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

2015-03-18 08:14谭小莉王建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咸宁市咸宁文化遗产

谭小莉 ,王建峰

(1.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究

谭小莉1,王建峰2

(1.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咸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2014年8月,咸宁市共有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5项,涉及到9大类。本文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咸宁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打造通山民俗大观园;建立鄂南地方戏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工业生态园;加强综合开发;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咸宁

十二五期间,在旅游业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文化将扮演举足轻重的核心角色。随着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已然成为了当下热议的话题和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在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咸宁市的旅游业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出了温泉休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等特色主题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大大提升了咸宁市旅游城市形象。咸宁市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研发不足,也制约了咸宁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加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咸宁的区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孕育了三国赤壁文化、汀泗桥北伐战争文化、九宫山道教文化、羊楼洞茶马古道文化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培育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市群艺馆获悉,截至2014年8月,咸宁市共有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5项,涉及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9大类。其中崇阳提琴戏、赤壁市黑茶制作技艺、通山木雕、咸安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甘伯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长篇叙事山歌、拍打舞等17项先后被列入湖北省非遗名录,镇水清等11人被公布为湖北省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另外还有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至今还散存于民间。

二、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

自2006年咸宁市政府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咸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

(一)积极打造大型地域风情歌舞诗,尽显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首届温泉文化旅游节期间,咸宁市打造了大型地域风情歌舞诗《梦寻咸宁》,艺术化地熔炼了提琴、呜嘟、盆鼓、拍打舞、请花神等鄂南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第一次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集体性展示鄂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精髓,令海内外嘉宾惊叹不已。各县、市、区也积极打造了具有浓郁地域民俗风情特色的大型歌舞戏,如通山的《白云深处》、咸安区《小桥流水桂花香》、崇阳县《隽水天城》,尽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基地,大力开发本土影视剧作

咸宁市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动态性保护。崇阳县获国家文化部命名2008年度、2011年——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作为艺术之乡的崇阳大力开发本土影视剧作,于2009年将崇阳提琴戏《双合莲》拍成电视戏曲片搬上央视荧屏;崇阳县委、县政府和北京天承旺林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拍打造的以崇阳提琴戏为主题的农村题材电影《老班主》已于今年初开机。咸安区被命名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并在该区大屋雷建立“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赤壁市被命名为“中国青砖茶之乡”,这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既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保护,使其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又培育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利用节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览和展演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展演,加深了市民和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咸宁市利用文化遗产日、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假日在公众场合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如,2010年咸宁市将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定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并在咸宁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非遗宣传展演活动,市群艺馆与南鄂晚报联合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2012年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咸宁市用60多块展板全面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咸宁市民是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这种展演宣传增加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客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进行展馆式陈列和保护传承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重要渠道。现咸宁市已充分利用博物馆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进行陈列和展示。咸宁市群艺馆及各县市区群艺馆均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陈列厅,以供市民参观。这些举措增强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

三、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咸宁市旅游对外宣传是以温泉文化、桂花文化、三国文化、九宫文化和向阳湖文化旅游为主体,其中主要还是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没有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咸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

(一)开发力度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和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对彰显城市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品种丰富,除部分置于博物馆外,只有少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俗活动或展演的形式得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呈现出利用率低,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如对于提琴戏等艺术表演类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二)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整合程度不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利用与开发上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传统旅游景点缺乏有效整合,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三)宣传力度不够

咸宁市是香城泉都,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温泉旅游、三国文化之旅、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资源一直是咸宁市对外宣传的主要旅游形象,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比较弱,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推介较少,仅通过地方曲艺展示、民俗展演等形式展开。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亦追随着时尚而瞬息万变,所消费的物品几乎也都是要先经过广告宣传,在心目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后才消费。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是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键因素。

(四)传承人匮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心授的特点使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传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消失的困境,开发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关键。目前,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趋于老龄化、且学历、工资偏低,没有保障机制,没有奖励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基本上处于艰难维持状态,呜嘟、钱六姐故事、十样景等都面临着传承人匮乏、队伍萎缩、青黄不接或老化等问题。所以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保证之一。

四、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路径探讨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应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全过程。思路上营造咸宁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与氛围,突出人文咸宁的文化底蕴。多层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构筑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根据咸宁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旅游形象,笔者初步设计为:“中国提琴戏之乡”、“中国脚盆鼓之地”、“中国民间土类古乐——呜嘟之乡”、“中国黑茶之乡”。在形象定位清晰准确的情况下,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还需大力宣传,积极推介。

(一)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

目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主要采取主题公园和博物馆两种形式,从实践来看,主题公园形式主题集中,但展示内容过于单一;而博物馆形式虽然展示内容较齐全,但表现形式不够生动。鉴于两者的优缺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主题公园与博物馆相结合、融游客参与和科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形式,以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项目设计和活动安排,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开发、策划和建设,以达到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和求知的心理需求。选址在咸宁市区,主要展示传统技艺和传统歌舞等,如通山木雕、赤壁石雕、赵李桥砖茶、杨芳酱油、剪纸、呜嘟和脚盆鼓等。

(二)打造通山民俗大观园

鉴于咸宁通山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种类丰富,设立通山民俗大观园。选取去九宫山的必经之地某点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化休闲区,充分展示通山及咸宁的各种民俗文化,卖票对游人开放,供人们参观游览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三)建立鄂南地方戏文化生态旅游区

建立戏剧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立足点是“弘扬戏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该旅游产品开发总的方向应该借助温泉国际旅游节的形象与知名度以及提琴戏剧节,从提琴戏的特色出发,开展观光型、参与型的戏剧旅游活动,此外,还可将戏剧旅游与教育、考察相结合,开展专项旅游。

以提琴戏剧团为基础,依托崇阳森旺农业展示园,在咸宁崇阳县设立提琴戏生态旅游区,从系统保护角度,依“资源十知识+资金”的开发方式,保护提琴戏老艺人。培育提琴戏接班人的同时,增加对提琴戏的资金投入与研究力度,保持该戏曲古朴动人的魅力,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增加它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该旅游区内,可设立提琴戏博物馆,使之成为旅游者了解提琴戏的窗口。建造戏曲博物馆已有许多先行一步的地方的成功经验可借鉴,如苏州昆曲博物馆。提琴戏博物馆中,全馆陈列可分史、艺、人、物四大主题,展出提琴戏剧本、乐器(以提琴为主)、剧照、著名艺人、戏服、道具、书画等珍贵文物,充分利用现代声光技术,运用新旧对比、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示提琴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及现代风貌,让旅游者体味提琴戏厚重的文化韵味,并欣赏精彩的演出片断,感受该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旅游者通过参观博物馆,大致了解提琴戏的概况和文化特色,激发旅游者观赏舞台演出的欲望。博物馆的选址最好利用崇阳的传统建筑,如祠堂、古宅等,使得建筑艺术与戏曲艺术融为一体。在生态旅游区内,精心设计戏剧舞台,定点定时、精心包装,推出提琴戏舞台演出的精品,活态展示提琴戏的舞台魅力。舞台戏中节目的选择,以具有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等特点和人人喜听的剧目为主,如《双合莲》、《灯笼灯》、《巧团圆》等,争取广大的受众和戏迷,提高旅游过程中的愉悦度和体验度。

通城打锣腔传唱近两百年,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其特色十分鲜明,一鼓,一锣,一梆子,自敲自唱。但由于长期经费不足和教学条件有限,众多打锣腔的表演剧目表演比较粗糙,因此还拥有很大的挖掘潜力。结合打锣腔的现状,可考虑在通城麦市或关刀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内设立打锣腔生态旅游园,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提琴戏的旅游开发,在舞台戏的剧目安排中,开发最具通城地方特色的戏本。

在建立提琴戏与打锣腔两大戏剧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上,可将两地结合,开展咸宁戏剧考察游、戏剧文化专题旅游等,在保护、传承与弘扬提琴戏、打锣腔的同时,展现咸宁特色戏剧文化旅游。

(四)发展工业生态园

针对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利用赵李桥茶厂现有的场地、设施、设备,将工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建立砖茶工艺生态文化村,供游客参观茶园茶厂、了解砖茶制作工艺、品茶、买茶的一种开发模式。目前,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正是对这一模式的运用。这种模式可以让企业、游客和城市多方受益,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通山木雕等传统技艺均可借鉴类似模式进行开发。

(五)加强综合开发

1.咸宁可以借助于九宫山避暑节或庙会,在原有的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具有咸宁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其中包括剪纸、通山木雕、地方特色食品的制作(如苕粉丸子、牌洲鱼圆)等民间技艺表演,以及提琴戏、拍打舞、山歌、神歌、民间小曲等民间戏曲歌舞表演活动,把旅游业中的食、购、娱等几方面的因素都包含在内。

2.依托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大力宣传脚盆鼓文化,开发三国赤壁鼓乐文化游。

3.依托嘉鱼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区,将呜嘟演奏、簰洲说唱引入休闲旅游项目,在示范区内,设立民乐演奏馆,包括乐器展示区、民乐演奏区、休闲品茶区三部分,以方便民众和游客在休憩之时享受民乐盛宴。

4.设定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周,将市内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集中,以咸宁市区为主会场,各县市区为分会场,彰显特色。旅游周中,既可开展考察游,也可举办小型的学术研讨会,为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献计献策,提高咸宁旅游的影响力。

(六)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旅游与购物总是相伴而行的, 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的开发围绕五大系列进行:

1.旅游食品系列。如杨芳酱油、牌洲鱼圆、赤壁肉糕、麦市干子、通山芍粉圆、众望麻花等。

2.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系列。如木雕(茶杯、餐具、笔筒、拖鞋、扇子、屏风)、石雕、剪纸、米砖茶、青砖茶等。

3.旅游音像、书籍用品系列。如旅游景区的风光光盘、大型地方风情演出(《梦寻咸宁》、《白云深处》、《隽水天城》等)的光盘、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提琴戏、拍打舞、脚盆鼓等)的光盘、民间故事与传说丛书、旅游指南丛书、美术画册(木雕、石雕和剪纸)等。

4.中成药品系列。如由多种名贵中草药特制的胡氏烧烫伤愈妙药、马钱子散系列药品等。

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精心设计,其精品在于砖茶、木雕和食品系列商品。 比如对于通山木雕的制作,首先要清晰定位销售对象,一部分工艺品可以按照传统原貌制作,包括原材料、图案、雕刻技法,这种耗工耗时的“原味工艺”,用于各级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地方特色企业装饰或政府企业礼品定向制作等,其制作方式以传统的手工制作进行,必要时应该得到政府资助与保护;另有一部分需讲究实用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迎合大众旅游者的口味,制作木雕复制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产品,力求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2] 栗悦,马艺芳.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秦珊珊.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3).

[4]朱晓睛.主题公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大唐芙蓉园”和民间艺术的结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7).

[5]刘小泉, 袁金宏, 于涵.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6] 宋军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

2095-4654(2015)05-0017-04

2015-01-31

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应用与研究”(15Q223)

F592.7

A

猜你喜欢
咸宁市咸宁文化遗产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与文化遗产相遇
工友艺苑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