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美术作业评价的误区辨正

2015-03-16 12:34李胜凯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5年1期
关键词:美术作业评价

李胜凯

美术作业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价值导向、心理调节、改善促能、成效判断等基本功能。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动态评价,注重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体现发展性原则,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淡化学习结果并不是不考虑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结果,同样会降低学习的动机等积极因素。美术作业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进行表现的能力,是艺术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对美术作业的评价则是检验教学结果的直接因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运用……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现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作业展示等美术作业评价方式出现在了每一堂美术课中,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然而,在目前的美术作业评价中,评价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较为突出,为评价而评价、走过场式的“伪”评价现象较为常见。下面笔者列举几个教学片段,作简要剖析。

一、虚无缥缈——评价时被忽略

【案例1】

在听一节随堂课时,上课教师语言得当,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也基本到位,作业时间也较充足。但随着悠扬的下课音乐声响起,师生问好,下课了。一节组织有序的“五段式”美术教学只进行了“三段”就戛然而止了。

【分析】在各种公开课、研讨课、交流课、展示课中见到的美术作业评价常是华丽的、浓墨重彩的,是掀起课堂小高潮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有效参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常常会忽视对美术作业的评价,即使有也经常如“海市蜃楼”般难得一见。究其原因,是教师长期在美术常态课组织时的随意性造成的,形成了简单的、草率的“以等第代评价”的评价模式。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评价的建议是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要求教师要重视“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美术作业的评价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从每一节课入手,切实关注美术作业评价的功能,以促进学生的智能和身心得到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发展,切实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无的放矢——评价指向不明

【案例2】《形形色色的人》作业评价片段(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六册)

师(出示情境图):我们新学校的落成典礼马上就要开始了,你笔下的人物将是落成典礼的重要嘉宾(此时作品已经展示完毕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赏析与思考),向大家介绍一下来宾,说说他们的特征,你是如何表现的?

生:我画的是一个高个子。

生:我画的是一个外国人。

……

师:相互欣赏各自的作品,说说喜欢哪幅?为什么?并给不满意的作品提提意见。

生:他的画画得很好看。

生:他画的人有点难看。

……

师:对,这些同学都画得很漂亮,这部分同学的作业还可以进一步美化。

【分析】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美术作业评价已经作为一个重点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在美术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经常用一些比较简单、粗略的语言评述学生的作业,这种没有指向性的、没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并不能对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发展方向作出合理的评估和指导。因为评价过于简略,或者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触,美术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在上述案例中,师生的评价没有对作业的有关美术素养和能力的关键点进行描述,并且游离于美术专业语言之外。而受学生欢迎的评价应该是关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闪光点,并能树立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给予指导,这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情感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对美术作业的评价一定要在使学生发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此外,教师只有经常用美术专业语言描述并评价学生的作业,才能使课堂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这样学生的美术术语也会在评价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

三、浮光掠影——评价时效不佳

【案例3】

某节美术教学竞赛课在作业展评时,教师提出了评价的要求,黑板布置得也很漂亮,但是黑板上只是孤零零地贴了五六幅作品,离下课时间越来越近了,展评环节要进行,后面的拓展环节也不能少,于是比赛的老师等不了了,就开始了作业评价。这时教室里乱成一团,大部分学生还在忙着自己的东西,几个学生还在为小组合作中的意见分歧激辩着,教师只能和几个学生在自娱自乐中自评、互评、师评,过场式地草草完成了作业展评的教学环节。

【分析】评价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真实程度。美术作业评价是建立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进行的,美术作业评价常常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后几分钟,有些教师可能是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作业一展示完就立即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弄得学生手足无措。上述案例中,由于受作业时间、学生表现能力及作业难度等原因的限制,大部分学生不能在作业评价前完成作业。而教师为了走形式,强行开展了作业评价环节,为评价而评价,导致学生在这种快节奏的评价环节里来不及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或来不及组织好语言,造成课堂上出现了“少数优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局面,而且细观少数优生的回答,很多也显得认识肤浅,这样的评价就可能是孤立而仓促的,没有能从时间的维度对学生的活动作有效、持续的观察和分析,其审美判断能力必然受到限制。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审美判断迟缓,审美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作为教师,作业展示后,不宜急于让学生评价,要留给学生赏析、思考的时间。在听取学生的评价时要有耐心,对于学生的偏颇之处,教师要进行启发点拨,直至圆满解决。同时教师在评价时要有思维的“休止”来供学生思考,这样才能便于学生得到较为广泛、深入、细致乃至多样而有创见的评价结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舍本逐末——多元评价缺失

【案例4】

《<我的牙刷>教学案例》作业评价片段(选自《中国美术教育》2014年第2期第38~39页)

教师精选几幅有特点的学生作业,模拟召开“牙刷新产品设计发布会”,请小设计师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同学分享设计心得和成功的喜悦。(笔者引用时省略教师提示语及学生评价语)

教师赞扬学生们的设计创意,然后请全班学生为自己喜爱的作品投上一票,选出“设计之星”,再由教师为获票最多的学生颁发“设计之星”奖章。

【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投票选出“设计之星”的评价方式过于关注学生作业完成后的最后效果,即对学生作品完成结果的评价,而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如探究与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表达和沟通、合作与分享等非学业性评价未被真正重视。此外,“教师精选几幅有特点的作业”模拟召开发布会,这里“教师精选”只是教师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参与需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确认和发展的问题情境和文化背景又是复杂的,学生的美术作业反映着他们的心理发育水平、性格爱好、情感、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教师用一种尺度去要求和衡量学生的作业是不现实的。学生绘画的能力与特征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评价他们的作业应考虑他们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个性表现,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业。如展评时增设“造型美观奖”“科技创新奖”“作业认真奖”等一些具体的奖项,关注对他们作业过程的评价,还应让学生自主推荐或同伴推介,因为制作过程及在创作过程中的体验程度比完成作品更为重要。在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评价形式关注学生作品的同时,也要多采用量表评价、讨论、座谈、美术学习档案袋等形式关注学生美术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也要避免把互评变成学生互相“挑错”和“指责”,或把一些有创意的设想说成了乱画一气的涂鸦。因此,要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

总之,美术作业评价是一门艺术性、策略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有效的“真”评价,摒弃低效甚至无效的“伪”评价,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从而真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211400)

猜你喜欢
美术作业评价
美术篇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作业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