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在民国教育中的影响概述

2015-03-18 05:49彭二珂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42519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国文柳宗元古文

彭二珂(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柳宗元在民国教育中的影响概述

彭二珂
(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柳宗元(773—819),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教育家。因参与王叔文集团“永贞变革”失败而贬谪永州十年,其间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也因此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特殊地位。柳宗元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在各个阶段“柳学”接受与传播均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至民国时,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大量的教科书应运而生,在这些教科书中多收录了柳宗元文学作品,以其寓言、政论文、山水游记等最为突出。由于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大多遗失或难寻,故难以面面俱到。但根据民国时期部分教材以及此阶段发表于各类期刊中学生所作柳文读后、书后、英译和国文教师的柳文解析以及社会人士的柳文仿作等文献资料,尚能大体反映出柳宗元在此阶段传播与接受的状况以及其对国文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柳宗元;民国;教育

民国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开始出现一批有关柳宗元及其作品的论述,此类文章尚属柳宗元研究在民国初级阶段中难得的文献材料。在国文教育教学中,开始出现一批 学生所作柳文读后、书后、英译作品;另有国文教师为推动古文通俗化、大众化而作的有关柳宗元寓言、山水游记、政论文等古文解析类作品;同时,还出现了一类柳文仿作作品。以上诸类文章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教育教学思潮以及柳宗元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情况。

一 民国时期学生之柳宗元论说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十九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以敦促全国恢复学校教育。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且对全国初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学生待遇等作出了统一规划,为民国教育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虽然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均有所差异,但国文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此时期的国文教材中较为突出的选入了唐代柳宗元的作品,且出现了一批学生有关柳宗元读后、书后类作品。

民国期间,国家统编的中小学教科书选用了柳宗元不少的诗文。李鼎荣曾表示:“据统计,在近年编的全国小学、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被选入的柳宗元作品有《江雪》、《渔翁》、《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愚溪诗序》、《三戒》、《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等篇。”1见李鼎荣《柳宗元与中国南方人文氛围》,《柳宗元研究》(内部刊物)2005年1期,第171页。而在商务本第一部教科书中,就分别选入了柳宗元寓言《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黔之驴》,供初小学生诵读,后又选入中学教材。

从民国时期正式刊表的学生类撰述和记载来看,反映了柳宗元作品集中出现在上海、江苏等地区的教材中,这与上海、江苏等地的经济基础和学校教育的发展不无联系,而这一类作品也体现了柳宗元对民国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上海等地学生的柳宗元论说

1.原刊上海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的柳宗元论说。《学生杂志》,月刊,1914年创办于上海,同年7月20日出版第一期,中途因战乱曾短期休刊3次,至1947年停刊。该刊由学生杂志社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兼发行,定价每册一角,朱天民、杨贤江、陈功甫等曾先后主编辑之事。其内容主要介绍各种学科和世界知识,系中等学校学生的辅助读物。辟有论说、图画、文苑、小说、讲演、修养、体育、谈话、文苑、杂纂、记载、英文等栏目。其创刊号《学生解》一文中提到“学者,学业也,有学业者谓之学生。学者,学问也,有学问者谓之学生。学生者,学为人生之道也。学而生,则不学者之前途如何,从可知矣。学生者,为学生活之事也。生活必需之知识、技能,不学胡以成学生?而不学,将不能得适宜之生活矣。”可见其对“学生”的深刻认识。

发表于《学生杂志》中有关柳文论述有:淮扬合一中四年级学生许本裕的《书柳州〈种树郭橐驼传〉后》1见《学生杂志》1914第1卷第5号“文苑”栏目,第170页。、南通代用师范二年级学生戴嶐的《读柳柳州〈天說〉》2见《学生杂志》1915年第2卷第3号“文苑”栏目,第73-74页。、南通师范学校预科生王翌奎的《书柳柳州〈蝜蝂传〉后》3见《学生杂志》1915年第2卷,第10号。以及直隶育德中学校四年级学生谢庚宸的《拟愚溪致柳子厚书》4见《学生杂志》1916年第3卷第8号“文苑”栏目,第194页。。

2.原刊上海大东书局《学生文艺丛刊》的柳宗元论说。《学生文艺丛刊》,月刊,1923年创刊于上海,1937年终刊。该刊由上海大东书局印刷发行,吴兴、沈镕曾主编辑之事,刊头“学生文艺丛刊”为南通师范柳巷题。其内容以各校学生稿件为主,以稿件体裁有先后而非次第之分。辟有文学之部、艺术之部两大专栏,其下文学之部又分文甲、文乙、诗甲、诗乙、诗丙、小说、剧本等,艺术之部又分书法、图画、音乐、手工、游戏、幻术等。浙江绍兴五中学生陈于德在《祝词》中说到“呵!中国学生界的明灯——《学生文艺丛刊》今天就要产生了!这是很适宜我们课外的读物,感激得很!感激得很!”并祝愿它“奋发纯洁的精神!本着澎湃的热血!培养我们的文学,促成我们的艺术。祝你万岁啊!祝你万岁呵!”

发表于《学生文艺丛刊》有关柳文的论述:南通代用师范易廼屏的《读柳子厚〈种树郭橐驼传〉》5见《学生文艺丛刊》1924年第1卷第3集,第21-22页。、武昌中华大学高中冯世庚的《读柳子厚〈愚溪诗序〉》6见《学生文艺丛刊》1924年第1卷第5集,第21-22页。、江苏第二代师附小毕业生季鸿志的《读柳子厚〈捕蛇者说〉书后》7见《学生文艺丛刊汇编》1926年第3卷上集,第13-14页。、郭宗熙的《读〈永某之鼠〉》8见《学生文艺丛刊》1929年第5卷第5期,第11-12页。等。

3.原刊上海《民立》的柳宗元论说。《民立杂志》,1915 年7月由上海民立中学创刊于上海,终刊不详。上海民立中学,1903年正式成立,由福建苏氏教育家族苏本炎、本立、本铫、本浩四兄弟创办于上海。创建之初,苏本炎岳父曾铸等为校董,苏本炎任经理,苏本铫任校长。以“教育救国”和“为民而立”为宗旨,是清末民初上海知名学校之一。该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有英文、国文、体育等课程,且不定期有体育项目比赛,课余生活丰富。此外,苏氏姐妹苏本西、本农、本清、本楠四人还集资创办了民立女子中学和民立幼童学校,兄妹齐心办学,一时传为佳话。据《清华周刊》1918年第127期赠书鸣谢中提到“上海民立中学赠《民立杂志》第4期一本”。可推断此刊物为上海民立中学学生刊物,其余细目不详。

刊表于《民立杂志》有关柳文的论述有:上海民立中学一年级学生邝天佑的《书〈晋文公问守原议〉》9见《民立(上海1915)》1915年第1卷第1期“文学”栏目,第38-39页。、上海民立中学二年级学生翁恩燮的《蝜蝂传跋》10见《民立(上海1915)》1916年第1卷第3期“文学”栏目,第27—28页。、上海民立中学二年级学生汤天栋的《蝜蝂传跋》11见《民立杂志》1916年第1卷第3期“文学”栏目,第28-29页。、上海民立中学学生屠守镕的《非柳子厚非国语》12见《民立学生》1928年第1期“文艺”栏目,第111-112页。。

(二)民国时期江苏等地女校学生的柳宗元论说

江苏地区的学生论说以民国建立的江苏省立师范学校的学生论说为主,又以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江苏吴江私立丽则女子中学等较为集中。其中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即原宁垣属女子师范学堂),校址在今江苏南京,设有本科和预科,首任校长为吕惠如女士。该校曾在辛亥革命时停办,至民国元年5月复办,且正式定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今江苏苏州,设有预科和讲习科,首任校长为杨达权女士。该校以“德、智、体三育并进”为宗旨,以“诚朴”为校训,开设课程有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修身、家事、缝纫、手工等。至1937年停办。

发表于江苏等地女校有关柳文的论述有: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生顾克秀的《读柳宗元〈驳复雦议书〉后》13见《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1920年第3期“论文”栏目,第1页。、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本科三年生陈定秀的《读柳柳州〈宋清传〉书后》14见《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汇刊》1915年第1期“文萃”栏目,第4-5页。、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佩秋的《茶余随笔》15见《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校刊》1932年第18号“杂俎”栏目,第43页。、吴江私立丽则女子中学一年级学生张亮秋的《代韩文公拟复柳柳州〈论史官书〉》16见上海《妇女杂志》1917年第3卷第4号“国文范作”栏目,第3页。、吴江私立丽则女子中学一年级学生钱瑞秋的《代韩文公拟复柳柳州论史官书》17见《妇女杂志》1917年第3卷第4号“国文范作”栏目,第4页。。

(三)其他学生的柳宗元论说

发表于其他地区有关柳文的论述有:第二学期正科学生徐人植的《书柳子厚〈桐叶封弟辨〉》后18见《国学杂志》1915年第3期,第5-6页。、立乙种实业学校农业科二年级学生沈维璞的《读柳子厚〈永某氏篇〉感言》19见《少年杂志》1916年第6卷第5期,第2页。、清华学生崔学攸的《读柳宗元〈封建论〉书后》20见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周刊》1918年第136期,第1-2页。、东山中学三年级学生张景良的《书柳柳州〈捕蛇者说〉后》21见《东中学生文艺》1920年第1期“杂文”栏目,第7页。、东山中学三年级学生詹鼎元的《书柳柳州〈捕蛇者说〉后》22见《东中学生文艺》1920年第1期“杂文”栏目,第8页。、邵阳私立邵陵中学萧鑫钢的《读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以后》23见《邵中学生》1933年第7期,第77-78页。。

以上论述均为学生读后、书后作品,多为此时期难得的有关柳文论述文章。此类文章多收录在当时各大期刊国文成绩、国文范作、文艺栏目中。如崔学攸的《读柳宗元〈封建论〉书后》就刊登在《清华周刊》国文成绩栏目,另有吴江私立丽则女子中学张亮秋和钱瑞秋的《书柳柳州〈捕蛇者说〉后》一文,不仅刊登在《妇女杂志》国文范作栏目中,而且在文章开篇可见“原作留百分之六十,改百分之四十博记”以及批注、评论之语。钱基博执教于吴江私立丽则女子中学时,曾提倡国文教育教学要“读讲合一”,主张国文教师应当针砭时弊地批改学生文章,重其源流并且以启发学生为文,曾有“汝曹读古人名家文字,不及读我文字,读我文字,尤不及读我为汝改订之文字”1见刘桂秋《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钟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75页。的说法。此类文章即为此时期国文教师批阅之后的学生命题作文,说明在此阶段的国文教学中,柳文的学习和课外创作活动已相当活跃。并且从以上上海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上海大东书局《学生文艺丛刊》、上海《民立杂志》以及江苏等地女校和其他地区学生所作的读后、书后可以看出,在此时的国文教育中,柳宗元《捕蛇者说》、《黔之驴》、《种树郭橐驼传》、《蝜蝂传》、《宋清传》等文学作品已经开始被广大学生接受,部分经典作品开始成为国文教育教学的习作和范例,可以认为柳文以其严明的法度,清晰的逻辑,娴熟的技巧以及深厚的寓意对民国的国文教育的作文训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是民国国文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 民国时期国文教师之柳宗元解析

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一发不可收拾。此阶段在学生接受柳宗元文学作品和思想的同时,国文教师也开始肩负起国文教学走向通俗化和大众化的重任。一部分国文教师在国文教学中开始注重对我国古文的注释和浅析,力求适应新形势。因此在《自修》刊物中出现了一类国文教师有关柳宗元部分文学作品的新诠和浅析类文章,意在将古文作为一种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使初学者从古文中获得一些立身处世的道理和教训。此外,另有一部分社会人士创作的有关柳宗元广作或仿作类文章,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一)柳文之古文解析

《自修》周刊,1938年10月5日创刊于上海,终刊于1941年。发行者为自修周刊社,经售者为五洲书报社发行,发行社旧址在当时山中路二二一号,刊物定于每周二出版,零售价五分。该刊是上海变成“孤岛”之后的新刊物,因其以关注中等学生及职业青年的自修材料为中心而命名为《自修》。该刊类目庞杂,包括化学,工艺,英文,日文、读书指导、商业、经济、会计、簿记、医药、法律、生活问答等多个方面,无栏目固定设置。其中,刊中古文浅释、古文新诠以及古文辑注等类型的篇目,在《自修》中屡见不鲜,已有相当之规模。其意在使古文通俗化,大众化,使之成为中等学生以及职业青年的自修教材,但此类文章大多使用笔名或化名,故而其作者生平详情多不可得查。

《自修》创刊号《编者的话》中提到:“我们这本东西的性质和一般的刊物略为有点不同:简单的说,就是本刊所登载的文章,每一篇都可以当学校的讲义读。如有不明白了的地方,随时可以写信来问,我们定必予以满意的解答。”虽然《自修》中刊表的文章作者大多使用笔名或者为不知名人士,但是由以上可推断其中刊表的浅析、浅释等类文章当为学校讲师或教员所作。

发表《自修》中有关柳文浅释有:怡然所作的《古文浅释:永某氏之鼠》2见《自修》1938年15期,第9-10页。、《古文浅释:临江之麋》3见《自修》1938年第22期,第8-9页。、《古文浅释:释:黔之驴》4见《自修》1938年第22期,第10-11页。;瞿镜人所作的《古文浅释:始得西山宴游记》5见《自修》1939年第72-3期,第8-11页。、《古文浅释:至小邱西小石潭记》6见《自修》1941年第164期至165期,第10-13页。、《古文浅释:祭祭柳子厚文》7见《自修 》1941年186期,第13-14页。、吟阁所作的《古文新诠:送薛存义之任序》8见《自修》1938年第40期,第12-13页;1941年第180期,第第12页。、拙夫的《古文辑注:梓人传》9见《自修》1940年第147期,第11页。、半帆的《古文浅析:柳柳子〈三戒〉》10见《浙赣路讯》1948年第346号,第4版。。

(二)柳文之今文广作

由于社会变革与发展,民国兴起了大量刊物,而在有些刊物中专门收录诙谐文、游戏文等类文章,如《小说月报》、《笑林杂志》、《余兴》等。此类文章多以寓言或类似于童话、神话的形式,假借自我嘲弄而抒发其怀才不遇,或者借指某种现象来映射现实,但也有纯粹的游戏之作,一般都具有个人或者时代特色。

民国时期仿柳文所作的诙谐文有:若英的《捕蝗者说(仿柳宗元〈捕蛇者說〉)》11见《小说丛报》1914年第4期“谐林”栏目,第12页。、仁山的《捕狼者說(仿柳宗元〈捕蛇者說〉)》12见《余兴》1914年第1号,第92页。、新树的《贺北京第一舞台失火书(仿柳宗元〈贺王参元失火书〉)》13见《余兴》1914年第3号,第92页。、容的《捕狼者说(仿柳柳州〈捕蛇者說〉)》14见《笑林杂志》1915年第1期第1集“文具箱·传序议说记铭文契启广告”,第7-8页。、半仙的《广柳子厚〈乞巧文〉并序》15见《小说月报》1918年第9卷第11号“小说俱乐部·第二次征文初选”栏目,第7页。、癯鹤的《广柳子厚〈乞巧文〉》16见《小说月报》1918年第9卷第11号“小说俱乐部·第二次征文初选”栏目,第8-9页。、范烟桥的《广柳子厚〈乞巧文〉》17见《小说月报》1918年第9卷第11号“小说俱乐部·第二次征文初选”栏目,第10页。。

这一类文学作品中有一类是《小说月报》小说俱乐部·第二次征文初选的文章,如半仙、癯鹤、范烟桥所作的《广柳子厚〈乞巧文〉》三篇。其中范烟桥曾于1913年肄业南京民国大学商科,因“二次革命”学校迁沪,他辍学从教,曾任江苏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以及第一女子小学教员,其余若英、仁山、新树、半仙、癯鹤、容等人均不可查,故将其归为社会人士。

以上国文教师和社会人士的创作,前者承担起了在校学生以及社会职业青年自修教材的重任,后者则反映了此时社会思潮。同时从浅释、浅析等类作品也可以看出柳宗元寓言《三戒》及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在此时期特殊的文学地位。前者怡然、瞿镜人等人的“古文浅释”意在使学生在柳文中获得一种文学的欣赏以及文学的省悟,后者范烟桥、癯鹤、半仙的“今文仿作”则可以说是在接受柳文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行为。他们就社会的某一社会现象模仿柳宗元文体创作了一类诙谐、游戏文,或论女性之巧,或道出蝗灾之甚,或表明自己誓死保家卫国之心,更突出了民国这一时期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思潮,为柳文发展的多样性增添了新元素。

三 民国时期柳宗元《三戒》之英译

19世纪早期,一些传教士开始陆续来到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开放,传教士数量剧增,大量教会学校兴起,此时外语教学以及外语出版活动得到迅速发展。至民国时期,其表现为在社会中涌现了大量的英语教材、英语工具书、英语杂志刊物等。此时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等出版了大量的英语学习图书及刊物,如商务印书馆《英语周刊》、《英文杂志》以及中华书局《中华英文周报》等。在这一新的社会形式下,江苏、上海等地涌现了一批学生及社会人士所作的有关柳宗元中英文对照作品,其中以柳子厚寓言《三戒》最为突出。

民国时期有关柳文英译作品有:芜湖萃文书院中学四年级生鲁仑云Translation:《捕蛇者说》(THE SPEECH OF THE MAN WHO CAUGHT THE SNAKE )1见《学生杂志》1916年第3卷第12号,第7-8页。、江苏省立第四中学学生王元通中英文对照:《临江之麋》(A FAWN AT LIN CHIANG——TRANSLATED FROMED THE PIECE OF CAUTIONRY MAXIMS,BY C.Y.LIU.BY Y WANG)2见《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校校友会杂志》1916年第2期,第4-5页。、周镜如中英文对照:《捕《捕蛇者说》(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ED LIU TUSNG-CATCHER CONTRIBUTIONED,BY K.S.CHOW)3见《英文杂志》1917年3卷8期“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ed”栏栏目,第629-631页。、吴铁声中英文对照:《临江之麋》(THE STAGE OF LINKIANG TRANSLATED BY WU T’LEH SHENG)4见《竞文英文杂志》1938年第26期,第15页。、陈守谟中英文对照:照:《临江之麋》(LIU TSONG YUAN’S A FAWN UN LIN KANG,BY TAN SIU MO)5见《华英杂志》1917年第1卷第1期,第101页。。

以上5篇英译作品,为柳子厚《捕蛇者说》的全译以及寓言《三戒》的节译。其中鲁仑云是芜湖萃文书院中学四年级学生,王元通是江苏省立第四中学学生,而周镜如从“Chinese classics”可以推断出其可能为某校学生,详细不明。陈守谟,或为社会人士。吴铁声《一家专业出版英语读物的书局——竞文书局》一文中提到:“《竞文英文杂志》,是一种指导学生和青年自修学习英语的读物,执笔者多系大专中学老师,富有教学经验,所以能针对学习者的实际困难编写,讲解清楚,注释详尽,如能认真学习,可以无师自通。”由此可推断吴铁声或为外文教师。在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化,英文开始被设立为一门正式的课程。鲁仑云芜湖萃文书院中学校友叶轶凡曾形容自己的学校“那些同学们一天到晚所读的、所看的,甚至所讲的,皆是英文”6见《杨贤江全集·第四卷》,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 697页。。这一类英译作品体现了民国时期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人士对柳文的接受,同时,这类英文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此时期柳宗元对外传播。而这种行为的产生不但体现了学生个人外文学习技能的提高,更说明了柳宗元对民国教育影响已经具有新的形式。

结 语

民国期间,学生撰写的有关柳宗元的读后、书后、论述和英翻译以及国文教师和社会人士创作的解析、广作仿作类作品,体现了柳宗元在这一时期国文教育中的发展状况以及柳宗元对国文教育的影响。从时间上来看,由1914年淮扬合一中四年级生许本裕《书柳州〈种树郭橐驼传〉后》以及张亮秋、钱瑞秋崔学攸等学生撰写的国文范作和国文成绩类作品可知,早在1914年之前柳宗元部分文学作品就被选入国文教材中。从内容上来看,此时期柳文凭借其蕴含人生哲理和民本思想而广受关注,如学生撰写的有关《三戒》、《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等篇目的书后、读后作品以及国学教师对《永州八记》部分篇目的解析等,加之学生英译作品以及社会人士结合当时社会实际所创作的广作、仿作等,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柳宗元文学作品的接受,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在接受基础上的创新和在创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内、对外的传播作用。

总的来,柳宗元作为著名历史人物,其在民国时期对民国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于在语文作文训练上起到了良好的师范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生理想起到了极大的启发作用,在民国国文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在整个柳宗元对内、对外传播过程中,民国教师、学生以及此时期的社会人士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是代表了柳学在20世纪民国教育中传播与接受的基本形态。

(责任编校:张京华)

I206

A

1673-2219(2015)08-0013-04

2015-06-20

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民国时期的柳宗元研究文献辑校”(湘教通[2014]84号)。

彭二珂(1992-),女,湖南湘西人,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学生。

猜你喜欢
国文柳宗元古文
柳宗元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江雪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