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5-03-19 15:50胡艳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胡艳敏

胡艳敏/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06020)。

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形成、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动摇了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期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其成因,对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此,高职院校的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达成了共识。可见,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思想是务实的,行动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们在追求完美的人生路上奋力地搏击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当前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其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遇到问题善于发表个人见解,他们被认可、被尊重的意识和高中阶段相比更加强烈。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思想意识提高的表现,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给大部分大学生带来困惑,受当今多元文化思潮和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更多的是强调个性张扬、注重个人的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

2.攀比意识严重。攀比之风从幼儿园比压岁钱开始,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逐渐肆虐,这都是中国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心理埋下的祸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孩子手中多些零花钱无可厚非,家长有义务教育孩子“量体裁衣”,合理、适度消费。大多数孩子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有些孩子甚至认为节俭是很丢脸的事。大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开始攀比,今天比谁吃得好,明天比谁穿得酷,后天比谁的消费档次高。为了不失颜面,为了能成为同学、朋友崇拜的对象,有的大学生不顾家庭背景,在节假日经常出入饭店、歌厅,这种现实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已经泛滥成灾,因攀比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如果不及时整治攀比之风,让攀比之风远离校园,误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大好前程,也误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3.集体意识淡薄。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个人理想服从服务于共同理想。进入九十年代后,大学生逐渐丢弃了共同理想,将个人理想放在首位。调查资料显示,甘愿支农、支边的大学生仅占15%,理由大多是为了谋生。毕业后期待到大城市工作的占87%以上,理由是环境优美、工资待遇较高、发展机会较多、可以改变下一代生活条件等,他们把车子、房子、票子作为工作努力的目标。大学生这种个人理想至上主义使得大城市人才过剩,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岗位奇缺,不能形成人才资源的公平分配,欠发达地区很难摆脱不发达的命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集体观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4.责任意识下降。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需要的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激情青年,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好每一项事业的前提。然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当今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课余时间,读书、看报者寥寥无几,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人际交往的人外有人。他们对国家出台的新政、国际形势的变化漠不关心,对国家领导人的更替全然不知,他们不能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这必将导致大多数学生和社会疏离。他们缺乏对社会的真正了解,缺乏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的人才令时代担忧。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之所以表现出多种形态、多个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教育以及自身发展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1.社会因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日趋繁荣,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腐败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感到迷茫,甚至萌生“当官发财”的思想,从此陷入利益的漩涡,最终形成人情淡薄、自私狭隘、功利心重的个性品格。

2.学校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也随之改革,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念等直接冲击了高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服务体制。利益分配、风险责任、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的元素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关系着他们选课、择业、社会实践等。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操作性强、时代感突出、层次递进性明显的思想政治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利用寝室文化、班集体文化、社团文化等载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将价值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是学校教育不能取代的。事实证明,家庭的教育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庭住址、父母的文化层次和修养、父母的生活方式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如,一些父母出于对子女是否能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定位,甚至会误入歧途。

4.自身因素。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方式单一,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还很欠缺,遇事容易冲动,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他们带着自身的这些弱点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时而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满怀激情;时而为世界的不公而愤愤不平;时而对社会的不良现象感慨万千;时而为偶尔的失败而消极避世……这都是他们对时代的变革、社会上纷繁复杂的诱惑做出的反应。如果家长、学校、教师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因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而误入歧途,也会对事物的价值产生错误认知,这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是有害的。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高校要从理性教育和环境熏陶入手,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他们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价值观的准确定位;教师要转变角色,言传身教,从服务意识出发,利用社会上积极的、先进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目标的一致性;社会服务机构要利用网络宣传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确保大学生能在各种政治立场、文化观点、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的自由碰撞中厘清是非、利弊,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为21世纪中国的腾飞做出贡献。

[1]杨宝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3,27.

[2]郭秀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与引导策略 [J].南昌高专学报, 2009,1.

[3]万宁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 2011,1.

[4]刘喜珍,秦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矛盾、成因及其解困路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4,2.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