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

2015-03-20 01:43周海英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育

周海英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研究

周海英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目前,高校教育基金会正成为高校融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与发展趋势。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相对基础薄弱,在募捐文化背景、组织架构、资金运作机制及外在保障体系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为保障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着手,着力创设科学的基金运营体系,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并辅以不断完善捐助文化的各种外部保障制度。

中美高校; 教育基金会; 发展研究

1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起源、意义以及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因规模扩大而导致的经费短缺不断呼唤着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合理出现和科学运营。伴随着2004年我国《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的出台,其中“如果纳税人向国家捐赠教育基金,那么可以在个人所得税及企业所得税前将全额予以扣除”[1]的政策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鼓励社会向高校捐赠资金的风潮。教育基金会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校拓展经费来源、缓解经济压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源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1641年的哈佛学院劝募捐款标志了整个西方式世界现代高等教育募款制度的正式确立[2],自此,美国的教育基金会实践与探索就一直走在世界前端。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是指由高校依法成立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该组织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向校友为主的各届社会力量合理筹集资金资源并通过基金管理等各种方式实现保值、增值,从而不断拓宽学校资金经费的来源渠道,为实现学校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密切学校与社会各届的关系,从而有效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

2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共同特征

2.1 主要资金来源对象明确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为非公募性基金会,不能面向全体公众进行募集,主要是面向特定的以校友为主的个人及组织开展。其捐赠资金来源主要有校友捐赠、非校友个人捐赠、企业捐赠及私人基金会捐赠。

2.2 目的性和指向性明确

中美高校基金会组织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其设立与运行的目标就是为了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其所募集获得的资金在使用上都具有一定的限定,要么要求其必须用于建设和完善学校的硬件设备,要么要求其必须用于资助学生各种奖学援助基金,要么要求其必须使用于学校学科发展或人才引进等。

2.3 享受税收优惠性明确

无论哪个国家,高校教育基金会都是一项公益事业,完全由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无偿捐赠所形成的。所以按照相关规定,各国的高校教育基金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直接免税,或者申请减免。

2.4 投资管理的专业性明确

无论哪个国家,其高校基金会为使其所获的捐赠资产不断得以保值增值,高校都会实施专业的投资管理。美国的高校教育基金机构是市场投资的主要参与者,如耶鲁大学的教育基金通过10年时间的管理成功实现了其捐赠资金从66亿美元升至229亿美元,达至平均年收益率16.9%[3]。

3 比较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差异

3.1 高校基金会的募捐文化不同

美国诸多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基金募资成就与其成熟的捐赠文化与背景环境是分不开的。美国高校基金捐助的观念起源很早且非常盛行,其最早的许多学校与学院就是由英国和荷兰移民依靠私人捐助兴建起来的,如耶鲁大学就是由十位牧师出资建造起来的,直到1718年才用其捐赠者伊莱休·耶鲁的名字为学校命名,斯坦福大学由捐赠者李兰德·斯坦福于1891年捐赠形成,康乃尔大学的建立由埃兹拉·康乃尔于1865年捐钱捐地而开始[4]。在美国,各种相关捐资助学的理念在其文化传统中已经成为了其十分重要的民族特色和优良习惯,体现在实践操作中,则能在法律规定和制度实施里找到所有有关教育捐赠流程、捐赠者享有的权利和旅行的义务等依据。

在中国,就高校教育领域而言,慈善文化的正面力度和直接影响力是相对比较微弱的,如宗教信仰佛教虽也十分注重慈悲为善良,但其信徒多强调的是因果轮回与捐钱修庙与塑佛金身,而没有体现至教育领域中来。同时,我国传统的儒学之道历来讲究“中庸之道”及国家在保护私有财产中的缺漏,导致多数人尤其是民间精英误认为要“藏富”而不能“露富”,也就难以有“捐学助校”的社会之风盛行。

3.2 高校基金会的组织架构不同

美国高校的教育基金会大多具备完善科学的缓和架构和管理体系,它们大多采用矩阵方式,倡导在统一校级部门的组织下发挥二级院系及附属单位的二级主体募捐作用,并同时全力提升校友服务的广度及深度。如哈佛学院,在成立校级发展部的基础上,由副校长领导资金运作并将能细分为现金、投资风险及财务三大部分,同时还聘请相应专业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并制定相关哈佛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各类捐赠政策。加州大学则在12个分院和5个中心附属部门成立筹资办公室,各个办公室分别有最少2~5人至最大40个专业人员的规模。佛罗里达大学则成立基金会有限公司,由校长领导18个主要分管部门和专职人员200多人[5]。

在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机构没有美国完善。首先,在设立基金会的申请环节中,就有明确提出民政及相关主管部门都有领导高校基金会的权利,这种双重领导的性质就从根本上导致了高校基金会无法实现独立决策、独立发展。第二,在教育基金会的诸多实践操作中,我国高校基本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模式[6],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配置人员相对少、不同专业,且人员之间分工不够明确,这种分工较不利于基金会成员积极主动地自发开展工作。学校一般会在发展委员会与校友会(或相他类似机构)平行的基础上设立基金会,基金会下设秘书处,并将其设在学校办公室。

3.3 高校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机制不同

作为基金会,高校在接受了各类捐赠之后还必须要使其所持有的各类资金实现增值保值。在美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完全通过市场经济的推动实现了市场化与职业化,他们多在学校内部成立专业的投资委员会专门管理资金,或托由外部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打理实现。很多学校都由校长或副校长直线指导,在基金会里设有现金、信托、风险及投资等多个部门分别对市场发展趋进行准确定位、分析、预测回报率并投资、监控等,从而实现资金在保值的基础上不断升值。如美国耶鲁大学专门委托专业的投资公司委员会来负责各类获得的捐赠资金[7]。

而我国高校基金会的资金动作机制多不完善,除了先期试点的一些高校如清华、上海交大等相对比较成熟,他们中一部分会通过证券公司帮助进行国债投资或管理资产股票等方式。大多都不是通过专业的投资管理来实现资金的市场化与专业化,而仅仅停留在保守的储蓄类利息增值,极大地局限了基金数量的升值与基金会的健康发展。

3.4 高校基金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不同

美国高校基金会的外在保障体系非常严密,拥有十分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严格保障基金会的运行与管理,如《统一普通信托基金法》、《美国慈善捐赠法》及其他《美国非营利法人示范法》等对基金会的运行、组成等有着明确的规定,如税收优惠政策及遗产税的存在极大地推动并保障着基金会的运营顺利,如基金会各方面的捐赠来源、资金管理和运营、资金使用等必须经过充分考察与认真决策,并确保充分的透明度要在网站进行定时公布报告。

就基金会的体制管理及运行而言,我国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规范。但截止目前,还没在框架结构上形成完善统一的体系,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也缺乏各类具体实施的细则。如2004年我国颁布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条例》对基金会的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却没能清楚地界定出我国高校基金会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及其社会作用和原始基金控制额等。我国没有遗产税的相关立法,无法同西方国家一般有效推动公众对捐赠的洋溢热情,而仅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也由于其税前扣除审批的复杂程序,导致捐款税额在扣除执行的过程中频现漏洞而严重打消捐款者的积极性。

4 中美比较视角下对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启示

4.1 合理的组织机构

高校基金会必须首先从管理机构着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机构。借鉴美国高校基金会组织的框架,并结合我国高校的特点,并遵循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组织框架,即在平行机构监事会基础上设立基金理事会,下设投资部和秘书处两个机构。其中理事会为决策机构,由校内主要领导为指导,执行高校章程所规定的各类职权利。而监事会完全独立于理事会,定期按程序核查基金会的相关财务资料和会计资料,并监督其中遵守法律章程的具体情况。投资部可以按照学校实际情况或委托校外专业机构或成立校内独立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的升值保值的资金管理,而秘书处则可于校内设立行政部门、公务事务部门、财务部门及捐赠部门等等,分别从事与基金会相关的内部协调、外部关系往来、财务管理、资产捐赠等多部门的分工协作的各项职能,确保基金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4.2 科学的投资运营机制

高校成立基金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资过程来实现资金的不断保值与升值,通过资金的增值和升值为基金会的正常运作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也就是说,基金会在确定投资策略时,首要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安全低风险与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同时兼顾目标、期限等各类细项。其次,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以以章程或学校重要制度的方式确立具体的基金使用原则[8],如根据捐赠人的个人意向和学校在实际发展中的需求将其分为留本资金、专项资金及发展资金等,做到专项专用。第三,在投资管理模式方面,高校在充分利用自身人才优势的同时,要注意考虑外包或委托给专业部门的方法,如风险相对小且有固定收益的理财可以由基金会的专业投资人员处理,而像股票、期权等相对较复杂需要专业金融概念的投资品种可以交由第三方进行管理。第四,在具体投资时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实行专业化的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

4.3 严格的反馈监督机制

高校教育基金会属于社会慈善事业,其所接受的所有物资都是来自社会的无偿捐赠,理应受到社会的监督与反馈。同美国一样,我国的高校教育基金会要建立一套严格健全的反馈监督机制,从而有效遵循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实行全面公开、透明的多角度披露会计信息。首先,作为非营利组织,高校教育基金会并不拥有一般企业的商业机密与国家军事的安全机密,可以全面公开地向社会披露其会计信息,并通过全面公开的披露而获得社会公众的充分支持与积极参与;其次,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一定要设有监事会作为监督执行机构,且监事会要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全面了解并监督各类资金的募集、管理及使用增值过程,协助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等;第三,在接受在内部监督的同时,高校教育基金会还应接受包括媒体、公众及民间评估组织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外部监督,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比如,基金会的年度报告应向校内外公布接受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的监督[9],捐赠资金或项目接受一段时间后应定期及时向捐赠人进行反馈,各类捐款的来源、数量及用途、效果等应有一个后查询系统随时可供社会公众进行网络了解或书面了解。

4.4 完善的运行机制外部条件

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还要进一步调整完善运行机制外部条件。首先,全国上下要大力弘扬教育捐赠文化,力争构建教育慈善事业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并营造为国家教育事业而奉献的温暖宽松的捐赠氛围,获得来自社会各届、企事业单位及世界华人侨胞各类人士的广泛支持;其次,我国要通过完善高校基金会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政策与制度上的引导,为基金会的运作创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使高校教育基金会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如改革基金会的管理体制,完善基金会的监事制度等 ;第三,国家要从税收优惠政的角度切实激发社会人士的捐赠积极性,在通过加大宣传税收优惠力度、扩大捐赠税收的减免范围和加大减免力度的同时,做好减免税收的步骤程序的复杂性工作,同时认真研究学习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遗产税,争取将遗产税纳入税收优惠的范畴,从而引导富裕阶层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为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科学运行提供完善的外部机制。

5 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之下,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融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与发展趋势。为保障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有高校基金会的成熟经验,架构一套合理的组织机构,创设一系列科学的基金运营体系,建立严格的反馈监督机制,并辅以不断完善捐助文化的各种外部保障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有效推动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及高校自身建设的未来长远发展。

[1] 柯芳玮. 中美高校基金会管理的比较与借鉴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3: 11-17.

[2] 杨丹. 中美高等教育捐赠比较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9.

[3] 张雷. 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及运作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12-15.

[4] 邹哲慧. 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2: 8-11.

[5] 孟东军, 范文亮, 孙旭东.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12): 22-24.

[6] 毛学麟. 耶鲁以“另类投资”提升竞争力[J]. 新财富, 2007(1): 41-43.

[7] 黄争舸. 关于改进和加强大学捐赠基金管理的思考[J]. 江苏高教, 2003(4): 15-18.

[8] 于广琮.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借鉴[J]. 职业与教育, 2013(7):88-89.

[9] 于红. 高校基金会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煤炭高等教育, 2012(1):32-3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Foundation of Sino-US Universities

ZHOU Haiyi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channel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university financing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apital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xtern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found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we must set up a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fund operation system, to ensure the formation of sound development trends supplemented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donor culture of various external security system .

Sino-US universities; education foundatio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06-10

周海英(1977-),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 647

A

1672-2434(2015)06-0007-04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