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2015-03-18 12:04贾先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

贾先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00)

传统文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贾先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00)

医学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培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大、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以及对西方文化正负两面的不断深入了解,长期以来国人崇洋媚外、自惭自卑的心态已经发生巨大转变,民族自信心逐渐增强和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有了重新定位和客观评价,对过去一度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观点和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采取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一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加强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就从国家层面对此提出了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数十年来,由于在分科教育和实用主义原则指导下,医学院校主要侧重的是医学专业教育,单纯强调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技术的培训,教学内容以西方医学知识为主,灌输的是西方医学理念,而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医药文化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不足。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极为贫乏,如有些学生分不清四书五经,没读过四大名著,更弄不懂传统书法绘画,对于传统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经典著作和代表人物也极端无知,甚至是到了让人震惊的地步。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一种漠视、无所谓的态度,不以无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这种种情况说明,在医学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们根据最近几年来所在学校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考试情况,通过在师生中间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访谈以及比较医学院校与综合类大学的一些差别,认为在医学院校教育中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在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首要方式的今天,没有什么比开设专门课程传授知识最为有效、便捷的方式了。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正是意识到开设这一课程在普及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方面所具有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在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人文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目的一是要系统地为医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内容,使医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历程,对灿烂悠久的古代哲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民情等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认识和把握。二是要在了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比如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视秩序的伦理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等等,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人格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三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分析和科学评价,甚至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全球视野,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发展方向,吐故纳新,继往开来,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中国当代文化,这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包括医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

目前,在全国各高校开设的“两课”等公共人文课程,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在这些课程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说“特色理论”这门课程,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问题,在这些地方,应该使学生鉴往知来,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如在和谐社会、和平外交等章节部分,可以结合讲解传统文化中关于“中庸”、“中和”以及“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邻为善”等传统文化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基本目的的一门课程,更可以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说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仁人志士自律修身、杀身成仁、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和可敬可泣的英雄事迹等。目前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上,“两课”遭遇尴尬和无奈,为了顺利完成授课计划,应付结业考试,相当部分教师对此缺乏重视,其中丰富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授,这一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

此外,在公共人文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中国历史、传统艺术、哲学、社会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贯彻传统文化教育。

2 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涵

在医学基础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如《医学伦理学》是一门运用伦理学理论、方法,研究医学伦理、道德问题和现象的学科,在阐述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的医学伦理、医学道德等问题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西方医学伦理、道德观点的介绍,而且有必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合格的医生,对病人应该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贫富,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这是传统文化中对医德提出的要求和规定,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一样,都是指导从医者的根本行为准则,像这些与医学伦理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都应该提及。

再如《医学心理学》,这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在我国的医学体系中,一贯重视人体和外在环境的关系,重视形、体、神之间的关系,人的不同气质、性格与疾病的关系,并把这些因素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和基本形成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阐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动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入手”、“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这些传统医学知识和理论是传统医药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也应该涉及到。

医学实质上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体,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被无限放大,而人文科学属性却越来越受到轻视[1]。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施教者完全忽略、抛离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这一目的。有学者批判说,当前医学教育已经陷入了“工具理性主义”的误区而无法自拔,“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医学教育(特别是西医)的视野,历史传承的优秀文化成果不能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事实上,即便是目前医学院校开设的诸多专业医学课程,从根本上都包含着关爱生命和健康、解除病痛和困苦这一终极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医学文化存在着深度的契合和联系,完全有可能在授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2]。比如说,在讲解“细菌耐药性”和“SARS”冠状病毒问题时,可以联系传统文化的“整体”、“和谐”思想,联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哲学观念[3]。在学习传染病学时,可以给学生适当的介绍中国古代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治疗措施,使学生们了解传统医学的伤寒理论和温病学说,了解张仲景、王叔和、叶天士等人在传染病治疗中所做出的突出成就。在学习药物化学时,可以介绍传统医学的本草典籍和中草药基本知识,了解古代人们对“药食同源”的认知和对天然药物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传统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传统医学的责任感、使命感[4]。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一大贡献,有着不可忽视的特点和优越性。但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由于西方医学在微观研究和针对性治疗等方面,确实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得到世人的追捧。从目前来看,西医在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实际中已占据压倒性地位,传统医学呈现整体衰退之势。在医学教育中,一般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西医学科,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不断缩水甚至被取消。就中医院校而言,也大量设置西医课程,生搬硬套西医教学方法,不遵循传统医学的自身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生对传统医学文化的了解逐渐变得困难、薄弱、狭窄。

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且有素质的“中国医学生”,理应对传统医药知识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医药文化有所接触和了解。比如说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思想,了解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病因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了解中医“望、闻、问、切”和“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四诊八纲”治疗方法,了解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中国的医学生,不知道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不知道《内经》、《素问》、《千金方》、《本草纲目》,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中国医学生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中医药院校以外的其它医学院校也开设中医基础课程,比如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针灸、医古文、中国医学史等。当然,开设课程的内容多少、深度可以根据学校的培养层次和实际情况有所区别,也可以选择必修、选修等不同的授课方式。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促进医学生对传统医药文化的了解和对中西方医学不同特点的认识。

当然,充实更新医学专业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其中,大到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目的,小到课程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的调整等,都会遇到复杂问题。另外,就目前来看,多数专业医学教师出身于理工科,缺乏人文教育背景,缺乏足够的中西文化贯通能力,难以在教学中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还需要加强对专业医学教师的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培训。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够有所纠正和改善。

3 传统文化融入到医学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礼记·中庸》提出为学的几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笃行”也就是实践作为关键的一步。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将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以砥砺品格、完善道德修养。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融入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国内的医学院校,普遍都要安排学生到医院、药厂等单位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毕业实习,在校期间,也会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见习。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是医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高从医能力的必然途径,而且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良好机会。医学生通过接触医院、接触病人、接触医生和护士,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协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而且可以促使其认识到治病救人的职业责任,体验到医学事业的崇高和神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来达到这一目的。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部将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融入护理见习、实习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文素质和职业规范的养成[5]。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其它医学院校也可以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冲淡寡欲、佛家的悲悯情怀等传统文化精神渗透进医学生的实习实训之中,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培养见利思义、见贤思齐、尊重生命、守时守约、一丝不苟、敬业奉献、兼济博爱等人文素养。这对于树立从医人员高尚医德、塑造正面形象、减少医患冲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进步,有着实际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较少,即便是已经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往往也是活动不系统,重点不突出,缺少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我们认为,要在医学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活动要有系统性、目的性,不能流于形式、缺乏创新精神。无论是开展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还是演讲比赛、书画舞蹈比赛、礼仪比赛等都要明确贯彻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活动目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至于成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举办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等,更要明确宗旨和目的,通过富有计划性、系统性的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二是要紧紧扣住医学院校的特点,比如说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着重开展以爱心义诊、健康宣传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学生高尚医德和人文情怀的养成。

总之,在医学院校贯彻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当前情况下,可说是“任重而道远”,除了本文所述方法外,还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充分认识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地贯彻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批能力突出、素质全面、具有中国特质的优秀医学人才,这也是中国医学教育、文化传承和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

[1]吴冰,金忠山.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价值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104-106.

[2]邹长青,赵群,孙海涛.文化的内驱力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由徽州文化引发的思考[J].学理论,2012,(27):155-156.

[3]张建新.人文情怀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科中的融入[J].卫生职业教育,2013,(8):61-62.

[4]杨曦亮,张永忠,胡霞敏.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2):218-219.

[5]朱婷婷,周向锋,章晓幸.应用传统文化陶冶实习护生人文情怀[J].护理学杂志,2014,29(8):76-77.

R-05

:A

:1008-4118(2015)01-0090-04

10.3969/j.issn.1008-4118.2015.01.038

2014-12-25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