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爱国将军水利情

2015-03-16 01:29刘春田编辑
中国三峡 2015年2期
关键词:永定河冯玉祥水利

文/刘春田 编辑/任 红

冯玉祥:爱国将军水利情

文/刘春田 编辑/任 红

抗日战争时期,第六战区司令冯玉祥。摄影/文化传播/FOTOE

在泰山脚下,长眠着一位伟人,墓碑上刻着他生前自己所题的墓志铭:“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他,就是爱国将军冯玉祥。冯玉祥的自题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其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为国为民的理想抱负。邓小平曾高度评价冯玉祥是“很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的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建立了丰功伟业”。在冯玉祥的丰功伟业中,水利贡献功勋卓著。

冯玉祥(1882—1948),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原籍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西北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水利发展系民生

旧中国灾荒不断,水旱灾害频发。1928至1930年,豫陕甘三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严重的干旱使冯玉祥深刻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他说:“水利为人民生命大事,此事不成,则一般人民之性命均在不可知之数。”“水利之事不能办好,不论何时,人民之苦不能救也。”他提出:“国家应为人民办理之事,首要者为水利。”

冯玉祥认为“三民主义,最要者为民生主义,目的在使大多数同胞,皆得良好之衣食住行”,而“民生问题,莫要于水利二字”。在1928年8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冯玉祥提出《本党对于民生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应有最低限度之紧急设施建议案》。建议案提出发行水利公债,兴办水利,治理河流,挖渠打井,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表达了冯玉祥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在冯玉祥的努力争取下,该建议案获得通过。

在1929年7月4的日记中,冯玉祥写到:“我在小钟楼上写字,南望汾河之水白白流去,而此间人民反苦旱灾,真是觉得国家民族太无知识,无办法,万分叹息。午后约6点,汾水大涨,人民房屋庄稼多被淹毁,伤心之至。”

驻军常德期间,冯玉祥安排部队修筑加固了常德城西南城墙和城墙下面的石堤。此后,山洪暴发,城墙固若金汤,百姓免遭洪涝灾害。冯玉祥还安排部队在常德江边筑建码头,搭上条板,伸入河中,方便居民远离岸边生活污水,取清水饮用。为了改变家乡的农田条件,冯玉祥自掏腰包在巢县修建了祝家坝拦水工程,惠及附近千亩良田。在泰山隐居时,冯玉祥看到“泰安地势干燥,旱多涝少,一遇久旱,不但无灌田之水,且感饮料之艰”,于是在五贤祠“修坝三道,每道约七八尺不等,储水颇多。前年天旱之时,山居竟不缺水”。

抗日战争胜利后,冯玉祥赴美考察水利。他计划回国后“在黄河上游办大坝的工作,作出许多T.V.A来,使北方永远没有旱灾,永远没有水灾,并且农村都变成电气化”。冯玉祥考察了美国加州工专与农部合办的水利实验场、世界最高的波尔得坝、密西西比河的筑堤护岸及河口工程、T.V.A的水库等。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所辖流域的综合开发和良好的水土保持状况使他深受启发。他提出,中国防治水土流失必须赶紧在西北的山头、山谷等地筑坝。当冯玉祥看到美国发达的农业水利时,随即给故乡巢县地方官员写来长信,建议到:“巢县雨多即淹,雨少即旱,应在山凹里建水坝……若能做100个,或200个大坝,就没有水、旱灾,人民不会饿死,也不会忘记你的恩德。”“巢县荒山太多,应组织一个森林栽培委员会,每年种100万棵树,就没有旱、涝年。”冯玉祥还特别教导地方官员:“人民是主人,县长是仆人,……(百姓)无论大事、小事、好办的、不好办的,都要马上见,马上谈,给他们解决困难。”

冯玉祥认为水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要有专门人才持之以恒地干下去。为培养水利人才,冯玉祥于1922年创办“河南省水利工程测绘养成所”,培养出水利工程测量专业人才59名。1927年,他开办“凿井技术训练班”,培养凿井技师100余人。1928年,又筹办了“河南省水利技术传习所”,培养了有关水利专业技术人才150名。除了在当地举办这种专门的训练班之外,冯玉祥分送西北军军官至金陵大学农林科学习,以便更好地推广农林事业。

上:济源市西北2千米济水东源处庙街村济渎庙中的冯玉祥将军誓词碑。 摄影/尹楠/FOTOE

下:冯玉祥将军的漫画《牛耕图》。 摄影/刘建华/FOTOE

筑堤抢险永定河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也是为数不多的御赐河名。永定河,在清代以前叫“无定河”。1698年,康熙赐予“永定河”名,意在“永不为患”。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催生了古老的北京城。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北部的管涔山,流经黄土高原时夹带了大量泥沙,出西山口进入宛平后,由于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所携泥沙到此处淤积,以致水势迁曲,河床游移不定,多次河水泛滥。康熙帝鉴于水患危及京师,曾筑“永定大堤”以固河槽。

然而事与愿违,永定河曾多次决堤,给沿岸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深痛灾难。1923、1924连续两年,冯玉祥率部队修治永定河大堤,保护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竖立在永定河畔丰台镇北天堂村龙王庙前的《冯检阅使德政碑》,就记载了1924年冯玉祥抢修永定河的过程。

1923年,永定河石景山下游部分堤段,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一旦遇到洪水暴发,将直接威胁百姓和城市安全。5月,永定河河工局官员张伯才等人就永定河修治事宜拜访冯玉祥,希望得到冯玉祥部队的支持。冯玉祥表示,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国卫民,疏浚河道,消除隐患,造福百姓,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刻不容缓,会全力支持。冯玉祥与当时负责督办水灾河工事宜的熊希龄商议后,决定在修复毁损河堤的同时,再挖新河床,双管齐下。冯玉祥集合部队,亲自做动员令。5月19日,近千人的治河部队开赴治河现场,投入战斗。6月18日,冯玉祥专门赶赴河工现场,慰问施工部队,并与大家一起野餐,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经过两个月昼夜不息的施工,治河任务终于完成,确保了汛期安全。

1924年夏天,北京连降大雨,永定河发生了民国时期的最大洪水。永定河北岸险情迭出,丰台镇南黄土坡堤岸被特大洪水冲开缺口达一百四十多丈宽。河务局急电检阅使冯玉祥,恳请速派部队抢救。冯玉祥火速派京畿警备司令鹿钟麟、李鸣钟率领军队二千多人到堤岸协助防汛。当时洪峰猛烈,官兵们不分昼夜,冒雨抢护。到8月中旬,冯玉祥又加派了两个团抢险救灾。冯玉祥前往永定河查看水势,随后带领慰劳团到抢护永定河危险地段的黄土坡散发罐头、饼干等食品,慰劳官兵。在抢险护堤中,官兵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缺少抢险材料,他们自己设法解决;因赶赴抢险时情况紧急,没有准备灶具,官兵们渴了就饮河中泥水,饿了就啃干馍;由于河堤地狭人多,官兵们晚上就人挨人挤在草席上露宿;冯玉祥部队纪律严明,在防汛堤外有一处荷田,官兵们尽管有时饥饿难耐,但没有一人偷吃莲藕。

冯玉祥部队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受到了《泰晤士报》、《上海时报》、《中华报》等媒体的广泛赞誉。《中华报》评说:“冯军乃执干戈卫社稷之士也。御外侮则可,抢护河险,非其分内事也。事有专责,责在内务部水利局各机关负之。而负责之各机关,竟一筹莫展,完全推之冯军。冯军不辞劳瘁,毅然担任,夜以继日。是冯军只知为民,未遑计其职责何在也。吾甚为京畿一带人民幸云。”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邵飘萍称赞冯玉祥部队抢险成功是“最与人民国家有关之惊天动地的功业”。洪水过后,当地老百姓为纪念冯玉祥和这次抢险行动,把抢险时修筑的长堤称为“冯公堤”。

美丽的永定河蜿蜒于北京西郊。阳光把河岸涂染成了金色。 摄影/王景山/CFP

经营西北兴水利

1925年,冯玉祥任西北边防督办,管辖察、绥、甘、宁广大地区。西北地区幅员辽阔,但经济落后,基础条件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贫穷。冯玉祥认为:“经营西北,最要者为水利。”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农业的发达有赖于水利工程的兴修。冯玉祥统筹谋划,采取各种举措,兴修水利,开垦土地,造福人民。

1927年3月,冯玉祥主持通过《陕甘建设会议议决案》。其中,水利议决案中明确:“1、渭北引泾:业经总司令部每月拨款五万元,由建设部负责办理。2、宁夏渠工:由甘肃省政府将现有各渠剔除管理积弊,已废各渠迅速派员查勘,设法兴复。3、勉县水利。4、渭南赤水渠工。5、三桥堤工。6、临潼斜口堤工。7、改良汉中三河堰。以上3、4、5、6、7五项,由建设部派员查勘后再定办法。8、兰州西固城渠工:由甘肃省政府查勘拟具办法。9、恢复沟洫之制。10、筑堰防止沟壑之扩大。以上两项应由李协绘具详图加以浅显说明,多印小册分发各县、各机关及各学校传阅,以资仿办。”

山东泰安,冯玉祥将军墓。 摄影/穆军/东方IC

冯玉祥部队每到一处,都配合当地百姓,开河渠、凿井水,灌溉农业。在甘肃靖远县,通过筑堤开闸,引水灌溉,使近两万顷滩地变成良田;在玉门和酒泉地区,开辟河道,引山上雪水灌溉农田;在陕西临潼涧口开河,使附近田地悉获保障;在五原,疏通了黄河的泥沙淤塞;在张家口,疏浚因山洪阻塞的河道,加高堤岸,并修筑清河桥,改善了河两岸的交通。

1928至1930年,豫陕甘三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冯玉祥认为:“欲救陕甘之灾,首应兴水利,以利农事。”“兴修水利为第一要务,不可缓。”进行抗旱斗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兴修水利。1928年10月,冯玉祥发布《通令帮百姓掘井开渠电》,要求部队官兵努力帮百姓掘井开渠。

冯玉祥命令部队和民众在黄河两岸安装抽水机,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又令在黄河、沁河挖渠开塘,引水抗旱。三个多月时间里,在沁河两岸的武陟、博爱、沁阳三县境内,共修缮兴建旧闸口33处,新闸口5处。1929年2月,在河南辉县开渠引百泉之水灌溉农田。

除了充分利用地表水,冯玉祥还大力提倡凿井灌溉。冯玉祥亲率部队,为民打井,还经常深入田间,教农民使用铁管、竹管等简便方法打井。为抗御旱灾,他要求河南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大县凿井二百口,中县一百五十口,小县一百口”,并规定了井的规格质量标准。为了解决群众凿井在人力物力方面的不足,他提倡进行合作互助,明确“水地户联合共凿一井者,县政府得给以十元之补助,以资奖励”。为解决灌溉工具问题,冯玉祥令各省购置吸水机,令兵工厂制造水车,无偿让老百姓使用。他还命人在开封西门设木厂,制造龙飞水车,供百姓汲水灌田。

1929年,因辉县百泉年久失修,水量大减,冯玉祥立即拨款让新辉水利支局“把所有泉池一律疏浚,增加水量以灌农田”。冯玉祥和夫人还亲自到梅溪、卓水参加修渠凿井。为感谢和纪念冯玉祥将军,当地百姓把他领导开凿的水井称为“冯井”,挖出来的泉定名为“冯泉”。

植树造林涵养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传统。《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五帝时代,舜便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处理全国的林业事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下令在道旁植树作荫蔽之用。明太祖朱元璋在推行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文化的措施中,就有植树造林一项。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民国政府以每年清明节(每年4月5日前后)为植树节。1928年4月7日,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规定每年3月12日举行植树式,以纪念革命先驱者的植树造林愿望。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景仰者,冯玉祥特别重视植树造林。在冯玉祥看来,植树造林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可以绿化荒山,可以涵养水土,改善自然环境,抵御水旱灾害。冯玉祥认为,植树造林是治理黄河的重要途径,“查豫陕甘鲁宁青六省区,黄河横亘其间,只因疏治无方,辄为闾阎之害。首要之图,莫先于沿河两岸多种树株。既可增加雨量,复可巩固堤防”。他一再强调地方政府要认真办理,不可徒托空言,“多为人民种一行树,即多为人民谋一份福利。此实目前切要之图,万不容怠忽者也”。1928年3月,冯玉祥当面指示河务局长张文炜要“以植树为巩固堤防治河之本”。

冯玉祥认为,陕甘旱灾原因很多,“而以树木缺乏,不能吸收水分,实为主因”。他分析了森林的重要性,“树木之于人,利益极大,调和风雨,变化气候”。他认为:“森林于国计民生甚有裨益,其重要实不亚于五谷杂粮,……要知水旱灾害之多寡,殆可以森林之盛衰为转移:森林盛者,水早灾害均可减少;反之则水早频仍,为害甚巨。……豫陕甘三省地素干燥,易成早灾。黄河两岸,又每发水灾,百数十村,辄成泽国。倘此时能惩前毖后,广为植树,多辟极大苗圃,则数年或数十年后,此种灾害,或可减少,或竟至全无。此诚百年大计,决不可忽也。”为了改善豫陕甘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有效防止水旱灾害的发生,冯玉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鼓励民间种树。1929年1月,冯玉祥在南京购买白榆树苗,运送豫陕等省。他还要求西部省份因地制宜,选购树苗,广为栽种。

冯玉祥每到一处,都十分重视水利发展。他明确指出了国计民生莫要于水利二字,所采取的一系列抗旱防涝措施,举办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对促进当地农业和民生发展大有裨益。他在水利建设上进行的探索尝试,对今天的水利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永定河冯玉祥水利
2022 年春季永定河全线通水工作正式启动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永定河——绿色港湾杯”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一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大型音舞诗画《四季永定河》精彩绽放
寄冯玉祥书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