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化教学模式在《船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18 18:29蓝尉冰焦自权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技术型理论课原理

□韩 鑫 蓝尉冰 焦自权

一、引言

《船舶原理》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学校选择了由盛振邦、刘应中主编的《船舶原理》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船舶静力学、船舶阻力、船舶推进、船舶操纵和船舶耐波性五部分,内容多且复杂,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门课程。《船舶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以流体力学为基础,分析和解决船舶航行性能中有关问题的方法,为此需要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本领域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船舶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船舶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对学生动手和实践操作训练的练习,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才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传统《船舶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钦州学院升本以来,提出“主动服务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涉海类学科专业及临海工业的学科,为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这就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船舶原理》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因为,传统的《船舶原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老师在《船舶原理》课程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而没有充分考虑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譬如,现在学校招生都是面向全国各地,有些来自偏远山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压根就没有见过“真正的”船舶,如老师上课之始就直接对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这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那么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就比较难懂。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材中有些章节需要进行修改和更新。譬如,船舶阻力与推进内容中的设计图谱还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图谱,因此教材内容应作相应的修订,以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位于学科前沿的知识[1]。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较弱。传统的《船舶原理》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讲授船舶推进这一部分时,涉及到许多流体方面的知识、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证明,对此时的本科生来说难度太大,也难以理解,这样就更加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

(四)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脱节。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船舶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同步,并且往往是理论教学在前,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

三、实践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船舶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这就对《船舶原理》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程结合企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提出了实践化教学模式,实践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2],本课程的实践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案的设计要新颖。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决定了老师上课质量的好坏。实践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案一定要新颖,要能很好地引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在“船舶的抗沉性”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以“韩国岁月号沉没、红海沉船和泰坦尼克号事件”三大海难事故开始,让学生先自主分析这三大海难事故发生的原因,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课与实践课交错结合,即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增加工程实践内容。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理论课和实践课都是分开进行,学生一般是先进行理论课的学习,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没有实践活动来对照学习,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在实践活动时往往记不起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实践课程经常是走走过场,不能加深理解,巩固理论。在实践化教学工程中,要求理论课和实践课交错进行,把有关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放在一起学习。譬如,在“船舶操纵”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在本节理论课结束后,下次课即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或实验课程(操纵性实验)的学习,通过这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交错学习,能使老师上课轻松,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效率。

(三)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创建新型的教学研究基地。钦州学院走应用技术型路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更进一步加强同企业间的交流与交流,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和所要满足的技能条件。应该在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前派遣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不能少于三个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学校应该掌握哪些技能,培养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从而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

(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其参与到老师与船舶设计和性能计算有关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脱离课本,使其对船体的整体设计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船体的整体设计主要包括:船舶主要要素的确定、型线设计、总布置设计、阻力计算、螺旋桨图谱设计、稳性计算、干舷计算及舵的设计。

四、结语

《船舶原理》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如何让学生能更好掌握它、熟练运用它,以达到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满足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引入“实践化教学模式”,在保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船舶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李冬琴.“船舶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195

[2]王茹春,卢宏业,曹晟玮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教学体系“四维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26):48~50

猜你喜欢
技术型理论课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