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援疆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2015-03-19 06:14陈皇李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普通话少数民族新疆

陈皇,李红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在一个国家中,每个民族都可以保留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并同时融入国家的共同文化中,从而形成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根据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即56个民族属于同一个层次,通过互相结合形成了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属于各民族文化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型文化共同体。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背景下,由于新疆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大局,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央为了适应新疆改革发展的需要,将不断加大对新疆的人才投入,加强智力援疆力度。因此,在智力援疆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新疆本土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文化的交融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文化适应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一)文化适应的概念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赖福·林顿(Ralf Linton)、米尔维勒·赫斯克维兹(Melville Herskovits)提出的,他们说:“文化适应是这样一些现象,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相互间持续的直接接触,结果接触双方原来的文化都发生了变化。”文化适应是具有双向性的,接触不同的文化群体都要发生变化。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非主流文化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更多的变化往往发生在非主流文化群体。

约翰·贝利(John W.Berry)在他1992年发表的《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中,从非主流文化群体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的四种模式:整合(Integration,既保持对母文化的认同,又保持对异文化的互动,是最理想的文化适应模式)、同化(Assimilation,抛弃对母文化的认同,完全接受异文化)、分离(Separation,完全保持对母文化的认同,拒绝接受异文化)、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既不保持母文化,又不被异文化所接受)。

(二)文化适应的现实意义

2011年3月,新疆启动了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通过选送2.2万名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赴对口援疆省市接受为期2年左右的全面教育,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各类急需人才,为新疆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是,由于接受培训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欠发达地区,并且是第一次去内地,此外,其中相当一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毕业多年,且受到了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这些大学生能否融入培养院校及所在地区的文化,是他们能否安心学习文化知识和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的关键。

美国北卡大学教授帕特里夏·马绍尔(Patricia L.Marshall)认为:“当代学校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所有的学生进入我们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以适应生活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在实施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异文化的特征,从而帮助我们寻找问题的表象;而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问题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从而探索如何引导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文化中达到“文化整合”的最佳状态。

二、上海某高校新疆班中的文化不适应现象

上海某高校新疆班的135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部定岗为“双语教师”,培训完返疆后将在新疆叶城县的各中小学担任各学科的普通话授课教师。他们来自新疆喀什地区叶城、泽普、莎车等8个县;大多是维吾尔族人;其中,已婚25人,离婚1人。同时,该校新疆班所在校区具有学生多样性的特点,有中外联合办学类学生、艺术类学生、专科类学生以及香港交流生等。西方文化、汉族文化以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交织,再加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因而他们在高校文化的适应方面产生了一些困难。

(一)对语言环境的不适应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这一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在新疆接受过普通话教育,但受限于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普遍呈现出口头交流能力和书写能力不强的特点。而作为未来的“双语教师”,绝大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学好普通话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条件。

所以,该校在培养方案中十分重视普通话教育。当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上海的高校后,由于普通话基础较差,人际交往方面会出现不适应,表现出回避、不自信等现象。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普通话水平一般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担心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他们回答老师提问的积极性远远低于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日常与本校汉族师生交流中也更多表现出羞涩和不自信一面,甚至因语言沟通中的信息误解而产生矛盾;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也往往少于其他同学。

(二)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海的学习是一种跨文化接触,生活环境如饮食习惯、生活节奏、气候情况等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多数从来没有走出过新疆,这些变化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压力。比如,部分学生觉得上海高校的清真餐厅的饭菜不合口味,想念妈妈做的家乡菜,因此会不定期约几个同学到上海其他较为遥远的清真餐厅聚餐。大部分学生习惯了新疆干燥的天气,不适应上海的湿热天气,夏天的时候一到晚上就无法入睡,有时会因情绪激动与其他汉族同学产生矛盾,有的甚至第二天在课堂中不能安心学习。生活中的不习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念家乡的情绪,部分学生因此会借酒消愁,甚至喝得酩酊大醉,容易滋生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上海白天时间短于新疆,没有较长的午休时间,早晨起床时间早、晚上又得早早熄灯睡觉,较快的节奏让他们在最初阶段无所适从。由此可见,这些差异引起的文化震撼和观念冲击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融入培养院校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问题,而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很多也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

(三)对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该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部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喀什地区,具有较为类似的教育经历,在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中小学阶段大部分上的是少数民族学校,大学期间大部分就读于新疆当地的专科学校,因此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适应全新的环境,这也为他们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一方面,由于上海高校完全采用普通话授课,任课教师使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与新疆当地学校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该校采取的是一学年3学期制,每10周为一个学期,较快的教学节奏在开始阶段也让他们疲于应付。在第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反映无法听懂政治理论课程中较为专业的词汇;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也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学生较为松散的考试习惯与学校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形成了冲突,甚至引发了师生间的矛盾;还有一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长期享受国家加分、补贴等优惠政策,养成了对特殊照顾习以为常的毛病,对上海高校较为严格的教学管理很不适应。

(四)对管理模式的不适应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海高校的学习是长期性的,只有在寒暑假才能返回新疆,属于长周期寄宿制,这些学生在沪期间主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如宿舍卫生管理制度、外出请假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确保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

这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年龄跨度在21~31岁之间,有的学生大学毕业时间已达10年,并在社会上经历了一些历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结婚生子,在家承担的是父母的角色,在学校承担的是学生的角色,角色跨度较大。此外,新疆高校与上海高校在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更适应新疆较为松散的管理模式。因此,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上海高校较为严格的制度化管理模式不是很适应,会有“不自由”的约束感。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不适应现象的追因

(一)文化不连续性

教育中的文化不连续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发生中断、变异,通过阶段性飞跃的教育方式,克服文化冲突而获得新的文化适应的过程。就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文化的不连续性更多的表现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上。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比如:忌食猪肉、动物血和死亡的畜禽等。因此,当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上海后,由于文化体转变引发的不连续性导致了对学校文化认同的困难。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海高校中学习的课程与新疆本地的文化关联度很小,课堂教学又全部使用普通话,从而产生了文化冲突和适应困难。在采用“普适化”理念的高校中,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主体民族的文化,而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关注相对较少,这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并对主流文化怀有戒备心理。

(二)族群认同

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就是族群成员的身份确认,是成员对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关于族群认同,较有影响的“根基论”认为这主要源于族群内部根基性的情感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原生的甚至是“自然的”。人类学家周大鸣认为:“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认同的基础,对于族群中的个体而言,根基性的情感来自亲属传承而得的‘既定资赋’,而基于语言、宗教、种族、族属和领土等‘原生纽带’是族群成员情感联系的重要因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远万里到上海学习,面对异文化,他们会明显感到自己与其他汉族同学的差异。伴随着民族自尊心的不断强化,他们会察觉出自己的特别,逐渐开始意识到学习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受到“三股势力”的误导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少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的社会现象存在较为片面的理解,错误地认为内地的发展完全建立在消耗新疆资源的基础上,所以他们对援疆省市不需要感恩。此外,部分内地高校的汉族大学生也错误地把新疆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归结为少数民族的文化落后。由此产生了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冲突,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难度。

(三)语言类型差异

语言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实质和价值观,最能显示文化间的差异。心理学家萨皮尔(E.Sapir)和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提出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同时,语言作为思想意识的表达工具,是沟通和融合不同文化的桥梁,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主流文化、融入主流交际、达到文化适应的关键点。

新疆当地有13个主体民族,使用汉、维、哈、蒙等多种语言。20世纪50年代,新疆启动了“双语教育”,目前形成了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普通话课为主,民考汉、民汉合校和双语授课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但是,由于新疆当地师资力量缺乏,普通话教育在新疆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海高校的语言学习属于淹没型双语教育(Sub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在课堂学习和与当地汉族师生交流过程中要求完全使用普通话,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给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造成了压力。

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和合路径探索

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林奇(James Lynch)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在多民族社会中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自我评价、意识等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改革,从而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群体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和谐共存和文化交融,并且保持群体间教育需要的平衡。因此,承接“培养计划”任务的高校要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渗透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的每个环节,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提高对学校的认同感,促使文化和合策略的形成。

(一)宣教路径:增进民族间相互理解

上海承接“培养计划”任务的某高校非常重视此项任务,刚接到任务时便召集所有有关部门(院系)领导召开了工作会议,组织所有相关教职工学习有关援疆工作的文件精神、中央的民族政策,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时,他们还邀请上海市民宗委的专家开展有关新疆民族习俗的讲座,深化全校师生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工作的理解。对于汉族大学生,该校还充分利用每个学期的“首日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学院领导也深入每个学生寝室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在校园里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

此外,学校还组织本校汉族大学生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起开展足球赛、外出参观、寝室座谈等各类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同时,该校也积极利用图片展、露天舞会、手工艺作品展等各种形式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仅让本校学生感受到新疆的特色文化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热情,也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真挚关爱,增进了民族间的理解。

(二)思想路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给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课题。

上海某高校是著名的“红色学府”,曾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该校也充分利用具有特色的历史底蕴和大学文化,积极开展学校历史讲座、“五四青年节活动”、“十八大报告辅导”等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荣校意识。同时,为了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领略民族团结的伟大成果,深化培训内涵,该校每月组织全体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外出参观考察一次,分别参观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馆、洋山深水港、陈云故居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这些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国家对他们的大力投入,也感受到了上海人民和家乡父老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加倍珍惜在上海的学习机会。

(三)教学路径:完善语言教育方案

语言在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上起着桥梁作用。新疆实施双语教育已近60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意识到了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却并不乐观。因此,为了提高培养的成效,各高校也尽力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营造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上海某高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完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方案:第一,从全校范围选拔具有较强政治意识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提前进行严格培训,使每位教师对学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第二,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根据MHK考试要求、新疆大学生培养办规定、本校师资资源等,制定专门的语言教育方案;第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在2年的培训过程中专门开展为期半年的跟岗实习,进入当地16所中小学进行实践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训练语言;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沪疆汉语角”活动,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使用普通话的能力。

(四)管理路径:建立柔性管理体系

为了使管理制度更柔性化,上海某高校加强了学员的自我管理,在培训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重大事项由党支部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凝聚力作用。同时,建立考评激励机制,经月考核、期末总考核方式,在全体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工作,努力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了班委会,明确了班委的职责,每半月召开一次班委会,每周召开一次班会课,真正做到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在学员宿舍还选举产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宿舍长,配合辅导员加强对学员的管理。

同时,该校老师很注重及时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沟通,校领导会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相关部门的领导也会现场办公,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辅导员更是与这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定期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宿舍管理老师也经常深入他们中间,关心他们的生活点滴,积极营造良好的寝室环境;食堂大厨也努力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最美味的饮食,定期制作新疆风味美食。

(五)文化路径: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民族文化融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结果,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磨合的过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对此提出“文化自觉意识”理论,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上海某高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训班所在的校区有中外合作办学院系、艺术类院系、香港交流生培训班等,该校经常利用古尔邦节、诺鲁孜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本校学生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联欢,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舞台上展示、交融。通过这些活动,让各民族大学生感受到祖国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现状,使各民族大学生们更加理性地对待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1] 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2] 唐茜.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16-18.

[3] 杨丽,姜勇.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37-41.

[4] 熊杰,龙玉红.多元文化教育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48-149.

[5] 彭谦,戚甫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新疆高校为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5):85-87.

[6] 孙剑坪.从文化视角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化[J].中国民族教育,2011(5):25-27.

猜你喜欢
普通话少数民族新疆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多怪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