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用型人才培养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2015-03-18 18:29□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内容考核

□王 茜

在高职院校人才实用性探究环境下,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用性需求,电子计算机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真正适应人才发展模式,为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帮助。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应在认真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高职计算机教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毋庸置疑,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是为了学生毕业参加工作而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将学生的日后就业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学校的教学实际来进行教学模式以及内容的优化,让计算机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就业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有些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作为计算机教师就应该把握市场经济,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增加教材上没有的但是市场却急需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让学生真正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大纲,让计算机教材能够更多地反映新的科技应用水平,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要点,还要让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更能够符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如在电子商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就要教学生熟悉与航空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不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师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得越紧密,也就越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教师要遵循高职院校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遵循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成为具有独立自主计算机能力的学生。高职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形成为教师主体的教学模式,会让同学因为缺乏实践而不能提升计算机能力,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尽管有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但是却不能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这就导致尽管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但是在真正的工作情境中却不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够创新性地完成教学实践,又要让学生能够达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单人单机的情况,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通过任务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真实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每一个任务情境当中。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完成个性化的专业网页制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网页内容,设置网页文字、图片、线条、日期等网页元素。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网页设计的办法,此时教师可以将单人单机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分组学习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相互交流,创新实践,共同提升网页制作的能力。

二、高职计算机的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更贴近行业的发展需求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作为高职计算机教师,首先要掌握专业计算机技能,让自己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相契合。计算机教学只有建立在行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在将来的行业发展中得到展现。计算机教师要寻找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点,掌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应该会什么,精通什么,与同教研组的教师做好教研,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班级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在外商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实践的结合中顺利掌握计算机能力,使高职学生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

(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时理论要更好地联系实际,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演示加操作加讲解的授课方法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形成的网络教学系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会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论学习和实地操作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计算机课件以及教师制作的计算机知识的微课视频,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查教材、查阅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先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小组讨论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内向同学求助,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取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从而获取成功的快乐。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完成程序设计。当学生无法独立进行创新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三、优化高职计算机考核模式,多层次进行计算机能力的考核,为学生颁发职业技能证书

教师要优化高职计算机考核模式,多层次进行计算机能力的考核。高职计算机的教学中,传统的计算机考核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计算机的考核也应该进行优化。在考核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模式中的教育导向作用,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单一的情况,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不但有理论方面的测试,还要让实践操作占更多的比重。教师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在平时的日常训练中就用积分制来实行学科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能够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够进行计算机能力提升的训练。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要建立能力本位的考核理念,让学生把成为技能型人才当作学习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突出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的考核理念。如在软件开发的考核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毕业考试中的一道软件开发的题目作为考核的最终要求,在整体考核评价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开发项目的成绩占一定的比例,将软件开发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软件开发过程学生有一个综合性的能力评价,对学生既达到了公正公平评价,又能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国家的职业技能评价标准,为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学生日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铺好路。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人才实用性探究环境下,教师对计算机课程要进行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在这个基础上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形成的计算机能力可以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可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1]陈娟.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期

[2]唐倩,游鑫.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1,6

[3]梁景璘.高职教育应用云计算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

猜你喜欢
计算机教学内容考核
计算机操作系统
内部考核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