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野下的独立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

2015-03-18 18:29□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入学关怀新生

□李 鸽

一、独立院校新生的特质

与公办院校的普通大学新生一样,独立院校的学生同样是从全国各地不同的中学通过参加全国高考而选拔上来的,因此在年龄、学习的阶段和过程以及成长大背景等主客观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许多相似的表象下面,却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不同,这就是本文所指的特质。

(一)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相对于同类公办高校的新生,进入独立院校的新生的成长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坚实。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客观方面他们很少考虑在课外通过做兼职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假期外出旅行,或是在周末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等,基本都是一些常见的校园内外活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思维更为活跃,对所遇到的问题、现象独抒己见。喜欢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质疑;往往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乐于同老师、同学分享,渴望证明自己。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羞涩、胆怯相比,他们大多显得活泼、自信与张扬。

(二)敢于探索,勇于超越。独立院校所在校区的大一新生在竞选班干部以及学生会干部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报名的人数还是从竞聘演说的表现,总体而言都要比二本院校所在校区的大一新生有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尽管他们相比后者在入校时的高考成绩有一定差距。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日常活动,只要有条件及资格参加,无论是何时何地,他们都会踊跃参与。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尽管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或是情感等方面遭遇挫折,甚至是打击。总体而言,独立院校的大学生有着一股不断探索、敢于超越一切的创新和拼搏精神,只不过这种精神在学业成绩上体现的不太明显罢了。

(三)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独立院校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态度、素质能力等方面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但也有一部分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从学生申请填写贫困助学金的信息就可以发现,部分同学要依靠助学贷款等途径方式解决学费及生活费问题。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负担,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目标缺失,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主性差。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背负家庭的希望,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较其他同学更为刻苦勤奋。另一方面,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指数较高,有机会有条件从小接受特长教育,因此兴趣广泛、头脑灵活、社会实践能力强、文艺体育特长明显。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所限,他们接受特长教育,社会实践等机会较少,出众的特长也较少,往往比较沉默,自信心不足。

(四)抵抗挫折能力较弱。“90”后大学生是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一代人,往往成为长辈眼中最娇贵的子女,父辈们可以说是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任何需求。由此,在这一代人幼年的成长过程中,很少经历过重大的挫折与磨难。很多时候,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错误,也从来不会犯错误,自我意识显得非常突出。然而,温室里的花朵总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考验。当他们离开温暖的港湾,独身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父母的帮助,他们一时间很难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残酷的现实,所以手足无措,轻者则情绪混乱,重者可能会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如逃学以及轻生等来应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加之有的学生已经经历过高考的失败,如果他们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再次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很好地处理,可能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当前独立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的科研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包括独立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做过比较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大多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在各大期刊上。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包括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延续性和系统性。本研究也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认为当前我国独立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容丰富,有效性不强。每年秋季各个高校开学迎新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当新生迈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入学教育已经悄然启动。从宣传页的策划到入学手续的办理,这是一种隐形的入学教育方式。而开学典礼是第一堂正式的入学教育,接下来学校会通过军训、学习学生手册、年级大会、班级大会等方式给新生开展一些日常的学习、生活教育辅导。迎新杯篮球比赛以及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集体观念。这些内容丰富多彩,首个学期的活动安排井井有条,学生本学期的课外活动是大学期间最为集中广泛的。但是,从高中的灌输式教育到大学的开放式教育需要一个转折点。中学的任何活动,老师或是家长都会告诉他们目的是什么,然而大学的多数活动学校、年级辅导员并没有告知他们是为什么,只告诉了他们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所以无论是开学典礼还是文体活动,表面上似乎针对性很强,然而一定意义上仍然属于填鸭式的教育,预期效果并不明显。

(二)形式多样,持续性不够。自从新生跨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学校就已经开始了入学教育的工作。而且这些入学教育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然而,大多数高校沿袭固有的模式,入学教育局限于开大会、听报告、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会,教育形式的僵化与新生自我设想的实际心理需求距离比较悬殊,教育效果不如人意也是情理之中的。虽然有些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也注意了形式的多样化,但却较少注意形式的有效性,从而使入学教育较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下的新生入学教育新举措

基于当前我国独立院校新生的新特征以及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予以补充和完善,以期帮助学生管理部门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一)建构专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队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大力强调高校学生辅导员不同于“保姆”,也不同于“班主任”,但是在许多的独立院校,一些客观与主观综合交错的因素依然阻碍着学生辅导员专业队伍的发展。只有让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也是接触学生最多的人掌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原则与方法,才能够让新生在入学教育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关怀。为此,必须提高人文关怀者的素养。辅导员不仅要时刻以学生为本,而且要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在爱的情感熏陶下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以学生为本实际就是人文关怀,而关爱学生指的则是心理疏导。当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首先需要的是专业的学生辅导教育背景。所以,在招聘辅导员时要尽量往这个方向上靠拢,比如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的工作是比较合理的。除了专业的学科背景之外,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培训指导,因为一些年轻的辅导员也是刚跨出校门,他们所学到的只是很多情况下仅限于书本,缺乏实践锻炼和“临床实习”。另外,可以开展“以帮带扶”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学生辅导员导师制,通过富有经验的年长的辅导员或学生工作者来带领年轻的缺少经验的辅导员,一定能够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校园环境。物质决定意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良好的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校园环境对于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即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原理。校园环境包括客观的物质环境和主观的精神环境。客观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各个建筑物的错落摆放、建筑的设计、以及校园道路和绿化等,而主观的精神环境即是校园文化的营造,如学校的校训、师生的形象气质、各社团的文体活动以及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寝室文化、洗手间文化等。充满关爱的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新生的第一印象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就把人文关怀运用得非常到位,在火车站、汽车站和校门口的24小时迎新接待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校园文化,铭刻在每一届师生的心灵深处。

(三)加强心理疏导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疏导”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新生入学教育仅仅依靠学校以及学生工作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学生管理和学生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以及学生社团的作用。而学生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则是对于这些学生干部以及部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这就涉及到前文论述的内容,一些学生的受挫能力较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员需要具备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辅导方法。就某种意义而言,思想层面的基础是心理层面,针对新生的心理特点和适应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来进行。而对于一些潜在的不容易发现的问题,辅导员只有借助于学生干部来了解和掌握情况。所以对于学生干部的适当培养和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种层级联动机制的运转过程中帮助新生调适自我、适应环境、融入集体。

[1]张秀萍,刘时方.“90”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8:76~78

[2]张佳贺.辅导员做好大学新生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117~118

[3]孙玉龙,王志丹.人文关怀下的高校新生教育管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3:109~110

猜你喜欢
入学关怀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入学第一天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