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修身”思想及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2015-03-19 08:18姚大庆焦绘宏
关键词:百代格物齐家

姚大庆,焦绘宏

(1. 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大学》的“修身”思想及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姚大庆1,焦绘宏2

(1. 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修身”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介绍了“修身”的内容、论述了“修身”的目的以及“修身”的主要方式等,兼论“修身”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大学》;修身思想;大学教育

《大学》是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系统论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纲领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大学》的思想可概括为“三纲领” 和 “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三纲领”与“八条目”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朱熹说 :“《大学》一书,皆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是修身内事。……此四者成就那修身。修身推出,做出许多事。”[1]故“修身”以前四项,是“修身”的内容,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做的外在事功。

修身的内容分为外修和内修两个层面,外修包括格物和致知,内修包括诚意和正心。格物可以理解为推究事物的道理,弄清事物的发展规律;致知的意思是求知,得到知识,思辨,明白事理;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 ;正心则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

这种重视人文精神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大学教育,各种各样非道德或反道德的观念和行为无疑会对学生造成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学识的积累和道德的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从人自我的修身成德推及成就大家、国、天下的事功的传统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大学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何为修身

概括而言,修身的目的就是以人的内外兼修而成就外事,就是为了将来可以齐家,进而治国,进而平天下。具体而言,修身的目的则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

(一)修身是为固本达末

修身为本,外事为末。儒家哲学同道家哲学一样,认为水道与人道相通,孟子回答徐子“仲尼何以取水”时说,“原泉混混,不舍尽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2]离娄下,“水之所以值得取法,在于水有本源。有源之水一步步地把自己行进路上的坑洼填满,填满后再继续前进,踏踏实实,不弄半点虚假。为人之本是修养身心,增进真才实学和提升道德境界。君子处世,应效法有源之水,有本而后进, 即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根本原因”[3]55。故人之修身如水之固源,源固而后可以后行,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积累资本。

(二)修身是为达到“圣人之域”

修身的最高层次为达到“圣人之域”。《论语》有云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4]卫灵公,君子担心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道,名实不副。孟子曰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2]尽心下,即让人喜欢叫作善,善确实存在于某人身上叫作信,善充满他的全身叫作美,善充满人身而发出光辉叫作大,发扬光大善性来化育万物叫作圣……。又说 :“圣人,百世之师也……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2]尽心下意思是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可以教化万代之民……圣人们在百代前奋发而为,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感动奋发的。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扬光大善性来化育万物,达到“圣人之域”。

(三)修身是为求立世之资本

修身的最高境界为“圣人之域”,如不达,则退为君子,以仁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如是者可谓身修了。但毕竟世间只有少数几人能修为圣人君子,要达到“圣人之域”或具有“君子”之风可谓难矣!那么为何还要修身?

子曰“不患无位,患无以立”[4]里仁,不用担心世上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谋不到职位,担心的是有无立身任职的本领。以此推之,修身最低的目的应该是得到“所以立”——立身处世,谋取职位的本领。人生而在世,求生谋生是最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在有生身的前提之下才能言修身。孔子曾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4]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可知,孔子所倡导的是凭自家本事谋得立身之地,他自己教授学生,要收学费如束脩者,如果能获得财富,可以做执鞭之士,而不是借自己本事而取得的不义之财,则如浮云一样。只有先有立身之职位,才可以取财,而要得到立身之职位,必须先修得可立之身,故修身以求立世之资本。

总之,修身最低的目标是为了能立于世上,谋得一职位以养自身,修得更好可以为他人之榜样推仁行道,成为圣人君子,为百代之师,修己以安人,进而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如何修身

那么,为达到上述目的该如何修身?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学”,即以学修身。

(一)“学”什么

学习六艺以求物格知至,学习百代圣贤以求意诚心正。据《周礼·保氏》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六艺”教育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学养,也包括道德品格,甚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的风度。作为“六艺”教育的推行者孔子,其本人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孔子精通多艺,德高名望,为一代之师,进而为百代、千代之师,与其勤奋好学,崇仁修身是分不开的。

孔子自身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教导学生学习先代的圣君如尧、舜者,贤者如“殷代三贤”微子、箕子和比干者,学习百代圣贤以求意诚心正。另外,学习正面人物的高尚品质的同时,也要从反面教材处得到警示,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里仁:看见贤德之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如桀、纣等不贤之人,则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无与他相类似之处,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故儒家所倡之为修身所进行的“学”,不仅要学习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道德品质,以正为范,以反为鉴,是全面辩证的 “学”。

(二)怎么“学”

“学”不是僵硬之死学,应该是活学,即要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学推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为政早已成为论述学思结合的至理名言。关于“思”,孔子还说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4]季氏。如果说前者是学习一般知识、增长才学——格物和致知层面上对思的要求,后者之“九思”则是为诚意和正心的道德心智层面上的要求了。君子要思考九件事 :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清了,即不能“视而不见”;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明白了,即不能听而不闻;要思考脸色是否温和;要想着神态是否恭敬;说话时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时要思考是否认真,即是否表里如一;有疑惑时要想着询问,即求甚解以使知至;发怒时要思考以后是否有难要求诸于人;看着好处要思考是否该得,这是节怒取义,为学思结合的更高要求。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4]述而行则为实践,即学与行相结合。学行结合有两层含义,一为以行促学,二为学以致用。教科书所授,教师所传最终只是理论,能否运用于实践还有待检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使知识不断完善,以行促学。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子路读熟了《诗》三百,把政事交给他去办,却办不好,派他到各国去做使者,则不能独立地应对各种事件;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如此只是读熟了诗三百,内事不能理、外事不能办的死学之呆子,怎么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非得学以致用、以行促学不可。

学推结合也有两层含义,一为“反”,二为“进”。“反”,即学习要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学习应永无止境,为终生之学习。孔子认为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表达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问题而他不能类推到其它三个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可见学习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的第二个含义为“进”,即孔子所谓“学不可以已”“学而不倦”“不惰”和“只见其进,未见其止也”。“学习之进亦如水之‘循谿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3]5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学习应为终生之学,片刻不得懈怠,这样才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

三、有何启示

《大学》中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达到修身的哲学思想,强调人要以学识和道德的修为来规范自己的立身行己和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 “修身”的思想源源流长,影响深远。其中所涵养的人文精神对于现代大学教育的学校教育、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在于 :教育应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既要注重人的智力的发展,也要注重人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说明学校教育要知识和品德教育两手抓,即要培养全素质的人才 :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及所具备的科学精神”[5],也要培养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知识文化和道德心智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很差,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对教师的启示是 :教师要做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谓“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也要修身。渊博的学识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也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和知识结构的飞速更新要求教师要树立起终生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教师还应加强师德修养。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无声无形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今社会的多元性使得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上的种种事物的诱惑力远比书本的大得多。因此,“修身”的思想的启示意义对在校学生尤为重要 :学生要诚意、正心,加强自修,专心所学而心无旁骛。掌握学校所授之业,老师所教之道,做到物格知至。另外学生要做到 “慎独”。大学的学习主要特征是自主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慎独”当有新解 :在没有老师监督指导的情况下,坚持自学、自修。当今知识数量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使得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掌握所有的知识,大学生更应该加强自主学习。两汉时期的太学在学生自修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汉代太学在鼎盛时期学生人数达到数万人以上,所以太学里设有“正业”(正式的功课)和“居学”(课外的自修)。这种自修做法在现代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在自修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活学知识技能,做到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学推结合。

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学生要树立修身以求自立的观念。子曰 :“君子求诸于己,小人求诸于人”。正如孟子所说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2]尽心上,流水这种东西,不灌满小坑洼就不向前流动。我们也可以像流水那样,弥补自己的“小坑洼”,“修身”努力提高自身的智、能、应对等水平,就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求立于世,进而达于世。

子曰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4]子罕有苗不开花,有花不结果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生于天地之万物皆有此状,人不例外。譬如大学毕业生,四年同校、同级、同班、同师学习,但由于天资不同,基础不同,心态不同,努力程度不同等种种因素,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大学》中“修身”思想历经二千多年发展至今,对于莘莘学子,特别是苗而不得秀,秀而不得实者的启示是 :要不断自省己身,自修己身,小则以求立世谋生,大则齐家、治国、平天下,且苗既秀既实。

[1]来可泓.大学直解·中庸直解[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52.

[2]国学整理社.孟子[C]//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姚新中,焦国成.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智水关系之比较[J].河北学刊,2005(5).

[4]国学整理社.论语[C]//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0.

【责任编辑 王雅坤】

The Idea of “Cultivating one’s person” and Its Endightenment o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reat Learning——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YAO Da-qing1, JIAO Hui-hong2

(1.College of Music,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Cultivating one’s person” is the theme ofTheGreatLearning. This article introduce briefly the contents of “Cultivating one’s person” and studies the purposes, the ways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idea of “cultivating one’s person” o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heGreatLearning; the idea of cultivating one’s person; Higher education

2015-10-12

姚大庆(1969—),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音乐教育、艺术学。

G64

A

1005-6378(2015)06-0125-04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22

猜你喜欢
百代格物齐家
01-02合刊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人格物在民法上的保护探析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人格物继承法律问题研究
新高度、新起点、点燃黄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