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之美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漆器

2015-03-17 08:10摄影何林隆
中国西部 2015年31期
关键词:螺钿漆艺漆器

文/本刊记者 胡 静 摄影/何林隆

大漆之美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漆器

文/本刊记者 胡 静 摄影/何林隆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中国各派漆器精彩亮相,大放华彩。

成都漆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尹利萍

迄今已三千多年的成都漆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漆艺之一。成都漆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都漆器工艺厂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总监尹利萍告诉记者,成都漆艺的精髓就是“三雕一刻”(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这可都是刀尖上的艺术。此外,还有彩绘、变涂(利用成都特有的透明漆对贴金、银、铝箔反复晕彩制作成漆器,其艺术特色在于花纹若隐若现,惹人遐思)、堆漆工艺,让成都漆器光彩照人。

“我从小喜欢画画,1975年开始进入漆艺设计制作行业,至今已经41年。”尹利萍告诉记者,刚进漆器厂的时候,学技术很辛苦,在漫长的漆艺生涯中,她对漆艺的学习钻研从未停止,练就了一套绝活。其作品代表祖国、家乡赴美、日、法、意、泰等国展览,多次获得各项大奖。

说到传承,尹利萍告诉记者,目前传承遇到的困难就是资金和传承人的问题。“现在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学习一门传统手艺的人不多了。”尹利萍告诉记者,她会为漆艺的保护和传承竭尽全力,一方面,带徒授艺,口传心授;另一方面,从2013年开始,成都漆器厂还与成都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企合作,开办漆艺大专班,招收学生,进行传承教学。

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波生

脱胎漆艺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漆器造型典雅大方、质地轻巧、色泽光亮,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

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波生告诉记者,他父亲是当地漆器厂的美术设计师,他从17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学画画。“当时,看着工人们把液体变成一件件固体的成品,觉得很好奇,很有意思,就到车间里跟师傅学习制作。”李波生说,从此,设计制作漆器便成了他一生的职业。

“坚持做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是一种幸福。”李波生向记者介绍,脱胎漆器是以天然大漆和棉麻布为材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而成。

李波生不仅传承了这门精妙的传统技艺,还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由于传统漆器造型古典、颜色深沉,打不开年轻人的市场,于是,李波生按照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工艺,从器物造型到画面装饰皆进行了创新。比如,传统漆器的画面装饰一般镶嵌金、银等金属,现在创新性地将蛋壳、贝壳、螺钿等镶嵌于器物上,既新奇又漂亮,色彩也更为亮丽,很受年轻人喜欢。

融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为一体的脱胎漆器如今已经扩充到具有实用性的工业品和日常用品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说到传承,李波生颇为担忧。他告诉记者,现在愿意进入漆艺行业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是作为纯手工艺的脱胎漆器制作繁琐、技术难度高、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现在我的弟弟和侄子在跟我学漆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这个行业,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马贵堂

稷山螺钿漆器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雕漆工艺品。“它主要用天然大漆、螺钿、金、银、木、纸等为原料,通过设计胎型、制作胎体、灰制胎体、打磨胎体、设计图案、画刻图案、胎体上漆、镶嵌螺钿、反复髹漆、反复打磨、油面推光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马贵堂一边拿起一只漆制手镯用面粉推光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这可不是普通面粉,是我们特别配制的。”

马贵堂告诉记者,他家是全家上阵,扑在漆器设计制作行业上。20世纪80年代,马贵堂被他的妻子李爱珍带入这个行业,一干就是三十年。现在李爱珍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贵堂和女儿马静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一家人都在为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竭心尽力。他们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在展馆中,记者还看到了李爱珍采用传统漆器髹饰技艺,历时一年制作出的代表作“天人合一”螺钿漆器瓦当。这组瓦当长约120厘米、宽53厘米,采用“金乌神鸟”“玉兔蟾蜍”“益延寿”三种图案,构思精巧、制作精美。

“今年三月,我们与学校联系办起了学制三年的培训班,第一期招收了21个学生,希望这门手艺后继有人。”马贵堂告诉记者。(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猜你喜欢
螺钿漆艺漆器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螺钿镶嵌工艺概述
分析漆器中的螺钿镶嵌
蒲美合作品选
花梨木嵌螺钿玉石人物图顶竖柜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漆器收藏三问
奇妙的漆艺之旅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