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幸福粮仓”的地基

2015-03-19 19:41
党员生活 2015年3期
关键词:荆州市名誉服务中心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荆州市户籍人口661.01万,其中乡村人口430.94万,约占总人口的65%。荆州市委在推进“壮腰工程”中,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丰富带动农村致富途径,致力将“天下粮仓”升级打造为“幸福粮仓”。

星耀“果蔬之乡”

纵横交错的水泥路,静雅别致的苗木群,绿荫环绕的园林带……当记者再次走进石首市久合垸乡虾市咀村,不免惊叹其变化之大。10个月前,这里是一片尚未平整完工的泥巴地,如今已“变身”颇具规模的苗木基地。

2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村里的湖北心语林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公司董事长丁仕祥刚从园地回来,这位皮肤黝黑,笑容可掬的中年汉子向我们介绍:“目前面积达到600多亩,苗木总数量超过30万株。我们还聘请了100多名老乡常年帮忙,未来发展势头很好!”

丁仕祥是本地人,早年外出打拼并且小有成就。多年来,他出钱修桥修路、资助学生、接济贫困户,先后出资几十万反哺家乡。一年多前,他被乡党委聘为名誉书记。这个“身份”催化了他的家乡情结。通过合股建立苗木公司、租赁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岗位,他一步步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两年多来,让能人回乡,把造福乡亲的事儿做大,在久合垸乡成为了“新常态”,有着“果蔬之乡”之称的久合垸“群星闪耀”。

这一嬗变,发轫于两年多前的一次调研。2012年8月,乡党委到贵阳流动党员党支部调研,党支部书记赵昌平主动提出拿出1万元用于春节慰问困难党员。工作组了解到,赵奇、赵昌平兄弟俩一直十分关心家乡发展,多次资助家乡建设。

这件事让乡党委很受启发。久合垸流动党员遍布全国,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能不能引导他们回到家乡,服务农村发展?这成为乡党委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

2013年3月,17名在外成功发展的优秀党员从乡党委书记罗霄手中接过名誉书记的聘书,分别到全乡17个村“走马上任”。接下来的日子里,书记们无缝对接,各显身手。

帮规划“出点子”。更明垸村名誉书记张中德结合“果蔬之乡”发展战略,确定大棚蔬菜规模化种植项目,抽调该村村委会副主任何三星前往浙江金华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学习结束后带动全村种植大棚蔬菜。

帮发展“跑门路”。油榨咀村名誉书记周忠祥利用知识和信息优势,多方奔走,向上级争取了130万元农水建设项目资金。焦市村名誉书记赵自凯为村级道路建设、沟渠疏洗争取支持,帮助村级解决不少具体困难和问题。

帮资金“惠民生”。保合垸村名誉书记赵奇坚持每年都要为家乡父老乡亲办1至2件实事,出资15万元建设村级道路、安路灯、接自来水,并且每年为群众缴纳2万元路灯电费。

通过选聘名誉书记,久合垸乡形成了“选聘一人、引领一群;点亮一灯、带富一方”的社会效应。据不完全统计,久合垸乡名誉书记引进发展项目共4个,投资金额达1.8亿元;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50万元;捐助公益慈善事业20余万元;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达300万元。

家庭农场的“宝均模式”

在乡亲们眼里,50多岁的李开宝是位“不一般”的农民。不光因为他党员、村干部的身份,还因为他过人的胆识。

5年前,李开宝承包了村里几百亩地,当起了“农场主”。一年下来,通过机械耕种和集约种植,农场大获丰收,几十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从中受益;5年后的今天,他承包的土地面积超过2500亩。

2014年4月,李开宝筹集200万元,添置了23台农业机械设备。4月中旬,他向工商部门申报后,当天领回了编号为“001”的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证书,由他经营的以“油稻模式”种植为主,从耕、种到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宝均家庭农场”正式挂牌成立。

2月6日,在荆州区八岭山镇北湖桥村,记者见到了这位荆州家庭农场第一人。李开宝告诉记者:“农场的年产值今年可望达到420万元。”

无论对于农户还是整个农村来讲,这种集约种植模式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

谈及创办家庭农场的初衷时,李开宝说,一是觉得村里不少地荒了可惜,二是得益于村“两委”的支持和村支书段永俊的鼓励。

北湖桥村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青年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的地荒了不少。段永俊看中李开宝的能力和抱负,希望他能够站出来给为群众做点事,改善村里的面貌。一开始,李开宝有顾虑,担心风险大,村民们不支持。作为村支书,段永俊不仅自己带头拿出家里的地入伙,还发动党员带头参与,挨家挨户上门宣传。

2009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李开宝与几十名村民签订了一年的租约,流转土地300多亩,采取机械化的方式集中种植稻米。收获后,以当年11月1日的市场稻谷收购价,以每亩地700斤稻谷的收成,给农户兑现“分红”。第二年,不少农户主动加入,农场种植面积一跃至1700亩。

村支部书记段永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10亩地为例,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年收入最多1.5万元。现在村民把田地交给李开宝打理,一年仅“分红”可以得到1万元左右,自己外出打工则可以再获得一笔收入。

农场的发展与村民利益紧密相连,因此村“两委”对其格外上心。几年来,除了争取贷款,村支书带领村委一班人,积极为农场争取资金,添置农机,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目前,各式家庭农场在荆州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截至1月4日,荆州市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4723家,注册登记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14年家庭农场的纯收入平均达25.3万元,带动了7.5万户农民致富,辐射带动的农户平均增收1.3万元。

强势助推“壮腰”大业

“壮腰工程”第二年,荆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率先成为本土千亿产业。2014年,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粮食新增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居全省市州之首,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继续排名全国市州之首。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荆州将加强基层党建与推进壮腰工程融为一体,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努力分不开。

荆州市委组织部坚持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管、用并举,仅2014年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89个,整体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并将相关部门项目整合进服务中心,有效扩展功能,实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载体,以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为纽带,建设以“村党支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家庭农场)+远教支点+农户(生产基地)”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党建“综合体”,首批试点建成181个;联合供销部门,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服务社实体店664个、建裕农网服务点775个;联合民政部门,将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资源融合;联合金融部门,继续实施“双基双赢”信贷服务试点,为4300多户群众发放贷款2亿多元,实现“群众贷款不找银行找支部”的转变。

抓关键、补短板、破难题,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壮腰工程”的强大助推器。

猜你喜欢
荆州市名誉服务中心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荆州市关工委走访慰问全市“五老”代表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捉迷藏比赛
为名誉和土地而请愿
谁是“名誉镇长”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上海看见爱志愿者服务中心
孔雀爱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