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的社会责任

2015-03-20 21:03葛建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葛建华

摘 要:文章分析了日本大学的环境行动特点,指出大学通过环境教育、自身环境友好自律和环境学术研究等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环境行动,加入到可持续发展国家建设进程中,是履行大学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社会责任内涵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环境行动;可持续发展;大学社会责任;生态文明

一、引言

频繁出现的雾霾使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也使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越发凸显。面对这些,大学能做什么?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曾经指出,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思想先导的存在,不仅体现在大学通过其学术研究和人类文明的传播,引导人类对自身命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表现在大学应该越来越关心由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危机,从解决眼前那些轰动的事件上,转向“必须是与整个过去和未来有关的”问题的知识完善和解决[1]。这是现代大学存在的社会价值,也是大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危机所应该承担的独特使命与责任。那么,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战略的今天,大学应该做什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环境状况与我国目前极为相似。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的环境状况已得到彻底改善,其巨大的改变和良好的环境质量为世人称道。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大学的环境行动对公民环境意识的培养、对改善环境所需的人才培养、对解决环境问题的学术研究等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二、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

按照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而行动的人——从孩子到成人。围绕这一目标,日本大学的环境教育逐渐形成了两大特点。

1. 课程设置——从环境问题扩展为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的国立、私立大学都相继设立了与环境有关的学科,开设了与环境相关的课程。从课程的性质看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对学生进行关于环境的一般性教育。如“地球与环境”、“环境与教育”、“人权与环境权”、“生命与环境”、“物质与技术”等综合性课程[2]。东京大学面向全校开设的选修课就有“能源与环境”、“地球环境学”、“环境能源政策论”、“地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工学概论”、“都市环境概论”、“废弃物管理”、“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能源战略论”等课程;京都教育大学开设了“现代社会课题和伦理”、“环境伦理”等。

二是开设适应不同专业特点的选修课。除了理工农医等学院开设环境科学技术的专门课程外,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院也开设了大量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庆应义塾大学商学院开设有“环境和战略”、“企业环境经营与京都议定书时代”、“环境和经济政策”;经济学院开设有“环境经济学”、 “经济和环境”、“地域生态文化论”、“社会环境专题””“环境经济论”“环境法和经济”;文学院开设有“环境问题和大学”;法学院开设有“环境法”、“国际环境法”等。京都大学经济学院开设有“环境经济分析”、“环境政策”,面向MBA教育的“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课程。

就课程而言,各学校因特色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如神户大学开设了包括“环境学入门”、“环境与文化”等全校选修课和“环境会计”等专业选修课在内的170多门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地球温室效应、环境技术、环境风险、环境伦理学、环境史、环境与民族、环境与文化、城市环境、生活环境、环境与媒体、公害问题、环境志愿者等与循环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相关联的各种内容。课程对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尊重生命、环境伦理等内容,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刻而理性的认识。

2. 教学科研活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日本政府在推进环境教育的基本方针中指出,将环境教育中“意识唤起——理解深化——态度确定——行动能力”的教学活动,置于与社会需要密切结合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3]。遵循此方针,各大学积极将学校的环境教育纳入到社会整体的环境教育系统中,与所在地区和企业需要相结合,将知识的学习、理解与实践相结合,提倡从社会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行动、在生活中应用。在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大学一方面注重开发内部及周边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作为环境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注重与当地社区的积极合作,从社区开发更多的实践资源,并通过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来带动社区环境教育的发展及社区环境的改善。

同时,大学的环境学术研究也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日本神户大学工学部就将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膜工学、膜技术”的研究与社会需要——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超纯水制造等现实课题相结合,与相关企业密切合作;经营学部则直接参与了日本经产省推动企业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几项重大课题,与丰田、东芝等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大力推广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促进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日本国家环境管理会计标准在企业的实施,为日本低碳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展开、为环境会计制度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学学部、法学部则与公害受害者团体、医院、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推进公害遗留问题的诉讼和解决,还参与到学校周边公园、河流、山川等环境治理中。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也拓展了环境问题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环境行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三、日本大学自身的环境友好自律

通过设立环境中心、发布环境报告等环境友好自律方式,日本大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 大学环境管理中心——以全校节能减排为目标

设立全校的“环境管理中心”,是日本大学环境友好自律的一个重要形式。各大学环境管理中心虽然具体名称不同,但一般都实行由校长到各学院院长的层层负责制,其直接目标是减少学校的废弃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环境管理中心设有研究部、事务部等,定期发布大学环境责任报告,不定期地出版期刊展示学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环境管理中心对校长负责,并对各个学院及附属机构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其主要工作内容有5个方面①。(1)环境教育研究活动支援。面向学生和教职工的环境教育及环境行动指导、建议;制定全校共同的环境管理计划;以各种形式配合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活动,融入所在社区的整体环境行动中。(2)环境保护对策。对因教学科研活动而产生的废液进行统一处理(尤其是理工科实验所产生的化学废液);对实验排水和生活污水进行统一监测;对特殊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对特殊物质(如有毒化学物品)统一向当地行政部门报告。(3)资源管理。根据法律标准制定学校标准,促进全校资源、能源使用的合理化;并根据管理标准进行观测、记录、检查;制定节约资源、能源的中长期计划提交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关于废弃物分类处理、再利用、减量化等指南。(4)土壤污染监测及与当地行政部门的配合。(5)能源专门管理。负责对各校区及医院、中小学等附属机构的能源使用量的监测、报告;进行能源消费量的数据分析;制作能源消耗的定期报告和中长期计划。

2. 大学环境报告——将大学的环境行动置于社会各方的监督之下

环境报告开始于欧美企业界②,它以向社会公开企业环境信息的方式,将企业的环境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大学环境报告主要包括环境宪章、环境基本方针、环境教育、环境友好自律、环境学术研究、第三方意见等6个部分。(1)环境宪章。阐述大学的环境理念、价值观等,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紧密结合。(2)环境基本方针。确定大学环境行动的主要领域如人才培养、促进环境友好的学术研究、作为表率的大学自身环境行为的推进等。(3)环境教育。向社会传达大学的环境教育活动和内容。(5)环境友好自律。主要体现为大学自身环境行动的实施成果,如:电、燃气、燃油、水、办公用纸及日常消耗品的使用量和减少量,温室气体、废弃物及废水的减排量,再生资源的使用量等。并通过翔实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比,客观反映大学当年度的节能减排目标达成实绩。如东京大学以2006年为基准年度,提出CO2排放量2012年减少15%,2030年减少50%。每年的大学环境报告都有当年的实际数据及其与目标的差距,也包含根据差距提出的对策。(5)环境学术研究。涵盖大学各个学院和专业,包括企业环境经营、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教育、环境政策法律、环境伦理等多方面的课题,强调多学科合作、融合,每年举行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6)第三方意见。由大学以外的机构(或专业学者)对大学环境行动的客观评价,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四、启示:大学的发展与社会责任

多年来,日本大学通过环境教育、环境友好自律和环境学术研究等说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环境行动,在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同时,又以超前的理念引领社会发展,充分体现了大学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为我国高校提供了重要启示。

1. 通过环境教育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带动大学自身发展

环境问题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需要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的意识和具体行为的累积,需要“着眼全球,具体行动”(think-globally,actlo-cally)。因此,环境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局限在非常狭小的专业领域的精英教育。目前,我国大学与环境问题相关课程的设置主要在理工科院校,偏重于环境技术课程。实际上,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观念问题、法律问题、经营管理问题等。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跳出技术层面,构建系统的环境教育框架,将有关内容充分融入法学、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覆盖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将课程内容扩展为生态、社会、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培养目标也应从技术和知识传授的层面,扩展到环境意识、态度、伦理教育、社会参与等价值观教育和能力的提高,培养能够在全球化视野下实施环境友好行为、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国际化人才。这是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早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上就确定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的理念,要求环境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环境能力、环境行为、环境价值观,还要关心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未来“合格而负责任的公民”,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进步。这实际上使环境教育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与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等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4]。

因此,在强调大学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今天,环境教育也为大学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进而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途径。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责任,也是大学社会责任的核心和重点。通过有效的环境行为,大学可以形成有特色的教育项目,将学校发展与国家21世纪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大学获得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有力的财政支持,也使学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发展机会。

当然,为了强化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政府通过立法确立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对环境教育中所涉及的各个主体的义务、环境教育基本方针、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和财政支援、人才备案、教师培养、信息公开等做出详细规定也是环境教育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③

2. 通过环境友好自律和环境学术研究履行大学社会责任,推动环境教育发展

大学虽然不以物质性资源输入为原材料,其运行过程中也不会排出大量有害物质,但大学也是水、电、燃气等资源的消耗者,是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者,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一计划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自身的环境行动,不仅仅体现在节水节电方面,也体现在教职工环境意识、环境友好自律性的提高,体现在校园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各方面。大学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网站,随时发布全校的环境管理信息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动态;以动画或视频等生动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环境行为指导,如各类家用电器的节电方法、日常物品的再利用知识、废弃家电的回收处理途径等;联合其他高校和社会团体举行相关的演讲、知识竞赛和志愿者活动等。这些从细微之处入手的自律行为和宣传教育,对节能减排、培养每个人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动能力,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是大学环境教育的重要补充。

大学的环境行动,不仅体现着物质的、精神的价值,更体现着学术价值。环境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国际性、现实性、广域性、多样性、跨科学性、深刻性和迫切性等特点,不仅要求大学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还要求大学充分运用优秀的智力资源开展学术研究,为人类社会从一个文明阶段跨越到下一个文明阶段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智慧源泉。因此,系统的、综合的、能切实推进环境教育和环境友好的学术研究,是大学服务于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大学的环境学术研究既要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又要以其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表率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来引导社会发展方向。通过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思想传播,大学既向社会传递了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也展现了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推动并延续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永恒魅力。

3. 通过环境信息披露,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没有大学等行政事业单位发布环境报告,这也远远落后于日本等先进国家。大学环境报告书所披露的环境宪章、环境基本方针、环境教育、环境对策和措施、环境学术研究等,不仅仅是大学与社会各界的信息沟通,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价值观的沟通,体现了大学的文明水平和教养层次,向社会传递着环境友好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对促进大学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各界的环境友好行为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这种信息披露,不仅将大学的环境行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也有利于大学环境对策和措施的制度化、长期化,对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的环境行为都有很好的督促和指导作用。

实际上,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指数才是终极社会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大学通过环境友好的人才培养、价值观传播、自身的社会表率作用和学术研究等来履行大学社会责任的具体行为紧密相关。大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大学的行为具有示范和精神辐射的职能。大学的活动方式不仅仅对学生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示范作用。大学不仅仅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来影响整个社会,而且每时每刻也在以自身的形象对公众发生影响。大学环境报告的发布,不仅有利于大学环境行动的系统管理,也对一直停滞不前的我国企业的环境报告发布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措施,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大学不应该是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旁观者或评价者,“服务与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积极主动地应对文明社会,也是大学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5]。台湾学者林清江把大学的社会责任概括为:“第一是追求真理,发现新事物,发明新事物,加速变迁与革新的速率;第二是进行全人教育,培养有知能、有远见、有人品的社会成员;第三是传递文化规范,维护社会的安定,建立新的文化规范;第四是推广知识至各阶层,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社会的生活水准;第五是善尽上述各项责任,协助缔造人类社会的光明史。”[6]这已经明确指出了大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独特使命与责任。

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国家推进“五位

一体”总体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我们强调深化大学的环境教育、环境友好自律和环境学术研究,既是大学社会责任的具体化,体现了大学社会责任与时俱进的重要内涵;也向社会传达着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其他社会主体一道,共同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历史的愿望和价值。

注释:

① 本文以日本神户大学为例。

② 1989年挪威水电(Norsk Hydroy)工业集团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CER)。目前很多企业已将环境报告内容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

③ 2003年日本颁布了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环境教育的《环境教育法》,2004年颁布了《环境教育促进方针》

参考文献:

[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97.

2 陈卓. 日本环境教育的特征及启示[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

3日本《環境保全の意欲の増進及び環境教育の推進に関し政府が実施すべき施策に関する基本的な方針》P9

4 世界环境教育发展的简要历程http://blog.aqedu.cn/user1/zhangling/archives/

黄宇. 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 环境教育,2003(2).

5 刘革.大学教育与社会责任解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 黄政杰.大学的自主与责任[M].台北:汉文书店.1997.5.

[基金项目: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2ZFG63002);2014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改项目]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