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3-18 18:29杨宝仁王志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讲堂价值观道德

□杨宝仁 王志刚 王 晶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 个字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遵循。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的重要内容[1]。2009年11月,“道德讲堂”在常州市开始试点并向全国示范推广,以平凡、平等、平实模式开启了沟通传统和现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逐渐成为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升群众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平台。这给“思修”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学习借鉴“道德讲堂”建设的实践模式和实践特点及经验,将“道德讲堂”有效引入“思修”课教学,将使受众进一步特定化,使实施环节进一步优化。这不仅是对“道德讲堂”进高校行动的延伸和细化,而且是对“思修”课教学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将“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有助于丰富“思修”课教学内容。现行高校教学体系中,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修”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1],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思修”课教材作为全国统编教材,自然有社会整体的价值要求和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但其教材内容,力求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而教材的篇幅与课时有限,无法将最新、最近的理论前沿和实践成果、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案例写进教材。导致教材内容缺乏亲切感和认同感,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这往往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的整体印象。而在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下,“道德讲堂”紧扣社会诉求,把准时代脉搏,结合道德失范,精心设计内容,以“四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线,大力宣传普及“礼仪”、“诚信”、“和睦”、“友善”的道德价值观,强化了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导向,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引领[2]。“道德讲堂”并不选取“高、大、全”道德光辉楷模形象,不求“惊天动地的壮举”,而采用群众熟悉的当地传统道德资源与当代有名有姓的凡人故事与善举,通过建构“回归人的生命活动”,“回归人的生活本身”[3]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道德讲堂”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诠释公民道德理念,引领价值观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和说服力。这些是值得“思修”课教学反思和借鉴的。

(二)有助于改进“思修”课教学方法。目前,学生在“思修”课上玩手机、看杂书、打瞌睡、逃课或旷课等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导致“思修”课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不但直接影响着“思修”课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且严重制约着高校“思修”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发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呆板无疑是最关键的。有些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死板,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反复说教,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而忽视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4]。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对“思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潜意识中将“思修”课视为“教学呆板”、“没意思”、“无兴趣”。而“道德讲堂”注重迎合群众的实际需求,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受众主体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受众个体的教育自主性与自我教育潜能的发挥,从最容易被接纳的“底线伦理”[5]入手,针对不同受众主体的特点,开设了机关、企业、行业、社区、村镇、学校、新市民等七大类讲堂,分类施教,分层引导。形成了“六我”启发式教育模式,即“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五个一”情景式规范流程,即“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案例式和“发善心、送吉祥”的实践式教育方式,同时辅以“微博讲堂”、“手机讲堂”、“QQ 讲堂”、“电视讲堂”、“电台讲堂”等形式和方法,形成室内外、虚实结合的立体讲堂网络,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具体化、项目化、实践化、具象化,使道德教育更加入脑入耳入心入行[6]。这些教育原则很显然与“思修”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切合,这也为引入的操作层面上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有助于提高“思修”课教学效果。人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也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社会道德对人的要求必然也是多元的。但在“思修”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人格个体差异,从国家需要和人民期待出发,将道德教育要求的水准提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致使道德要求导向模糊,失去实效,而“形式化”[5]。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反差。理论上的“知”与实践中的“行”不统一的问题,反映出先进的道德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但没有真正入脑入心。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而没有分析大学生主体的实际特点,联系其切身感受与思想认知,尊重其客观需求,使价值观的供给与需求没有有效对接,导致“教”与“学”脱节。而“道德讲堂”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通过“讲前菜单选,讲后大家评”的方式,倡导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将知和行紧密结合,使教育接地气,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减少了课上、课下“两张皮”现象,使“教”与“学”相融合,使教育者及时了解和关注受众个体的切身感受和思想认知,满足受众主体的多元化需求,有针对性调充实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推进受众个体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7],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讲堂”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新实践,其终极目标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是对“思修”课教学的有效补充和辅助,能为大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有效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讲堂”与“思修”课教学都是手段、阵地,两者在教学目标和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将“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二、将“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一)“思修”课“道德讲堂”内容的确立。要讲好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修”课,需要教师在领会和掌握教材主旨的同时,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和道德模范典型及道德传统资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和实践成果[1],充实、优化教材内容,引领价值观导向,增强课堂亲切感、认同感、说服力。具体来说,“思修”课“道德讲堂”内容的确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教材结构来看,“思修”课道德部分主要体现在“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这三章。二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来看,“思修”课道德内容主要涉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思修”课“道德讲堂”内容可以这样确立:在社会公德中强调“礼仪”,突出“文明礼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积善行善”、“保护环境”等;在职业道德中强调“诚信”,突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诚挚待人”、“服务群众”“诚信兴业”、“奉献社会”、“办事公道”等;在家庭美德中强调“和睦”,突出“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在个人品德中强调“友善”,突出“爱国”、“自强自立”等。

(二)“思修”课“道德讲堂”时间的选择。“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旨在使两者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思修”课作为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教育功能,而“道德讲堂”只是“思修”课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有益补充,是无法取代“思修”课教学的。因此,这种“引入”要结合“思修”课特定内容、总课时数和教学要求,充分准备,精心策划,要在总课时中合理调配时间,纳入“思修”课教学计划,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打破教程体例,把握适当时机,灵活嵌入,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具体来说,“思修”课“道德讲堂”时间的选择,可以从两个途径实现:一是根据“思修”课总课时数和教学进度,在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道德基础理论讲授后分批有序展开。这样做不但没打乱教学计划,反而提升了“道德讲堂”的理论深度。二是按学期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分阶段分专题开设“道德讲堂”。前期道德讲堂侧重于“爱国”、“友善”、“自强自立”等主题,期中的道德讲堂侧重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主题,期末的道德讲堂侧重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等主题。“道德讲堂”开设要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到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

(三)“思修”课“道德讲堂”模式的设计。“道德讲堂”引入“思修课”教学,关键在于吸收、借鉴“道德讲堂”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而不是将“道德讲堂”作为“思修”课教学的主要手段,甚至取代“思修”课教学。因此,这种“引入”要因地制宜,从课程、师生出发,结合课程实际,从身边选择人和事,把“道德讲堂”总结出的“听、看、讲、议、选、行”的“六我”模式,“唱、看、诵、讲、评”的“五个一”流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道德叙事”方法,灵活推广应用到“思修”课教学中,并结合课程特点改良创新、融合发展,发挥课程优势,体现课程特色。就“自强自立”主题教育而言:“唱一首歌曲”,歌曲选择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反映传统性,切合大学生实际,可以选择《公民道德歌》等经典歌曲。“看一部短片”,可以是关于自强自立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视频,如“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也可以是身边师生自强自立故事的视频。“诵一段经典”,带领学生诵读有关“自强自立”中华传统经典语录和公民道德“三字经”。“讲一个故事”,这是“道德讲堂”的关键环节,而选择主讲人物尤为关键。主讲人应该选择“身边人”,所讲故事也应该是“身边事”,但故事必须真实、可敬、可学,让大学生感觉“值得讲”,“值得学”、“学得会”、“用得上”。“作一番点评”,由参与者评议身边好人好事,品悟道德魅力,践行道德理念,升华自身境界,培养健全品格。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陈康,薛志清.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以常州“道德讲堂”为例[J].前沿,2013,14

[3]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1998:53

[4]陈志峰.“道德讲堂”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5,6

[5]薛勇,李伟明.传统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生态偏移、转向与理性建构——基于“道德讲堂”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6]徐缨.走进“道德讲堂”共建精神家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2

[7]陈康,薛志清.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探析——基于常州“道德讲堂”的经验[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讲堂价值观道德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