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

2015-03-17 06:22陆菡紫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管教小女孩小孩

陆菡紫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偷”“窃”行为的态度保持惊人的一致:厌恶。一个家庭,不论贫穷还是富裕,若这个家庭出了“小偷”,其他的家庭成员都会羞于启口。作为一名工作近2年的老师,教学活动中,经常碰到小学生偷窃的问题。相比成人偷窃,小学生的偷窃问题处理起来更加棘手。小学生心智稚嫩,若处理不当,容易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使得学生颜面扫地,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终身之憾。那么,对小学生的偷窃行为,我们该如何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学生,又能从思想上彻底根除呢?笔者认为,必须深入孩子的心灵,理解其偷窃心理,这样才能有助于寻找对策,防患于未然。

案例:我校3年级(1)班一男生,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于与其他同学沟通,也不喜欢与同学在一起玩,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被老师点名后回答问题声音也非常小,常常答非所问。在一学期里,笔者多次发现该男孩有偷窃行为,有时候偷家里钱财,有时偷同学的文具、书本,有时甚至去老师办公室偷窃。曾多次与家长沟通,但家长又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导致这个小男孩现在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公认的“小偷”了。

一、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分析

小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心智幼稚,其偷窃心理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

1.占有心理

依据心理学理论,婴幼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常常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随意拿过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如果不加注意,缺少必要的矫正,任其发展,久之就会出现盗窃行为。我们学校一个小女孩家长对其过分溺爱,拿别人东西的时候家长也不闻不问,甚至有时还会鼓励,久而久之这个小女孩拿同学东西就理所当然了,即使被现场捉住也不以为然。

2.捉弄别人、自我享受心理

我们学校4年级(2)班有一个男同学,家里条件优越,几乎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但他有一个“爱好”:拿同学急需的东西,比如,下节课上美术课,课前他偷同学的美术课本。每次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需要偷的这些东西,只是每次看到被偷的同学焦急地寻找被偷之物时,他就觉得特别开心。对于这个同学,偷窃成为他捉弄同学、朋友并寻找快乐的途径。

3.逆反心理

也就是俗话说的“你让我向东,我却偏向西”。逆反心理容易出现在小学生不被老师、同学注意或者受到不公正批评的时候。这种心理如果不加疏导,很容易导致行为异常,如偷窃等。出了问题后,他们就会以“这样很酷”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4.嫉妒心理

有句名言说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其特征为把别人的优势视作对自己的威胁而采取贬低、诽谤甚至威胁等行为来求得心灵的“慰藉”。在嫉妒心理控制下的人常会做一些事后想起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班上有个小女孩经常丢东西,后来发现是另外一个小女孩做的,问其原因让人大跌眼镜:丢东西的小女孩长得漂亮、可爱,愿意和她一起玩的同学很多,而偷东西的小女孩就没有这么多玩伴。

5.“出人头地”心理

有些小学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处处喜欢炫耀。小学生没有经济实力支撑着自己的“面子”,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偷窃来解决。他们用偷窃的钱、物在别的同学面前大肆炫耀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6.补偿心理

这种心理多发生在那些以前家里条件很优越的同学,他们几乎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但一旦家庭发生变故,不能再支撑他(她)的这种需求的时候,偷窃行为就发生了。他们依靠偷窃继续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有“果”必有“因”,“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是“内因”。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庭和睦、父母素质高的小孩素质通常也较高,而如果家庭不和、单亲或者问题家庭的小孩心理通常也不健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行对小孩来说影响很大。小孩就是一张白纸,以后他(她)发展怎样就要看父母如何规划了。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而缺乏必要的督导;有些家长教育简单粗暴,他们眼中的教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字“打”。还有些家长只注重考试分数而缺乏最基本的做人教育;更有家长本身人品不正,对自己孩子不好的行为,如偷窃,不但不指责,还袒护和鼓励。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观念、意识交织、碰撞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形态。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既有正义、真诚等充满“正能量”的东西,也有很多奢靡、浪费、浮躁等“负能量”的事物。小学生因其不成熟的固有特征造成其缺乏辨别能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小学生生活在一种满是负面、消极事物的环境中,其心理也是负面和消极的,进而造成其不良的行为,比如偷窃甚至抢劫。早就有媒体报道过部分学生因长期受港台或国外一些色情、暴力电影、电视剧的影响而发生偷窃、抢劫等行为。

小学生可塑性强,对于偷窃等不良行为如果及早发现、及早纠正就有可能把问题少年挽救回来。近期湖南卫视热播节目《变形记》上很多问题少年就是通过早期干预、早期正确的教育而蜕变成优秀少年的。

三、如何早期、正确地干预小学生的偷窃行为该

1.尊重、保护学生,获取学生的信任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的偷窃行为是偶然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偷窃行为的严重性,而是事后从同学、老师的议论中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类同学常常存在心理问题,如果老师对他们处理、教育不当就很容易让他们走向歧路。对于他们,首先应该尊重、保护,而不能把他们标识为“问题少年”或“小偷”。然后要努力取得他们的信任,了解偷窃原因,发现心理问题症结所在,最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我的班上曾有一学生,因为偷窃行为,同学都疏远他,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改变他的状况,我积极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非常重视他的存在,也告诫其他同学不要看不起他,多与他玩。与他相遇时,我常会叫住他,询问他的近况怎么样……其次,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聊天,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他存在自卑心理(由于该同学有口吃,与同学沟通困难,常常遭同学取笑),自卑的心理造成他通过偷窃来获得内心的满足。以后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会在班上表扬他,慢慢的,他的自信回来了,学习成绩也步步上升,更重要的是他改掉了偷窃的陋习。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互动

小孩偷窃行为与家长管教方式的不正确密切相关。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而对小孩的任何要求都是听之任之,对小孩的错误也不加以纠正,更有甚者还包庇小孩的错误;而有些家长则是对小孩管教过严以致于正常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促使小孩通过偷窃来满足需求;更有家长是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不闻不问,犯了小错误也不当回事,而当真正犯了大错误想管的时候只能亡羊补牢。对此,我们的做法是:(1)召开小型家长会:选择一些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取得较好成果的家长来做讲座,同时适当加以引导以促进部分家长对教育行为的反思;(2)通过书信、讲座等方式适时宣讲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管教小孩的水平。通过上述方式,我们发现部分家长改变了对小孩的管教方式,相应的,小孩的偷窃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3.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做起

中国有句古话,叫“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于小孩的小偷小摸行为,如果老师、家长不尽早制止,那么如果小偷小摸成功,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形成一个“正反馈”。小孩偷窃的胆量会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娴熟,而钱物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老师,如果日常班级管理生活中出现丢东西的事情一定要尽早查明,争取把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当今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社会也日益复杂多样,这使得应对学生偷窃行为的方式也越来越复杂。只有社会、学校以及家长三方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遏制小学生的偷窃行为,还问题少年一个纯真的童年。

猜你喜欢
管教小女孩小孩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