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减灾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2015-03-18 18:29成仕凡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巨灾防灾减灾

□成仕凡

一、气象灾害特性分析

(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依据其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和一个副类。两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由大气运动而形成的直接灾害,具有高度的突发性;由气候系统逐渐变异,加上社会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灾害,这种灾害具有长期潜伏性,发生的过程是缓慢且隐性的,可以表现为极端气候灾害。另一个副类主要表现次生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海啸、台风等海洋灾害,还有其他的森林大火、洪涝、鼠虫灾害等生态灾害。

(二)防灾减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气候环境都不断恶化,气象防灾减灾与人们的生活以及文明的进程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进行防灾减灾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了解气象防灾减灾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坚持有效管理的原则,实行全面的防灾减灾规划,实现综合性的气象防灾减灾。同时,还应该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灾后的重建,并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更加扎实。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是加强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并且不断进行防灾减灾模式的改革,构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

二、气象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一)气象防灾减灾水平较低。当前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水平不高,与社会经济需要不相适应。在我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长期掠夺使得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相应出现的自然灾害也日益增多,也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不成熟,管理水平较为低下,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需求。

(二)人为因素过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人为因素成为制约防灾减灾建设工作的重要阻碍。自然环境中的所有资源都有一个缓慢的再生与净化过程,在对气象灾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大大降低了相关措施的减灾效果,进而使得减灾措施的功能无法实现,使得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进程减速。

(三)缺乏防御巨灾的能力。巨大气象灾害风险比一般气象灾害的风险更加严重,防御能力要求也更高,对巨灾的防御能力不足也是当前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多适用于多发性中、小型常规灾害,而对于冰雹、洪涝等巨灾的防御能力严重缺乏,因此当前的巨灾防治工作依旧严峻,经常出现由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巨灾不属于频发灾害,容易给人们造成思想上的麻痹。此外,城市化进程中工程建筑的增加也给巨灾的防治带来很大的阻碍,这进一步形成在巨灾防御能力上的漏洞。

(四)缺少专项资金投入。在气象防灾减灾建设上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使得灾害防御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脱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小。可是目前却存在经济建设与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背离,防灾减灾资金投入的缺失,使得相关工程年久失修,使气象防御系统丧失原有的功能,也会进一步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工防雹能有效降低冰雹天气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但是由于经费缺失而使得人工防雹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就会出现严重冰雹灾害。

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措施

(一)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降低气象灾害损失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充分了解防灾知识与自救方法。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公共媒介加强宣传,可以通过印发宣传手册以及出版相关科普书籍的方式,对广大人民进行气象灾害知识的教育,让民众可以了解气象灾害类别及其性质、应对措施以及预警信号,比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文件的出版等。世界气象日等活动也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在世界气象日可以组织民众与学生到气象博物馆、气象工作区参观学习,让民众更加具象地了解气象灾害,更加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与自救方法。

(二)强化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我国2011年所发布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我国气象灾害信息预警可以提前15 至30 分钟发出,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成功建立科学高效、覆盖全国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使预警信息的发布盲区基本得到消除。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是及时对即将发生的灾害进行准确预报,还应该充分保障预警信息“报得准、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优化信息发布机制,实现气象灾害信息发布能力的提升。提高预警能力一是需要保障信息具有多样且通畅的发布渠道,以利于人民群众第一时间收到灾害预警信息。二是信息的发布用语应该通俗易懂,以利于民众非常明确地了解避灾措施,懂得如何自救。多种形式加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气象防灾减灾的整体系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主要是通过电视与广播进行及时发布,社会媒体具有预警信息的传播责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应该面向基层,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与电信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建立预警信息全网发布通道。

(三)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的建设工作应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持。在实际防灾减灾工作中,应该加强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不断进行防灾减灾技术的研发。相关科研机构可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项目研究,相关气象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防灾减灾发展规划。科技的原动力是人才,因此,还应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相关技术水平。

(四)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业一直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农村地区的占比远远大于其他国家,从农业社会发展至今,农村地区就有靠天吃饭的说法。这正体现了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灾害一方面对农作物造成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防灾减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农村气象灾害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意识上加强人们对防灾减灾的认识,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量,引进先进的设备,建立相关的气象检测与防御系统,及时对气象灾害进行预警,并能有效提示人们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结语

新时期,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气象灾害的形势日益严峻,这给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研究,完善防灾减灾机制,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而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马永乐.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J].科技风,2013,15

[2]陈琼.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3,10

[3]马鹏飞.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与发展建议[J].北京农业,2014,30

[4]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其借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

猜你喜欢
巨灾防灾减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
宁波巨灾保险: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模式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