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与虞山藏书派

2015-03-19 17:35胡松庆曹培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虞山云楼钱谦益

胡松庆,曹培根

(常熟理工学院 a.图书馆;b.党委组织部,江苏 常熟 215500)

虞山藏书流派,是源远流长的虞山画派、诗派、琴派、印派、书派诸学术文化流派之一,它崛起于明嘉靖之际,明末清初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诸多虞山藏书家真正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辐射和影响力并在中国明清藏书史上享有独特历史地位的一个藏书流派。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官至礼部尚书,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史学家、藏书家。作为一代藏书大家,学界普遍把钱谦益尊奉为虞山藏书派的代表人物,如当代学者黄裳在《书林漫话——与刘绪源对谈录》一文中谈道:“藏书的确有流派,明清之际出现的虞山(常熟)派与浙东派的区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而又恰恰为过去的研究者所忽略的问题。虞山派的代表是钱谦益,及他的族孙钱遵王,还有毛子晋和季沧苇,都是很有名的藏书家”[1]73。那么钱谦益和虞山藏书派究竟有何某种关联?学界为什么会把他奉为虞山藏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笔者查阅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往的目录学家、藏书史学家包括当代学者似乎对这些诸多疑惑鲜有深入的阐述,本文旨在通过对钱谦益藏书活动、藏书特色及其对虞山藏书派的影响和贡献的阐释和梳理,进一步彰显钱谦益作为虞山藏书派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

一、钱谦益的藏书活动及其藏书特色

(一)钱谦益的藏书活动

钱谦益受家学影响,从小就酷爱读书,博文好学,为读书而藏书是他最初的动机所在。纵观钱氏一生的藏书活动,亦如他一生跌宕起伏的政治命运一样,既有其藏书递增的鼎盛时期,也有其藏书聚散流变的衰败时期。如果把绛云楼火灾作为其藏书规模的一个分界点,那么之前,是钱氏藏书活动的巅峰时期,之后,随着其年事已高,藏书的逐渐散出,钱氏的藏书活动也开始走向了衰落期。

钱氏的藏书途径主要有收购、借抄、受赠三种路径。收购主要是从书商、书市那里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对于那些版本质量好的稀缺图书,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如钱谦益《跋宋版前后汉书》云:“赵文敏家藏前后《汉书》,为宋椠本之冠,前有文敏公小像。太仓王司寇得之吴中陆太宰家。余以千金从徽人赎出,藏弆二十余年。”[2]1780另外,钱谦益藏书增益还得益于明末清初常熟地区故家藏书的散出,他先后收购了邑人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散出的图书,使其藏书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抄写图书也是钱氏图书增益的重要途径。对于那些自己喜爱的又买不到的书只能通过亲自抄写的办法加以收藏。钱谦益早岁科名,中年又曾四度进京为官,常行走于内阁衙门之间,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很多质量上乘的内府官藏本。如明天启四年(1624年),钱谦益还朝,以太子谕德兼翰林院编修充经筵日讲官,纂修《神宗实录》,期间钱谦益利用史官职位之便,抄写了不少罕见的珍贵的古籍。“余于内阁钞李焘《长编》,只卷初五大本,余不可得”[3]1514;“闻《清教录》刻成,圣祖旋命庋藏其版,不令广布。今从南京礼部库中钞得,内阁书籍中亦无之。”[2]1803可见,钱氏一生抄写了大量的稀有古籍珍本。钱谦益一生交游,朋友满天下,藏书交换在朋友、藏书家间也为常事,特别是一些晚辈学者为了得到钱谦益的提携与指教,投其所好,纷纷主动以书相赠。这样,钱氏通过多种途径,年复一年,日积月累,藏书规模不断扩大,他的藏书场所也随着藏书数量的不断扩充和增加,从最初的荣木楼、拂水山庄、半野堂,直至后来的绛云楼,几经变迁;到了绛云楼时期,其藏书规模已经达到了空前鼎盛时期,据何焯统计,绛云楼藏书多达三千九百多部,成为当时江南藏书首富。可惜庚寅之火几乎把其一生的藏书焚烧殆尽,焚于火的具体数字已无从稽考,钱谦益在《宋本汉书跋》中痛心地说:“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足见其损失之惨重。绛云劫后,烬馀诸书逐渐散出,举其大者,一归其族孙钱曾所有,一归松陵潘柽章所有。[4]169

(二)钱谦益的藏书旨趣及特色

大凡每个藏书家都有其特有的藏书旨趣和爱好,那么钱谦益的藏书旨趣和爱好又是什么呢?笔者把它归结为“好古尊宋”,由此也形成了钱氏藏书的特色,即好宋元刻本、钞本和稿本。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九:“吴门书坊之盛衰”条中称:“国朝藏书尚宋元板之风,始于虞山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5]221钱谦益弟子曹溶在《绛云楼书目题词》中称:“所收必宋元版,不取近人所刻及抄本,虽苏子美、叶石林、三沈集等,以非旧刻,不入目录中。”[6]2为搜求宋元旧本,其不惜一掷千金,如以“千二百金”购“一书失一庄”的宋刻《两汉书》,以二十千购“如获珍珠般”的高诱注《战国策》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7]。可见钱谦益对宋元刻本的喜好程度。此外,自宋元以来,世上流传下来的一些钞本、稿本已相当稀少,因为书写端正、装帧精美,其版本价值、文献价值有的甚至比宋元刻本还高,这种难觅的传世之宝自然也在钱谦益的收藏对象中。钱谦益为何如此珍视宋元旧刻旧钞?一是书籍镂版,精于两宋,延于金元,几经劫火,存者不多;二是明朝末年滥刻古诗文集和刻书者好以己见臆改删削古籍已成风气,重视宋元旧刻旧钞的收藏,也是保全古书本来面貌的一个最好方法。

二、钱谦益对虞山藏书派的影响和贡献

(一)钱谦益藏书旨趣对虞山藏书派的影响

一种流派体现的是一种风格,一种特色。虞山藏书派在藏书行为方面自然也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从毛晋、钱曾、季沧苇、陈揆、张金吾等一大批虞山派藏书家,都“好古尊宋”,在藏书方面都表现出偏好宋元古本、钞本和稿本的行为特征。钱谦益的族孙钱曾,从小就深受钱谦益的影响,简秀娟在《钱谦益藏书研究》所述:“谦益影响了遵王自幼读书之法、收藏观念与聚书征集方向,遵王‘佞宋’、撰《读书敏求记》开赏鉴书志之先河,与谦益精于辩识、亦未始渊源……谦益以长者之尊,起教导与实际作用,对遵王成就有莫大裨助”[8]345。钱曾在《述古堂藏书目》序中自述“生平所酷嗜者,宋椠本为最”。[14]1毛晋壮年从游于钱谦益,在藏书、刻书活动等方面也从绛云楼主人那里得益匪浅,毛氏曾高价计页酬钱购求宋椠本和旧抄本;张金吾也重古本,他在《爱日精庐藏书志》中称“止取宋元旧椠及抄帙之有关实学而世鲜传本者。”[9]4两朝帝师翁同龢在《虹月归来图》题跋中叙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特点为:“瞿氏三世聚书,所收必宋元旧椠,其精者尤在经部。”[10]79应该说,虞山派的诸多藏书家的这种“好古尊宋”的思想和行为,或多或少地受钱谦益藏书旨趣和理念的影响,也正是这一独具的鲜明特色,使虞山藏书派成为有别于以天一阁为代表的浙东藏书派,而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性藏书流派。

(二)钱谦益对虞山藏书派的贡献

钱谦益对虞山藏书派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开启常熟一带藏书之风气

所谓“读书者之藏书”,简言之,就是为读书而藏书。钱谦益作为“读书者之藏书”的典型代表,引领和开启了常熟一带的藏书风气。曹溶跋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云:“自宗伯(钱谦益)倡为收书,虞山遂成风俗,冯氏、陆氏、叶氏皆相效尤,毛子晋、钱遵王最著,然皆不及宗伯”[6]109。钱谦益独特的个人藏书行为,在常熟当地是出了名的,“书贾闻风奔走,捆扎无虚日,用时所积充牣,几埒内府”[6]1,足见钱谦益的收藏行为在当地藏书界乃至书商界的广泛影响。钱曾不仅将钱谦益的藏书传统发扬光大,其本身也是“读书者之藏书”的忠实践行者。钱曾除继承了钱谦益绛云楼焚余之书,自己终身苦读勤藏,藏书达四千一百八十多部,《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等著述是他一生勤读善藏的成果。毛晋也十分重视图书的收藏,不惜重金购善本,毛晋藏书多至八万四千余册,当时在常熟一带流传名谚:“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张金吾被黄丕烈称为“此真读书者之藏书也”。他强调“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9]2,他的《爱日精庐藏书志》也是其藏而读的成果。铁琴铜剑楼主人瞿氏五代,也都是为读书而藏书,季锡畴在《荫棠先生检书图》题词中称瞿氏“非徒藏之,而能读之,且义方有训”[11]97。瞿氏数代惟好藏书,前后历经二百多年,藏书规模恢宏庞大,其藏书楼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翘楚。翁同龢也是为读书而藏书,他为自家祠堂撰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靠读书”[11]97。强调藏书、读书与做端人正士的关系,他自己终身与书为伴,丹黄未曾离手。客观地说,为读书而藏书是使常熟一带藏书成风尚的一个主要内在驱动力。这里我们无意过分夸大钱谦益个人对常熟地区藏书风气的影响力,因为影响一个地区的藏书风气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富庶宽裕的经济基础、崇文重教的良好风尚、商贾书市的繁荣兴旺等等,但钱谦益的“读书者之藏书”这种身体力行的收藏行为无疑对常熟一带藏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示范性作用。

2.带动版本目录学之盛

版本发源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南宋版本目录学家尤袤在其自编的《遂书堂书目》中首提版本这个概念,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但几经数世,未为发扬。到了明末清初,钱谦益、毛晋先后提倡宋元旧刻,之后这种重视藏书版本的风气越来越盛。钱谦益一生十分重视对藏书版本的校勘,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记钱谦益“每及一书,能言旧刻若何,新版若何,中间差别几何,验之纤悉不爽”[6]2。在收藏过程中凭借他自己广博的知识和版本学方面扎实的功底,通过对同一种书不同版本间的鉴别、辨伪、校勘等一系列考证工作,选择版本最精良、内容最完整的书籍作为自己收藏的对象。他的这种注重藏书版本的思想,对版本目录学的研究与发展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钱谦益对藏书版本的精心甄别、细致考证的严谨态度,无疑也深深影响和感染着诸多虞山派藏书家。毛晋的“毛刻”在当时可谓名闻遐迩,他在剞刻图书时不但重视原来图书的底本,而且还十分重视图书的校勘,毛晋友陈继儒赞扬其“胸中有全书,故本末具脉络,眼中有真鉴,故真赝不爽秋毫”[11]97。他的这种对图书版本的高质量、严要求加上其雕刻工艺的精湛,使他的“毛刻”被业界所热捧。钱曾的《读书敏求记》,这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版本目录学的专著,首创版本体提要目录,它把我国版本目录的发展推向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一部在我国版本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目录学著作,在古籍的著录项目、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善本书目的编制体例等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其影响极其深远。钱曾的这部呕心之作,虽然是属于他个人在版本目录学方面的学术成果,但他的创作灵感和学术思想无不受到其前辈钱谦益等人的熏陶和影响。再看瞿氏铁琴铜剑楼的藏书质量,就版本价值而言,瞿氏多宋元珍本、孤本及世人未经见之罕见本,这无疑与清乾、嘉时重视版本和讲究版本之风大盛有关。从《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看,收录1228种善本,其中经部165种,史部246种,子部43种,集部474种,著录大多是宋元本,手稿孤本[10]80。瞿氏收藏的图书版本质量之高可见一斑。可以说,钱谦益后的诸多虞山派藏书家如陈揆、张海鹏、张金吾、黄廷鉴、丁祖荫、徐兆玮等,都十分重视对藏书版本的考证与鉴别。正如严佐之先生在《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一书中所说:“钱牧斋开清季虞山藏书风气之先河,他藏书为读书、藏书讲究版本的特点,对虞山几代藏书家的藏书乃至目录、版本研究都有深刻影响。”[12]5应该说,这种评价还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3.精抄流布,泽被后世

明清时期,我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是相当的成熟,印刷刊物也十分的普遍,但即使如此,一些文人雅士还习惯于手工抄书,把抄书作为其练习书法和读书治学的重要方法,更有一些藏书家把收藏精美的手抄本作为一大嗜好。同时,精抄秘籍也是明清以来藏书家所普遍看重的一种增益藏本的方式。钱谦益不仅酷爱收藏宋钞本和稿本,自己也喜欢抄书,特别是对一些版本比较好的、一时又难于购得的书,都亲自抄写。简秀娟在《钱谦益藏书研究》中说:“谦益恒借抄录,孜孜不倦,己身为表率,进而借书予人精抄细校,显然地已带动当时与影响了日后抄书风气。”[8]348曹溶在其《流通古书约云》云:“彼此藏书家,各就观目录,标出所缺,先经注、次史逸、次文集、次杂说,视所著门类同,时代先后同,卷帙多寡同,约定有无相易,则主人命门下之役,精工缮写,校对无误,一二月间,各齐所钞互换。”[8]348这段文字描述,给我们呈现出了当时藏书家们互相借阅、校对、传抄的那种场景。钱谦益本人的“钱钞”精美工整,在当时也很有影响,被叶德辉所著《书林清话》中列为明以来抄本最为藏书家所秘宝者之一,其抄本的眉心均有“绛云楼”三字做标记。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常熟一带的藏书家抄写成风,出现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抄本家,如马弘道、何大成、毛扆、叶树廉、叶奕、陈煌图、孙潜、冯武、陆亮、陆琪、鱼元傅、陈祖范、蒋侯、张光基、张蓉镜、席鉴、黄廷鉴、瞿绍基、陈揆、张金吾、翁心存、王振声、瞿庸、赵宗建、赵文、丁祖荫、徐兆玮等诸家。[13]46传抄之风的盛行,促进了我国古籍文献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性、思想性的古籍文献资料起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存作用,使我们这些后辈们得以重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的珍贵古籍文献典籍,他们对古籍文献的精抄流布,泽被后世,功在千秋。

4.藏书精神的光大发扬

钱谦益的藏书精神主要体现在爱书、惜书和对藏书事业的敬业上。钱氏酷爱读书,一生以书为伴,枕席经史,沉湎青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饱读了大量的图书,才成就了他明末清初东南文坛的霸主地位。为了读书,他不惜斥巨资求购、广购精求天下奇书,从收藏第一本图书起,一本一本地积聚图书,日积月累,以致他的藏书富甲一方,期间的个中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没有对藏书事业的痴迷和热爱,要达到如此恢宏的藏书规模是难于想象的,所以他对自己的藏书分外的爱护和珍惜,对那些很有收藏价值的珍贵文献,一般不轻易示人。当然站在藏与用的角度看,我们不赞同对自己的藏书秘不示人、束之高阁的藏书观念和态度,但也不能一味地指责钱氏的这种惜借的做法,而应该站在历史时代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这种藏用观。正是钱谦益的这种爱书、惜书,对藏书事业的敬业精神激励着虞山派的藏书家们,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和榜样。钱曾视图书比官职、金钱更贵重,为了他的藏书事业,可以说是倾竭家资,沥尽心血,他自少年至终老,辛苦一生,节衣缩食,苦读勤藏,共收书四千多种,数万卷之多,他在《述古堂书目序》中说:“竭予二十余年之心力,食不重味,衣不完彩,摒当家资,悉藏典籍中。”[14]1一个官场无名,一介布衣之身,竟能藏到这么多的珍籍,实在难能可贵。毛晋为收藏宋本《姚少监诗集》,广搜博访十有余年,真可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从饧笼中获此本,“大喜过望”,“击节欣赏三日夜”[15]53。瞿氏藏书得以五世连绵,百年不散,一因藏书有方,二因护书有功。为了保护图书,他们可谓殚精竭虑,历尽了千辛万苦,真可谓“宁舍腴田百十亩,不弃秘笈一两橱”。所以每个藏书家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藏书经历,都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对待自己的藏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倍加珍惜和爱护,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加以保护,正是他们的这种可贵的藏书精神,一代又一代相互感染影响着,为我国的藏书事业做出了莫大的贡献,使我国许多极其珍贵、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得以很好地传承和保存下来。

三、结 语

钱谦益,这位三百多年前曾名赫一时的历史人物,他的身影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渐渐离我们远去,那曾经的荣木楼、佛水山庄、半野堂、绛云楼、红豆山庄等等,这些象征其生活、读书、休闲的建筑、场所,有的早已化为灰烬,有的也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难觅当年踪迹。作为虞山藏书派的代表人物,钱谦益正是以他对虞山派藏书家的独特影响和贡献,才奠定了他在虞山派藏书家中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铭记和缅怀他对我国古籍文献宝藏的传承和保护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尤其他那种为读书而藏书的理念对我们当下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仍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很好的启迪作用。

[1]黄裳.春夜随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3册[M].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6册[M].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王红蕾.钱谦益藏书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叶德辉.书林清话[M].李庆西,标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钱谦益.绛云楼书目[M].陈景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7]袁丹.钱谦益藏书特点评介[J].图书馆杂志,2001(12):45-47.

[8]简秀娟.钱谦益藏书研究[M].台北:汉美图书公司,1991.

[9]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仲伟行,吴雍安,曾康.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M].上海:上海古籍文献出版社,2010.

[11]曹培根.书乡漫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严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曹培根.常熟藏书家藏书楼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14]钱曾.述古堂藏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毛晋.汲古阁书跋[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虞山云楼钱谦益
江苏省常熟中学虞山文化课程基地
虞山行
朋友,请随我来游虞山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忆旧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两朝领袖』钱谦益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虞山城门
本愿过眼云烟,却是映世霞晖——百年过云楼点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