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护理继续教育和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2015-03-19 23:53王君,范玲
护理研究 2015年26期
关键词:信息共享远程教育



远程护理继续教育和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范围不断拓宽。临床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者越来越重视护理职业继续教育这一主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逐渐普及,远程教育逐渐成为在职护士进行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现有的远程护理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比较学院化,对临床护士缺少针对性。随着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人们尝试使用区域医疗网络平台进行医学继续教育。本研究就远程护理继续教育和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现状与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利用区域协同医疗网络平台建立联盟医院间的护理远程教育培训模块的可行性。

1远程护理继续教育的发展

1.1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为“网络教育”,是一种由教育机构组织的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施的新型教育方式[1,2]。它通过技术手段和特殊的安排使教与学在不同的地点发生,具有教学时空的延伸性、教育手段的交互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学媒体的继承性等特点,可以进行同步或非同步的异地远距离教育,是学生和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之间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课堂授课模式[3-6]。这些特点,使远程教育最大限度契合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从而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1.1.1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远程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7]。Moore等[3]将远程教育从19世纪到现在经历的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代远程教育是函授教学,是以文字、印刷教材及邮政函寄服务为物质基础而萌生的[8]。第二代远程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出现在20世纪初,使用无线电、电视、电话及录音磁带等结合形成教材和学习指南,为远程学习的学生提供教育[9]。第三代远程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起在英国以“开放性大学”的形式出现。第四代的远程教育随着电话会议技术的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诞生。电话会议使学生和老师能够以个体和团体的形式通过电话或视频的方式即时地进行双向和多向交流,这是教育史上远程教育所能创造的最接近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第五代远程教育则以先进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由于电脑低廉的价格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从20世纪90年代起便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具备强大的交互功能[10],使真正意义上的虚拟课堂成为可能。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远程教育,全世界85%的大学都拥有自己的网站[11]。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覆盖面非常广泛,网络课程设计非常严谨,包括即时授课、录制课件自学、网上即时小组讨论、科研课题设计,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2]。

1.1.2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根据信息传送方式和手段的不同,我国的远程教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函授教育为主的远程教育形成阶段,以印刷材料为主要学习资源,以邮寄的方式在师生之间交流,同时辅以面授。第二阶段是在邮政通信和印刷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广播、电视、电话和计算机等传播媒体而开展的远程教育快速发展阶段,其代表形式为广播电视大学。第三阶段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革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双向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如今,网络教育几乎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代名词。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形态为网上大学、虚拟大学等。1999年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建设内容。从1998年教育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至今,全国已经有69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网络教育学院[12]。随着网络学校的出现,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进入第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走向网络远程开放教育阶段,创办了远程教育杂志,出版了相关专著,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虽然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13]。

1.2远程护理继续教育的发展护理继续教育(continuous nursing education,CNE)是继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14]。美国护士协会于1970年将护理继续教育定义为:为了提高护理业务、教育、行政、科研而设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以增进在职护士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达到改进公众健康的目的[15]。护理继续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临床护士。随着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学的专业知识日新月异,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半衰期越来越短,仅仅依靠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根本无法应付纷繁复杂的临床护理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士群体学历整体偏低,完善、巩固理论知识和提升学历的需求亟待满足。因此,不管是临床护士还是护理管理者都越来越重视护理继续教育。然而,临床护士工作负荷非常繁重,工作时间也比较特殊,往往是“三班倒”,或因为家庭负担重等原因不便参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继续教育课程安排。所以,将远程教育应用于临床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1.2.1国外远程护理继续教育的发展由于计算机、网络、软件制作及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美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远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其远程医学教育在内容、手段、普及程度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6]。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自1993年起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其主要教育项目为健康教育。美国远程医学教育开设的科目涉及护理、内科、药剂、物理治疗、实验室技术及健康服务管理等[17]。在2001年的统计中,美国高校远程教育的课程总数已经达到5.4万余种,健康与保健类相关课程占到总数的10%,其中有护理、药剂、理疗、药房试验技术和健康与保健管理等[18]。美国在护理课程设置上充分重视当前卫生保健的重点与护理实践的变化,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为中心,体现护理专业特色,设置了包括家庭护理、护理学发展史等内容的课程[19]。还设有护理硕士课程和临床专科护士培训项目(心血管疾病、肿瘤内科、急诊护理、基于人口的感染控制和环境安全管理)等。护理学院通过网络向国内外的护士提供各种继续教育课程[2]。在美国的一些医院,也将该方式用于护士的在职训练、医院间的联合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以及病例讨论等[20]。英国开放大学将护理本科课程分为儿童护理、老人护理、护理管理和公共卫生保健4个专科方向。每个方向所设置的课程各不相同,方便了在职护理人员可以依据自身需要自主地选择专科方向和课程,真正体现了个性化的培养。英国远程教育已经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任意选择和转学[19]。课程的灵活度也比较高,课程内容基本上与实际工作结合得比较紧密[21]。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分专科进行护理教育[22]。英国正在致力于教育软件的开发和教学课件的制作;同时也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循证医学、伦理、职业精神的教育[23]。加拿大地域辽阔,护士分散,各大学和学院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开设校外远程护理教育,对护士进行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重视根据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还有护理人员对课程需求来安排、调整课程设置[24]。澳大利亚于1967年在昆士兰大学开展远程教育,建立了包括护理专业在内的远程教育项目,已涉及护理研究生层次的教育[19]。在巴西,许多临床护理人员不止供职于一家健康机构,组织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比较困难,因此将远程教育策略作为一个创新性的手段,提供终身教育,增加他们学习的机会[25,26]。Pereira等[27]的研究已经进展到对护理远程教育模块的设计和研发。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护理学院曾通过对肿瘤科护士远程教育的研究表明,远程教育能够满足终身教育的要求[20]。Cantrell等[28]的研究认为,护理师资短缺,加上网络学习的便利性,护理人员迫切需要很有效的网络学习策略。国外学者对远程护理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的研究。Schmitt等[29]采用网络教学对老年人急性疼痛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有6所医院的134名护士参加,护士对网络教学的评价得分为4.2分(1分为极差,5分为极好)。Atack等[30]对加拿大57名注册护士进行调查,大部分研究对象对网络学习结束后的效果非常满意。Wilkinson等[31]对皮肤科护理、糖尿病基础护理、护理用药以及护理实践指导4个方面内容分别用4种不同的网络教学模式;4组研究对象分别学习其中一种内容,结果39名参加学习的护士中坚持学完各自课程的为31人(79.4%),经测试合格者为26人(66.7%)。Cook等[32]的研究发现,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生命支持教育(PULSE)的试验组学生在检查器械、气道开放和正确使用除颤器这3项技术上,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支持技术培训时可以使用PULSE作为教育工具。Fernández Alemán等[33]的研究也发现,运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Kleinpell等[34]的研究表明,网络教育已被广泛应用于护士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学会使用网络资源可以提高临床竞争力。以上结果显示,国外的远程护理继续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2我国远程护理教育的发展我国远程护理继续教育起步较晚。199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出高级护理专业,从此远程护理继续教育迅速在全国近20多个省份的电视大学系统开展起来,主要的方式为学习班和函授教学,培养对象主要是基层、偏远地区具有从业资格的在职护理人员[35]。1999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护理系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护理学院合作开发的中加远程教育网络将现代远程教育方式首次正式运用于护理教育,在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6]。国内学者对远程护理继续教育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杨燕等[37]基于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网络教学的实施,研究发现,学生对网络教学态度积极,兴趣浓厚,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利用网络资源独立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亦有促进作用。张丽平[38]总结《外科护理学》网络课程的实施效果,发现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原本感觉比较困难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这与《内科护理学》网络教学的实施效果一致[39]。郑润如等[40]调查了护理继续教育学生网络资源利用的情况,得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这样的结论。2009年新疆地区利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医学中心的技术平台,开展了双向交互网络远程同步授课,对ICU专业护士进行理论培训[4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1年起利用远程网络系统,采用同步网络授课的方式对基层医院护士开展培训[42],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Peng Ying等[43]研究结果显示,目前150所中国的卫生教育机构中仅有16所(10.7%)提供了付费的在线本科教育课程,授予副学位或学士学位,16所机构中的15所坐落于相对发达的华中地区或东部沿海地区。护理学是网络卫生教育中最受欢迎的学科,除了学位教育,中国机构也提供非学位在线培训和一些免费资源。内容主要依靠幻灯片或视频来供自学。任何的课程几乎都没有提供在线互动答疑。这些机构使用的大多是自主研发的教学平台,而只有4家引入了世界知名的、成熟度较高的BB和Moodle[44,45]。我国的远程护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护理技能教学视频不清晰、反馈评价机制不完善等[27,46-48]。我国远程护理继续教育大多为由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学历教育,对非学历职业继续教育则未给予充分的关注。课程设置基本上采取的是学分学年制的管理方式,没有统一标准,课程系统全面,沿用了校园全日制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类体系存在过多地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灵活性较差,同一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实用性课程偏少等缺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孤立,不能有机结合,没能很好地满足临床护士对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49]。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学历要求,还应该重视对临床在职护理人员进行非学历继续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应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远程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机构能否提供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让学生热情饱满地完成学习任务[50]。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实现护理继续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保证。而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效果,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是远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远程教育的关键环节[19]。我们可以借鉴国际远程护理继续教育的先进经验,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去调整课程内容设计,以适应护士的继续教育需求。远程教育可以让临床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分配时间,提高自主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避免倒班及远离教学地点等带来的困难[40],被认为是促进护理实践最主要的方式,授予专业人士给定主题的专业知识和鼓励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提供的资源去寻找信息[51]。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护理专业改革、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52]。这一切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远程教育在未来的护理继续教育发展中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2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在不同医疗体制之下,不同的医疗市场环境当中,都在做区域卫生信息建设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全球公认的定义来界定其范畴。根据各地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与埃森哲综合考察多方观点,认为在国内环境下,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病人、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搜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53]。卫生部《2003年—2010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54]。

2.1国外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现状发达国家的区域信息化程度整体高于我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医院信息化已进入区域卫生信息化阶段。自2004年,美国共建立了约150个州、区域或地方性的区域医疗信息组织(RHIO),这些RHIO能不同程度地提供病人检验结果、门诊记录、住院记录、医嘱处方等医疗信息的共享,但并不是所有的RHIO都能提供全面的医疗信息共享支持。路易斯安那州“乡村医疗信息平台” 是美国最大、最成功的RHIO之一,它使路易斯安那农村医院联盟41个成员机构、州立各大医院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远程专家会诊,提高了医师工作效率,减少了各种重复检查与化验,为政府和病人减少了开支[55,56]。1994年,美国Regenstrief研究院将Regenstrief病历系统扩展为一个同城临床信息系统(Indiana Network for Patient Care,INPC)。病人就诊时,基本信息、医疗信息、保险信息传递于中心服务器不同的电子病历数据库中,这些信息经过系统加工后,供系统内的医疗机构共享使用。2004年,在INPC平台上建立了印第安纳卫生信息共享,服务范围扩大到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地区的9个县[57]。芬兰于1996年制定了医疗信息共享的目标并开始了研发工作,其科技部每年投入1.6亿欧元的资金资助医疗信息共享的研究。2003年开始逐步推广区域共享,共享内容主要为电子病历、诊断索引、检验报告、影像资料。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率已达到96.0%,目前全国病人电子病历覆盖率已达到了99.4%。2010年,进一步把医疗信息共享内容扩展到手术记录、病理图像、护理记录等方面,开始拟建全国统一的信息库。同时,芬兰政府也将开始统一代码、电子签名全国互认、医疗信息共享的法律保障和卫生管理政策研究。2001年,加拿大启动了名为Health Infoway的项目,目的是建立符合国家和政府政策法规的、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系统,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公众健康水平,方便病人就医,同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和效益。该项目初步设定在2009年底使50%的加拿大人可共享电子健康记录,在2016年全部加拿大人可共享电子健康记录。到2009年3月,只有17%的人口实现了电子健康记录共享。加拿大Health Infoway项目已实现跨省的病人注册、登记和管理,共享的病人信息隐私和数据安全可以得到完全保证。但由于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跨系统跨省的医疗信息共享还没有完全实现。2002年,英国开始启动信息技术国家计划(National Program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NPFIT)项目,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信息共享。由于病人的不同信息分别存储在彼此独立的系统中,很难将其综合成一份能完整、全面记录病人总体情况的病历档案。从2003年开始,项目重点被放在创立一个共用信息平台,使英国所有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利益相关者能在一个平台上共享信息,相互交流。NPFIT项目2004年后开始暴露出系统和架构设计存在的严重问题,并受到了不同医生及团体的抵制,整个项目计划延期[58,59]。欧盟“数字欧洲” 计划有效推动了欧洲信息一体化建设,目前欧洲HIS的特点已经实现了一些区域信息系统,如丹麦的“Red System”。管理76所医院和诊所,并利用局域网和微机连接形成了一套功能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54]。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点。然而,区域医疗信息化是一种新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数国家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仍在探索阶段,即使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项目成功率也只有1/3;英国目前投资巨额的项目,也未见明显成效[60,61]。美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差错事故;英国注重全科医生的作用;德国实行严格的医药分开;澳大利亚、韩国注重标准和法规的完善;日本则以远程医疗为发展重点[60,62]。

2.2我国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现状2003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明确提出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工作目标。2005年3月卫生部提出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2006年,经卫生部、科技部组织论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的重大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课题正式立项。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医疗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服务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作为“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试点地区,厦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建了数字化市民健康服务管理系统和全市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首次在城市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全体市民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实践蓝本。上海、苏州紧接着分别以市卫生局为圆心的共享模式打破了传统条块分割,凭借“市为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 区域协同模式为医疗资源共享开辟了一条新路。其他部分城市对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部门信息系统进行区域集成并取得良好效果。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也积极参与,提出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规划[54]。辽宁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为核心的盛京医疗联盟。这是一个集各级公立医院为一体的自愿联合构建的非盈利性医疗合作的联盟型组织。该联盟利用盛京医院的优质网络资源实现了医院之间的数据传递、数据中心统一配置、病人医疗资源共享。盛京医疗联盟网络平台系统已经完成各联盟单位间预约挂号、检查和检验预约、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功能。联盟内部构建统一的共享医疗网络和运营管理网络,搭建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图像存储传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63]。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共享具有如下意义:一是为病人提供服务,如远程挂号预约、就地采集检验样品、随处得到检查检验结果、避免重复检查等,同时为大众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二是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通过查询电子病历,医生可全面了解病人的既往史和以前的检查结果,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为卫生管理人员提供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实时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状况等提供第一手资料,能更好地管理病人的基本信息和病历信息,保证病历的公正性[64]。目前,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已初步形成了横向整合模式、纵向整合模式、由单一行政部门发起建设的垂直信息管理系统等几种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机制缺位、管理思想滞后;多方协调难;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标准不足,继承难度大;高额投资,多元筹资难等[54]。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3关于应用区域协同医疗网络平台进行护理远程教育培训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核心部分是区域内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互相协作和医疗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构建地理区域内多级医院间的医疗网络,形成一个区域协同医疗平台,实现大小医院间的双向转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医疗协同服务包括医疗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和医疗协作。医疗资源信息包括医疗文档、技术、设备和人员等软硬件资源。“新医改”明确提出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把完善医疗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视为一大支撑。可以说卫生技术人员是医疗行业最宝贵的资源[65]。研究显示,注册护士能力的提升,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医院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是由于经济、护理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因素,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医院间护理照护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基层医院的护理教育资源有限,护士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42]。区域医疗联合体中整合了绝对优势的医疗、教学、科研资源。三级医院应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辐射作用,帮助下级医院培训医护人员使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医疗护理工作的发展。现在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医护人员的指导培养机制以长期或短期双向操作为主。由区域内高级别医疗机构派专家组进入基层医院进行查房、带教、临床指导以及门诊服务;利用三级医院具备的培养基地规范化培养的优势;由三级医院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班,为基层医院提供所需的合格的医护人员。基层医院则可以选派医护人员到高级医院进修学习[63,65-67]。但是相关文献表明,会有一些因素影响、制约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这些因素包括工作繁忙、缺乏与本人意愿需求相符的学习内容、学习机会、培训费用高难以承担、担心脱岗影响收入等[65]。尤其是基层医院的临床护士,由于岗位缺编和管理者没有充分重视等原因,更加缺少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68]。信息价值最大化就是要做到信息共享。随着区域医疗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得医联体中各医院可以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这个目标。医联体中整合了区域内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教学、科研信息,这让人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利用区域协同医疗网络这一现成的平台来进行联盟医院间的远程教育。即在医疗联合体内设立统一的继续医学教育共享平台,以三级教学医院为主导,向其他层级的成员医院提供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和项目,进而实现区域医学教育资源的纵向整合[69]。其实这样的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在国外已相对成熟,社区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及私立诊所等依托区域内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在某一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双向转诊,从而实现利益相关方在财务、物流、人事、信息系统、教学、科研等流程中的高效运作[70]。从检索文献的结果来看,国内的直接相关研究非常少,只有上海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建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共享平台[69],尚处于探索初期,使用改良专家咨询法帮助确立了平台的框架和内容,将“网络课堂”列为其中一项教学方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下医生和二级、三级医院住院医师级别以上医生的继续教育课程培训。通过区域协同医疗网络平台进行联盟医院间的护理远程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平台。三级医院护理团队利用这个平台将自身一些好的、值得学习的东西,如超前的护理观念、扎实的护理理论、规范的护理行为、先进的护理管理、浓厚的护理科研氛围等推广到基层医院,对护士进行培训;而基层医院的护士则可以克服影响临床护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一些因素,就地享受三级医院的信息资源,弥补了传统护理继续教育的不足,在三级医院的带动下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科研素质等,从而推动区域护理学科的发展,带动众多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团队建立、成长,使居民可以获得可靠、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慧岩.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4(2):162-163.

[2]王沁萍,曲成毅.远程医学教育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2):119-123.

[3]Moore MG,Kearsley G.Distance education:A system’s view of online learning[M].3rd ed.Belmont,CA:Wadsworth Engage Learning,2011:1.

[4]潘新华,郭光有,朱存社.远程医学教育系统的技术模式[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2,23(1):75-76.

[5]王敏丽.远程教育:21世纪终身教育的助推器[J].中国成人教育,2000,11:15.

[6]张大也.周密计划、精心施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J].成人高教学刊,1999,4:4-10.

[7]陈希,蓝云.美国高等教育中远程教育的发展和现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104-111.

[8]郑胡灵,刘建平.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1(1):6-10.

[9]刘庆祥.远程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4(1):2-5.

[10]Nadia T.Virtual reality and education[J].IEEE Virtual Reality Conference,2007,7(5):12-13.

[11]付焕章.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44-48 .

[12]陈娜,晏斌.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探究[J].教育观察,2013,3(2上旬):55-58.

[13]杨青,曹卫红,郑显兰.远程教育在继续护理学教育中应用的优劣分析及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11-1012.

[14]周秀文.开展继续护理学教育工作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53-54.

[15]李潮,王咏梅.护理美学与护理继续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5):37-38.

[16]Halaas GW.The rural physician associated program: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for competency[J].Rural Remote Health,2005,18(3):379-386.

[17]才巨金.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及现状[J].继续教育研究,2001(6):35-37.

[18]Reinert BR,Fryback PB.Distance learning and nursing education[J].J Nurse Education,1997,36(9):421-427.

[19]杨培常,翟军亚,陈琴,等.远程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 :775-777.

[20]Billings DM,Ward JW,Penton-cooper L.Distance learning in nursing [J].Semin Oncol Nurs,2001,17(1):48-54.

[21]汪燕,张振虹,徐诤.中英两国远程护理学历教育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0B):2713-2716.

[22]Chang E,Daly J,Bell P,etal.A continuing educational initiative to develop nurses’mental health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rural and remote areas[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2,22(7):542-551.

[23]Harden RM.A new vision for distance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J].J Contin Educ Health Prof,2005,25(1):43-51.

[24]彭晓玲,王湘,张静平.国内外远程护理教育状况的比较及其发展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4):47-50.

[25]Trevizan MA,Mendes IA,Mazzo A,etal.Investment in nursing human assets:Education and minds of the future[J].Rev Latino Am Enferm,2010,18(3):460-471.

[26]Tellez M.Nursing informatics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Comput Inform Nurs,2012,30(5):229-233.

[27]Pereira Barbara Juliana DA Costa,Mendes Isabel Amélia Costa,Beatriz Maria Jorge,etal.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distance learning module on premedication antisepsis for nursing professionals[J].Computers,Informatics,Nursing,2013,31(11):566-571.

[28]Cantrell SW,O’Leary P,Ward KS.Strategies for success in online learning [J].Nurs Clin Norh Am,2008,43(4):547-555.

[29]Schmitt MB,Titler MG,Herr KA,etal.Challenges of web-based education in educating nurses about evidence-based acute p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older adults[J].J Contin Educ Nurs,2004,35(3):121-127.

[30]Atack L,Rankin J.A descriptive study of registered nurses’ experiences with web-based learning[J].J Adv Nurs,2002,40(4):457-465.

[31]Wilkinson,Forbes,Bloonfield,etal.An exploration of four web based open and flexible learning modules in post-registration nurse education[J].Internationg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4,41(4):411-424.

[32]Cook NF,McAloon T,O’Neill P,etal.Impact of a web bas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game (PULSE) on nursing students’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ife support training-a pilot study[J].Nurse Educ Today,2012,32(6):714-720.

[33]Fernández Alemán JL,Carrillo de Gea JM,Rodríguez Mondéjar JJ.Effects of competitive computer-assisted leaming versus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f knowledge in medical surgical nursing students[J].Nurse Educ Today,2011,31(8):866-871.

[34]Kleinpell R,Ely EW,Williams G,etal.Web-based resources for critical care education[J].Crit Care Med,2011,39(3):541-553.

[35]雷鸣,周杰.电大远程护理教育的实践与评价[J].卫生软科学,2005,19(1):63-65.

[36]邹道慧,宋丽欣.探索创新发展我国远程护理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69-371.

[37]杨燕,叶柳青,林育纯,等.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远程网络教学效果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360-363.

[38]张丽平.对外科护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230-1231.

[39]刘一兵,李艳辉,宋丽华,等.内科护理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52-54.

[40]郑润如,黄燕梅.对远程护理继续教育学生网络资源利用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1,9(4C):1111-1112.

[41]王梅新.网络远程授课对新疆ICU专业护士理论培训的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432-433.

[42]徐双燕.远程网络教育系统在基层医院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9):881-882.

[43]Peng Ying,Wu Xi,Atkins Salla,etal.Internet-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A content analysis of websites[J].BMC Medical Eeducation,2014,14(1):16.

[44]Seluakumaran K,Jusof FF,Ismail R,etal.Integrating an open-source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Moodle) into the teaching of a first-year medical physiology course:A case study[J].Adv Physiol Educ,2011,35(4):369-377.

[45]Sleator RD.The evolution of learning background,blends and blackboard[J].Sci Prog,2010,93(3):319-334.

[46]戴小红,高燕.“护理学操作技能网络辅助系统”网站的开发与设计[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425-426.

[47]徐飞.医学网络远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8):1029-1030.

[48]王庆华,王风,栾树荣,等.成人教育护理管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1):3808-3809.

[49]谢茂.我国网络教育学院个性化课程设置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0:1-2.

[50]Abas ZW.Incorporating motivational elements in a web based leaning environment for distance students:A malaysian experience[J].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3,396-410.

[51]Faria MGA,David HMSL.Nursing and permanent distance education:The example of the telessaude brasil project at rio de janeiro[J].Cogitare Enferm,2010,15(4):667-673.

[52]王飞.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2):131-132.

[53]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

[54]王帅,苏维.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0,37(22):4241-4243.

[55]张俊平,李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区域卫生信息组织的建设与成功经验[J].中国数字医学,2009,4(1):37-39.

[56]Daphne Lawrence.One-on-one with LRHC C10 Jamie Welch part1[J].Healthcare infomatics,2008(5):1.

[57]许怀湘.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家网和医疗改革[J].中国数字医学,2009,4(9):87-91.

[58]许莹.我国医院医疗信息共享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7-8.

[59]杨佳泓,张建国,母晓莉,等.国际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现况研究[J].中国医院,2010(10):4-6.

[60]Mooney BL,Boyle AM.10 steps to successful EHR implementation[J].Med Econ,2011,88(9):4-6;8-11.

[61]McGowan JJ,Jordan C,Sims T,etal.Rural RHIOs:common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wo state-wide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s[J].AMIA Annu Symp Proc,2007,11:528-532.

[62]Marschollek M.Demirbilek E.Providing longitudinal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with the new german healthcard-a pilot system to track patient pathways[J].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2006,81(3):266-271.

[63]高兴.信息网络化区域协同医疗平台建设探索[J].现代医院管理,2013,1(2):12-14.

[64]黄刊迪,郭明霞.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研究综述[J].中国数字医学,2011,6(5):74-77.

[65]李睿.云南省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学术项目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2:8-9;16-20.

[66]许怡婷,林婧,邵洁,等.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全科医师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1269-1272.

[67]陈晓艺,谢小军.探索建立区域性各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短期双向交流培训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1,33(8):135-136.

[68]刘淑云,吴悦,何昭霞.区县级医疗机构护士继续教育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0):710-712.

[69]谢冰,林婧,蒋莹,等.医疗联合体内继续医学教育共享平台的建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4):497-501.

[70]Cadmus RR.A teaching hospital’s responsibility to community hospitals [J].J Med Educ,1966,41(8):780-784.

(本文编辑范秋霞)

·科研综述·

王君,范玲

摘要:介绍了远程护理继续教育和区域协同医疗信息共享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明确指出了在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网络上建立远程护理教育平台的可行性和意义。

关键词:护理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区域协同;信息共享

Developing status quo and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on remote nurs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med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Wang Jun,Fan Ling(Affiliated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Liaoning 110004 China)

AbstractIt introduced the developing status quo and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on remote nurs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ve medical information sharing.It pointed out clearly 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the remote nursing education platform in med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Key wordscontinuing nursing education;remote education;regional coordination;information sharing

收稿日期:(2015-01-05;修回日期:2015-06-04)

作者简介王君,护师,助教,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范玲(

通讯作者)单位: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基金项目2011年度辽宁省第四批科学技术计划立项课题,编号:201141505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26.001

文章编号:1009-6493(2015)09B-3201-07

猜你喜欢
信息共享远程教育
横向动态联盟的信息共享效应研究
基于WebGIS的合肥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
远程教育中教学交往策略探究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基于IPoverDVB—S单向传输模式的远程终端系统与数据维护技术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业服务化客户逆向服务研究
中国铁水联运信息系统物理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