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境下大学生异化行为研究

2015-03-19 12:24崔磊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异化现实情境

崔磊

网络情境下大学生异化行为研究

崔磊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新媒体时代网络可能因人的网络异化行为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的一种手段。网络情境下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分为自我认同异化、符号互动异化、虚拟情境异化、网络文化异化等类型。大学生的网络异化行为阻碍认知、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和人际关系交往。因此,必须从内外阈视角下分析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措施,有效地解决网络中的行为异化问题,净化网络环境。

异化;网络异化;网络情境;网络素养

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正翻天覆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谓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革命,它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所带来的冲击比过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1],其中,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生活在带给大学生一定的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很有可能对他们产生一些消极的乃至负面的影响,甚至导致他们行为偏差、异常甚至失范。我们将这些负面的行为统称为网络异化行为。从狭义上说,网络异化行为专指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的偏差、异常或失范行为。但虚拟与现实、网络活动和现实活动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从广义上理解网络异化行为,这种广义上的网络异化行为的发生与互联网的不当使用密切相关,其活动场域上不仅仅限于纯粹的网络空间,而且涉及和伸展到现实的生活世界。

一、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的类型

从哲学层面来看,异化的概念所反映的是人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疏离乃至丧失了主体性,从而使个性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以至于智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可能促进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也可能引发人的主体行为的异化。网络异化行为符合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和异化行为的规定性,其基本特征在于异化行为发生者由于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当,导致其与个人主体性及现实社会关系的疏离,迷失或受控于虚拟世界的角色、情境和互动。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异化行为大致有4类。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作为信息主体的人们往往倾向于隐藏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信息,如性别、年龄、容貌、工作、学历等,而选择、扮演或塑造为对方所接收的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角色。网络世界中信息主体的人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刻意去构建、经营自我呈现的形象。况且,不少人对在网上释放那些现实生活中隐藏着的人格倾向或被压抑的心理需求充满好奇和冲动,也有人乐此不疲地在多个身份之间不停地分割、跳跃和切换。可想而知,刻意建构或呈现的“自我”形象必然异于现实情境中的自我塑造,甚至相去甚远。有研究者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身体的缺场而引起的[2]。正如吉登斯所说:“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质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3]正是由于身体的不在场的“隔离”作用,自我认同的连贯性就会被破坏,在线身份认同也就很有可能陷入多元化甚至混乱状态。此种情境下,若大学生自我沉溺于多元角色和虚拟身份中不愿脱离,那么势必将现实与虚拟混为一团,无法转换、调适,最后严重影响乃至扭曲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认同,极易导致人格上的偏差、错位、冲突和迷失,进而引发自我认同的危机。

(二)符号互动异化

深入剖析网络世界,可以发现它是由一个个符号所构成的虚拟的情境空间,因此,网络人际交往也是由符号所传递、所联结的。符号作为互动的中介物,可以使得虚拟交往比现实交往更自由、畅快,少了许多阻隔和顾忌,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了新的交往环境、机会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交往和自我呈现的需要,从总体上来说也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但网络是建立在虚拟镜像基础上,没有真实的情境、信息和线索,符号联结的信息主体也往往缺乏真实的情感。一旦大学生深陷这种交往方式中,就周转于众多符号之中,势必过度依赖此种符号构建的虚拟环境的互动中,真实的社会关系被符号化的互动关系所掩蔽,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思想情感交流被虚拟世界里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满足所取代。那么,大学生长期沉溺其中,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隔膜愈加强化,对社会和他人表现出可怕的麻木和冷漠,自我封闭在虚拟情境中,逃避现实世界对其施加的影响,现实世界的交往意愿和能力逐渐衰退,导致其社会认知的严重偏差和社会交往的严重障碍。

(三)虚拟情境异化

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产品,虚拟场域和情境越来越接近于现实世界,使得进入其中的人们收获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体验,典型的如网络游戏。游戏中模拟的诸如日常生活、探险、赛车、战争、江湖争斗等场景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不仅让玩家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往往令玩家完全融入到设计者预先设定好的虚拟场景和角色之中,沉浸在对虚拟意象的幻想中。部分大学生就是在此类超现实的虚拟情境中不能自拔,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联结,过分追逐超现实的幻想世界,逐渐隔离于真实的现实世界,最终以虚拟场景中的幻想影响代替真实的现实世界,不能有效辨别虚拟场景中的幻想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边界。

(四)网络文化异化

人们的网络行为尽管具有虚拟的形态特征,但毕竟还是一种人的活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互动其实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因此,都应该适用于一定的社会规范。当一个人作为主体进入网络时,他原本也必定带有与主体身份相统一的文化观念。然而,一方面,网络传播的方式和空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线身份的可隐匿和可转换性又弱化甚至掩蔽了主体意识。网络文化有别于现实社会主流文化,其中充斥着大量后现代因子,如异质、多元、超现实等,蕴涵着大量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的元素。在如此复杂的网络文化中,人们的相互交往跨越了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禁忌,充斥着各种网络失范行为,诸如网络色情、暴力语言、剽窃欺诈、诽谤勒索、盗窃黑客等。更为严重的是,异化的网络文化还会助长大学生对于社会主流文化乃至现实文化的反叛情绪。

像这位名师这样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无视文体的存在,举全校之力,牺牲教师休息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入住学校,参与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渴望研究出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二、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的成因

网络的开放、自由、共享的特质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充满好奇、个性张扬的性格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隐蔽性、弱规范性及多样性特点也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和自我表达的需要。但过度或不当使用网络,容易形成对网络的眷恋情节,引发心理疾患,阻碍认知、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和人际交往,造成网络异化行为[4]。追溯网络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外因是网络的信息诱惑,而内因是理想信念的缺失和价值标准的弱化。

(一)信息时代的诱惑

21世纪,互联网已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其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吸引着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互联网无可比拟的信息存储量与传播速度使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便利快捷,这也使得拥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大学生易于沉迷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快餐”。但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地放纵情感、发表言论、结识朋友、满足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很容易选择网络以找寻并体验这种虚拟世界中的满足感、成就感,以减轻或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二)理想信念的缺失

深刻变革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时就受到了诸多消极乃至负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终极目标产生疑惑,导致理想信念模糊,部分大学生对时间、生活的安排要么持自由放任的态度,要么持功利主义态度;对课外学习、社团活动等积极的校园活动缺乏参与的兴趣,把上网当成主要的消遣方式。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他们沉溺于网络,甚至不能自拔。

(三)价值标准的弱化

网络包容性极强,用户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及地区,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生活习俗和伦理价值观念。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极易影响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追新逐异的信息内容和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言论,都对具有“标新立异”个性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官与心理刺激。部分大学生自身价值标准的弱化降低了对不良信息的辨识度,使得他们在多元的文化信息中,价值体系紊乱,不知所踪却又深陷其中,方向迷失却又乐此不疲。

(四)现实境遇的困惑

就成因而言,网络异化行为的产生固然有来自网络的诱因,但大学生自身的现实境遇也不容忽视。虚拟与现实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其网络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在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背后,我们总能发现其产生的现实基础。比如,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与他们上网的时间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越充实,他们上网时间相应地就会有所减少。这提示我们,如果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有吸引力,就能有效地减少学生无价值的上网时间。再如,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与他们现实的交往资源匮乏有密切的关系,当社会资源比较缺乏时,他们就会选择网络这种媒介来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满足自己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需要。有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障碍成为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59%的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除此之外,其他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26.1%)、强迫症(24.3%)、忧虑(22.5%)和自卑(20.7%)等[5]。可以想象,如果这些现实问题不能得到缓解,那么就极易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而且,对网络的依赖又会加剧现实的心理障碍。“宅男”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恰是此类情况。“宅男”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整天呆在家里上网几乎足不出户,他们对网络的人际互动和虚拟社群极其依赖,这虽然令他们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但在现实生活里他们的困境却有增无减,极端时还会促发反社会行为[6]。因此,对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的认识,一定要与对他们现实生活里的实际和需求结合起来,对有关问题的干预和处理,也应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

三、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的应对策略

在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的不当使用引起大学生的异化行为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大学生对国家、集体认同的缺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此时应积极地介入、渗透,消解大学生解网络异化行为。

(一)正面宣传,实现主流思想网络传播的主导地位

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现象的出现,正是主流思想边缘化的呈现。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Silence),即信息传播呈螺旋过程,网络主体处于从众心理,容易使在网络空间的强势声音被认可,而淹没不同的意见[7]。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积极倡导正面、主流信息的传播,对负面信息积极做出反应,确立并引导校园文化舆论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主流思想在网络传播中占主导地位。

(二)建构网络内外互动的立体化教育

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的生活划分为网上、网下两个场域,加剧了现实与虚拟的对立。两种场域的不断转变容易造成大学生角色的分裂——“网络的我”和“真实的我”[8]。因此,要消除大学生网络异化行为,就必须开展网络内外互动,即要注重网络多媒体就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声音、图像、文字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又要关注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在有形的现实场域中塑造无形的想象空间,以现实影响虚拟,互动、互通、互联,形成相互衔接、引导和防范联动的工作机制与预警机制。

(三)创新教育管理,强化网络道德的自律性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其中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信息传播的高速化、虚拟系统的自组织性都要求大学生必须做到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知、自治、自律。网络空间中他律的缺位增强了网络行为主体行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凸显了网络道德约束力的重要性。大学生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觉悟,承担个体网络道德责任,约束个体网络行为,使教育的客体转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基于此,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现从“思想灌输”到“信息分析”和“信息引导”的转变。

(四)因势利导,强化新媒体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传播主体,不只是信息接收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再传播的中介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这种复合性、交互性的主体关系决定了网络情境下主题教育应以“疏”代“堵”、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以情感人、以法正人,采取情境感染、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示范、人际沟通、情绪熏陶等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借助意见领袖的朋辈角色[9],消除网络异化行为。学校应从学科教学、校园环境、组织制度、精神文化等多个维度强化隐性道德教育的作用。

[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 20140305346585959798.

[2]郑永廷,昝玉林.论网络群体与人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26-27.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11.

[4]涂进万,张虎.网络异化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和谐教育及和谐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29-30.

[5]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障碍成大学生最常见心理问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8-06/16/ content_8376408.htm,2008-06-16.

[6]蒋平.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8):81-84.

[7]原源.变幻的螺旋:社会舆论形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面临的挑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2-155.

[8]石文亭.网络异化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4(6):5-9.

[9]桑亮,许正林.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J].当代传播,2011(3):12-14.

[责任编辑:庆来]

F647

A

1674-3652(2015)03-0110-04

2015-02-27

崔磊,男,安徽萧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异化现实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漫画:现实背后(下)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