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2015-03-18 12:17赵晓丽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企业化管理制度事业单位

赵晓丽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济南 250013)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赵晓丽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济南 250013)

企业化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针对内部控制在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应用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作用,然后分析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这些问题系统论述了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可行措施,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参考。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是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落实社会公益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对于我国社会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优化上,企业化的现代管理方法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协调事业单位的内部活动以及资源配置,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事业单位内部实施企业化的管理过程中,要求事业单位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才能真正确保各项企业化的事业单位管理措施真正得到有效落实,推动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1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必要性分析

在事业单位内部实施企业化的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问题,通过参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组织管理制度、领导制度等,依靠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机制的改革,倒逼企业管理部门降低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具有有效竞争与激励作用的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于在内部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因而有利于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明确的责权利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外部主管机构对经营管理方面的干预,这就对事业单位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事业单位内部必须有一整套健全的经营管理、组织结构、财务活动、绩效考核等管理与自我约束机制。要想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避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出现经营决策失误或者是经营管理风险问题,就必须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通过相应的责任约束、财务约束、投资约束以及利益分配约束等约束管理制度,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管理活动科学合理、合法合规,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

2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有待优化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基础,但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无论是在内部组织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多不完善问题,造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基础环境较差。首先,一些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内部各部门的权责划分制度以及业务管理制度欠缺,工作的计划性不强;其次,在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上,事业单位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以及绩效考评等制度未能完全企业化,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人力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削弱了内部控制效率。

2.2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事业单位在自身的管理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各项工作的实施开展缺乏指导,主要表现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监督制度不全面两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制度不完善,造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力度薄弱,财务收支管理松散,内部资金浪费严重;在监管制度方面,对于内部审计监督落实不力,而且也缺乏相应激励奖惩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动力不足。

2.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而言,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但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缺少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造成在事业单位管理阶段,与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的相关信息得不到及时收集整理与分析使用,信息失真以及信息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效率。

3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改进措施

3.1完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确保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开展,就必须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环境,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企业化管理的运用上需要进一步的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优化自身管理。首先,应该按照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完善事业单位的法人管理制度,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事业单位的“政事分开、企事分开”,提高事业单位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应该提高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事业单位的人员引进上注重采用聘任制,增强岗位的竞争性;在人员的使用管理方面,应该营造良好的“凭才用人”的氛围,并注重对分配机制进行改革,适当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来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管理以及员工管理,确保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开展。

3.2健全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

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主管机构、自身职能特点等,进一步健全完善,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应该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科学民主的事业单位决策制度,明确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的程序机制,可以通过首长负责制、理事会制度等,充分发挥管理层以及基层机构在决策中的影响作用;其次,应该完善事业单位的流程管理制度,更加突出事业单位的服务属性,规范事业单位规章管理制度以及办事流程。

3.3提高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

对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上,应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将事业单位内部的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相联系,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反馈的流程化,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同时,在信息管理方面,应该注重信息数据的共享以及公开,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要求,对涉及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公开,为信息需求者、关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数据,并通过及时收集整理反馈,改进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3.4强化对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

在对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措施上,应该重点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活动监督两方面实施开展。在财务监督管理上,应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的控制功能,通过将财务预算目标责任的分解,以及财务预算执行的监控分析与考核,确保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的程序、审批以及数额合理,实现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资金筹集、分配与使用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其次,应该强化对事业单位内部活动的监督,这就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全面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并结合外部的财政、税务、纪检等监督力量,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管理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通过审计,及时总结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事业单位管理活动有序实施。

4 结 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深化实施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而实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有效落实,离不开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管理负责人应该系统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并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审计监督等一系列的措施,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琦.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的绩效管理方式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

[2]宋立根,赵新峰,宋超.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发展观察,2009(7).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4.044

F810.6

A

1673-0194(2015)04-0056-02

2015-01-07

猜你喜欢
企业化管理制度事业单位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其仿企业化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