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双赢关系探究——以长春市为例

2015-03-18 18:29郭铁铮戚文革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长春市职校院校

□郭铁铮 戚文革

“地方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引导下,人才的专业性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使高职院校肩负起巨大的历史重任。地方高职院校既要有其本身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又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地方经济的发展要给予地方的高职院校经济上的支援和物资上的保障。在地方经济与地方高职院校的关系中,唯有和谐发展才能长久,具有地方特色。

一、长春市经济结构的变更使长春市高职教育体系不断调整

近年来,长春市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三大产业的关系变化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19.2:44.6:36.4调整到2012年9.7:47.2:43.1,皓月、大成等一些效益型企业迅速发展。工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89户,汽车、光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主导行业占全市比重的89.1%。第三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旅游、金融、轨道交通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大量的旅游景点的开发,保险行业的兴起,加之混合型经济的发展,这些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都有所上升。具体而言,汽车、食品、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的比重提高,促使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着重设置了汽车制造与服务、食品营养与安全、光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以及生物与医药等专业。随着第三产业的逐渐发展,对于旅游与服务人员的培养也成为长春高职院校近几年来的主要方向。

二、长春高职院校是长春经济发展中服务资本的输出“单位”

(一)高质量人力资本的输入。经过经济结构的调整,长春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调整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实用型的人才,尤其是为长春市汽车生产、农业产业化建设、轨道交通、旅游管理、汽车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另外,在推动长春周边城镇化扶植过程当中,有大量的农村人口面临着转向为当地的第二、第三产业工作,这些人最缺少的便是高超的技能,他们没有过多的教育经历与技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经过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使这些人成为城镇化过程的实用人才。

(二)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的供给。经济全球化以来,高科技资源迅速扩展,致使长春市原本以劳动密集为主的产业进行转换,使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这样转换使长春市汽车等企业的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不能担负起企业的重任,而这些企业又大量缺失能够应对这些高端科技的高级技术工种和岗位。这些即将落后的初级中级技术水平的工人如果不想下岗就要通过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培训之后获得高级技术工种的资格后再就业。汽车、光电子信息等大型企业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样需要企业内部职工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如此形势使长春本地的高职院校应该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培训基地。

三、长春市经济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得以存在的基本保障

(一)资金的保障。近年来,经过经济结构的调整,长春市的第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产值也大幅度提高。诸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这就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因此人才的定向培养就落在了地方高职院校身上,而企业为了得到既得人才利益就会为这些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经济支援以及实践基地,以保障学校能够有更多的设施设备提供给这些即将创造经济利益的技术人才。据不完全调查,长春市近些年,90%的大型企业都会设置对口的职校学校提供实习基地。

(二)就业的保障。长春市各大企业不断增加经营项目,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至今,在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各企业为这些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对口的就业机会,也为社会解决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生源的保障。从2005年开始,长春市按照不同的专业分工扩建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兴隆经济开发区、以汽车制造以及汽车服务业为主的汽车厂经济开发区和以旅游业及洁净工业为主的净月经济开发区三个分区,把双阳区扩展为城郊型经济模块,使之尽快成为长春“南花园”。这四个经济区的扩建使原本居住在此郊区的非城市人口迫切需要工作,而这些一没有技术二没有学历的人如果想成为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一分子必然通过职校培训来实现。而且长春市的汽车、光电信息等企业的迅速成长,对高端技术人才迫切的需求致使诸多迫切需要就业的人到职校进行培训学习,这些都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大量的生源。

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双赢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地方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高职教育资源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受长春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长春市的各高职院校存在着共同的缺陷,即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成果转换率低,忽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而重理论研究。另外,大部分长春市的高职院校的资深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致使其投入到科研上的精力少,因此少有科研成果的形成;新引进的年轻教师虽然有着精湛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工程技术的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使科研转化生产力的效率非常低。因此,要加大地方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一是师资投资,对地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投资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足够的教师可以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直接可观的教学资源,这需要地方教育扩大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规模,提高高职教师的薪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高职专业教师来此任教。二是教育经费的投资。这就需要地方财政提高教育拨款比例以使教育与经济发展达到平衡,再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统筹机制,这样可以确保学校得到充足的办学以及科研经费。三是实践机会的投资,即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平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更能创造出转化生产力、提供更大经济效益的技术。同时要加快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地方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形成对地方建设的有力支撑。

(二)加大校企合资办学的力度,改善服务意识不强、运行机制不灵活的现状。由于长春市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多数学校要通过人脉关系与相关大企业对接,所以只能被动服务地方企业与经济,直接后果是高职院校服务长春市各大企业的时候,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在管理中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服务观念,教师们都以评职称发论文为评价标准,对真正的科研没有强烈的意识,所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够强烈。加大校企合资办学的力度是提高职校服务意识、转变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双赢”机制,学校有针对性为企业定向培育专项人才,而企业也针对性地接收相关职校的人才,这样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被动服务地方企业的局面,也可以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地方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财政部门可以减免相关企业的部分税收,这就保证了校企之间合作的持续性,这种稳固关系的建立,必然会让高职院校乐此不疲地为地方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明确职校的办学定位,改进服务范围狭窄的弊端。鉴于长春市调整后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例的增长,市内的高职院校纷纷应和,设置了相应的汽车、光电信息、制药、食品等相关专业,而对于第一、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长春地区的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畜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减慢。据统计,长春市的19所高职院校中,有17所都设置了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旅游、金融、酒店管理等与第二、三产业对接的专业,约占89.47%。而这些高校设置与第一产业对口的专业少之又少,致使长春市产业的发展出现偏颇。明确的办学定位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更有助于定位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更加确切明朗。明确了办学的方向就明确了办学的地位与身份,从而让高职院校能够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明确的办学定位需要职校立足于本地的经济,还要具有其地方性、职业性的内涵,在人才培养标准的设定、专业种类的设置、服务方向的确立等方面做到定位精确,规划明朗。

(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改善服务企业效率不高的缺陷。近年来,伴随着企业的实际需求,各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在人才输出上,只注重输出数量,而忽视输出质量。生源在校教育期间,学校过多重视生源的顺利毕业以及就业情况,以至于忽视了人才的技术能力、素质品性都,致使输送到社会的所谓的高质技术人员出现业务不精、素质不够的情况,也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少之又少。所以培养能够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至关重要,这需要职校人才培养的标准要尽量符合企事业单位用人条件;职校学生的实践情况要尽量仿照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最大限度地符合当地企业的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能够企业发展需求。

五、结语

事物的存在是相互的,一方的存在为另一方提供保障,而另一方必然为一方提供支援。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各企业对专业性的人才要求越来越多,因此立足地方经济、有针对性服务的高职院校也就越来越重要,它是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的关键,是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而高职院校的存在也必然会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得到彰显。这种双赢的关系需要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平台,也需要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的办学观念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王子原.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0

[2]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9

[3]谢婧.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2013,4

猜你喜欢
长春市职校院校
登泰山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奔跑的小浪花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拾荒助学子 温暖众少年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