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研究

2015-03-18 23:44□陈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陈 伟

一、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主要特征、经济学意义

(一)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中国经济经过十多年高速增长,正在步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新常态”一词被用来描述中国经济的新形势。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不同于以往以超常速度、超常手段谋求发展的传统理念、不寻常阶段,常态就是让经济发展回归到经常发生、普遍发生的一般化、正常化状态。简单来讲,新常态是不同于旧常态的相对稳定和可持续的状态,是一种普遍性、趋势性、均衡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的发展状态。它不仅是中国和世界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运行状态的改变,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新路径、新规律的要求和呼唤。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分析了新常态下的趋势性变化,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与国际收支、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优势变化、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等9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这是中央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战略判断和顶层设计,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二)新常态经济的主要特征。关于新常态的内涵特征,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张占斌认为:新常态经济包含着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丰富内涵和特征。刘伟用“四期叠加”形容新常态: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二是经济结构矛盾调整的阵痛期;三是过剩产能和过度投资的消化期;四是国际经济战略重组期。更多人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作为新常态的主要特征。综合各方面观点,笔者认为新常态经济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众所周知,近十年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GDP年增速在全球遥遥领先。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才回落到一位数以内,而近三年进一步回落到7.7% 的年增长率。2015年全球经济整体维持温和复苏态势,预计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在7.0%左右,其中一季度GDP 平减指数同比为-1.05%,是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社会总需求不足较为明显,通缩压力较大。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与周期性总需求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当前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因此,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和下降,以“平常心”认识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2.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换挡,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产能扩张转向产品升级结构优化的深度调整。近年来,新一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政策,国家产业结构、居民需求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对外贸易结构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但是就目前经济结构来看,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需求结构中消费比例偏低、区域结构上东中西部不平衡、分配结构中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外贸易结构中货物贸易和服务业贸易不平衡。今后,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扩大对外开发战略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从低端转向中高端,打造“中国效益”,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3.经济增长驱动力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走过了一条“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道路,造成资源环境压力达到极限,各项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遭到破坏。这些情况说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大规模、粗放式投入要素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面临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浪潮,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和大众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等传统增长点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当前,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特别意义。

4.资源配置方式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转向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等,这是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智慧。世界范围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市场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等机制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仍存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现代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不解决好上述问题,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形成。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注入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

5.国民福利和收入分配由非均衡型转向包容共享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惠利民生的若干措施,国民收入差距在回落,基尼系数在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 元;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虽然近几年收入差距悬殊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整个收入分配格局并没有根本变化。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存在重大扭曲。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收入分配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造成的,说明了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新常态下,使经济发展回归增长本质,即经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发展目的不是单纯追求GDP 的增长,而应该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步进行。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新常态下的长期趋势。

(三)新常态的经济学意义。新常态不是一个时髦的术语,而是有着丰富内涵和深刻经济学意义的哲学反思。

1.它是党和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个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人们主观上是否认识,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并必然发生作用;无论是谁,只要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无情鞭挞。实践证明:过去种种违背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已经造成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极大矛盾、造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急需执政党和政府反思。总结人类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分析问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这是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2.它是党和政府对我国经济发展目的与手段的深刻反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唯GDP 论英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旋律,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国经济持续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这种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家资源消耗巨大;环境遭遇极大破坏,达到不能承受之重;大部分行业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发展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少部分利益集团所占有,社会财富分配和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全社会道德伦理丧失,价值失衡,民众幸福度与满意度下降;人民对共享改革成果的渴望越来越高。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正在剥夺我们的幸福,我们正在成为自己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只是手段,“让普通人过得幸福和有尊严”才是终极目标,切不可本末倒置,把经济增长当作最终目标,甚至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而不惜牺牲人的健康和幸福。经济新常态就是要厘清和斧正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手段,发展仅仅是手段,决不是目的。实现经济有效、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更加关注公平和正义。

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

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生生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急需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国家除注重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外,更要重视创新驱动。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形成企业新的生产优势,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创新包括五方面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新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企业组织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创新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笔者认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急需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革命性的先导力量。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深刻影响着国际竞争的格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大体系。其中技术创新(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将已有技术进行应用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创新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比如通过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过程而减少资源、能源和人工耗费;新技术的诞生,可以创造全新的产品。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突出:在创新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比如,近八成的集成电路芯片依赖于进口,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原油、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环境、资源与劳动力正成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稀缺因素,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实施技术创新,建设制造强国势在必行。一是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重点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等工作。二是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突破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三是鼓励从分散单一的技术产品创新到综合的、系统的集成创新,如阿里巴巴,小米手机,都是集成创新的成功代表。四是基础创新的不足仍制约着中国发展,现阶段要大力发展基础科学和基础创新,不能仅仅考虑发展经济,要推动基础科研。

(二)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在过去的时间里,以低成本和大规模两大优势,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许多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居世界第一,甚至带来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生态危机。传统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家具等制造企业,采用单一定制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依靠大规模、标准化的集约型生产逻辑,向消费者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的产品来获得利润和竞争优势。新常态下消费者结构和消费模式出现了新变化:消费需求由传统单一式、机械化、大批量、标准化产品向多样化、小批量、订制式、个性化转变,原来的生产模式、营销模式都发生了系统性变化,遭遇产业转型的生态性危机,倒逼制造业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即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小制造,需要用信息化手段将公司原来生产线、供应链、数据计算、物流配送、营销渠道、服务流程等全部进行再造,再造企业与消费者的新型关系,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未来趋势是优化大规模、集中式生产组织流程,发展小型化、个性化、多元化生产。同时中产阶层的崛起,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据相关资料:不动产和股权加在一起超过100万美金,或者夫妻两人年收入在3万美金以上,这样的家庭人口有1亿,这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他们是已经出现的第一批愿意为性能和体验而买东西的人。高性能、高品质、高价格的品牌产品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是推动中国企业产品升级的动力,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希望。未来生产开发高端、智能、个性的产品是产品升级的方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和制造是产业升级的方向。

(三)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商业模式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行业格局。商业模式的创新是转型成功的关键。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所谓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它是企业在特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有效获取利润的新方式。说到底,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为公司、客户和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商业模式创新既包括业态模式创新,也包括交易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商业价值观的创新,是新常态下企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竞争环境和经济规则,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营销环境、消费者结构、传播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渠道、消费、支付、供应链等领域的巨大变化,传统商业逻辑由抢占“空间资源”转换为抢占“时间资源”,使大量新的商业实践成为可能,一批基于它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直销模式、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B2C、B2B、C2C 等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从沃尔玛到淘宝、苹果、戴尔、星巴克都是成功的商业模式,未来O2O与物联网融合成为新方向。

当前中国“互联网+”的产业布局已然清晰,未来的商业,是基于人而非基于产品,是基于社群而非基于厂商。对客户价值的关注和研究是未来企业营销的趋势,通过对销售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的采集、积累与分析,关注客户长期价值的变化。创新商业模式,有三个核心:一要明确公司的价值使命,寻找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和共鸣点,寻找消费者消费行为背后的精神和情感诉求。二要设计好公司的盈利模式和长远发展模式。三要用“共创”的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让人人参与贡献,人人参与消费,人人参与管理。

(四)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带有根本性,为社会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砍掉约束企业和个人创新的各种束缚,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而增强社会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体制机制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土地、矿藏、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人才等资源,主要依靠市场来配置,以提高市场化程度。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体制。现在问题是所有制单一,国有资产比重太大,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资产尽快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由市场自主选择投资者,在竞争中实行优胜劣汰。放宽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营造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制度性障碍,存在政策落实难和竞争环境不公平,很多领域仍然有“玻璃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今后要在市场准入、审批办照、待遇、服务等方面,创造与公有经济同样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以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四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推动行政审批改革。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破除市场壁垒,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精神文化创新。创新的社会,需要创新的制度和政策,需要创新的环境和土壤,更需要创新的精神和文化。在创新精神方面,要不满足已有认识,不断追求新知;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规律和新方法;要坚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敢于冒险,不怕失败,有承担风险的勇气;要宽容失败、包容失败、鼓励创新者的大胆尝试;要诚实守信,遵守契约和商业道德。在文化环境方面,要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学术风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1]李静,李文溥.走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探索——宏观经济学视角的述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

[2]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

[3]魏岳江.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J].中国军转民,2015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气生财平安致富[EB/OL].http://blog.sina.com

[5]王金柱. 党执政以来收入分配理论及政策的转变与进步[J].观察与思考,2015

[6]新闻中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EB/OL].http://www.tibet.cn/

[7]周阳敏,韩玉.经济新常态与社会新红利:制度红利的创造与分享[J].河南社会科学,2015

[8]王竞一,张东生.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创业机会识别作用探析[J].商业时代,2014

[9]苗圩.合作共创中德制造业的美好明天[J]. 中国电子报,2015

[10]李伟.新常态下以创新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发展观察,2015

[11]张玉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