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教育

2015-03-15 14:43
学周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教育

吕振堂 ( 河北省平乡县职教中心 054500)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落实主体教育。

中学历史 主体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教育。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口若悬河;学生则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殊不知,如此紧张沉闷的气氛既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扼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喜欢某一位教师,就会对其任教的学科有兴趣,就肯下功夫去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去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并认认真真地倾听其发言。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也会适时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给予评价。此外,我还会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打消其畏惧心理,以便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乐于并勇于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我要学”。

(二)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中学历史教学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就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在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在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之后,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再次提问: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学生自然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思维,有效地在交流思考中掌握了虎门销烟的概况以及中英《南京条约》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根据课堂的生成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再如讲到《辛丑条约》时可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有一个思考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找到了。若在设问时能够环环相扣,就更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层层深入地剖析,从而启迪其思维,开阔其视野,最终使其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

二、运用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培养创造性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认为,网络化教育是各国21世纪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课程角度讲,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及网络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网络化教学不仅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记忆,也可以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其被囚禁的情愫”。

传统教学学主要采用师问生答的师生单一互动的交往方式,这种方式下,教师是“主角”,居高临下,独占课堂,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网络化教学则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适当改变师生的位置,增加组内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大量实验表明: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网络学习氛围中教学,教师易于调控,便于调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富有好奇心与想象力,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与权威挑战等。具有此种意识的人不满足现状,敢于并乐于探索未知,以达到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在历史课上,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物及事例极为丰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特改良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郭守敬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以上富有创新意识的事迹,可以深深地打动学生,促使其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

标新是一种创新,立异也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教科书、置疑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想法,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任何学者与权威都不可能独占真理,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现新知,因此,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其次,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如此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是由于年龄与现有条件的种种限制,学生的标新立异可能会出现错误。对于这些,教师不能简单否定,否则不但会削减学生探求新知的乐趣,也会使其变得小心翼翼,害怕思考。事实上,只有出现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进行保护和容忍。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工作者唯有顺应时代,结合其任教学科,根据教学实际,寻求种种方法与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是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责编 齐真)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历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