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儒道释社会理想观比较

2015-03-20 13:11王博识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道教道家佛教

王博识

(南京体育学院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14)

社会和谐、世界太平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理想社会的内容,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笔者试对儒道释三教的社会理想观进行比较,针对社会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儒释道三家的涉世态度不同

(一)儒家希望在现世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儒家的“现世社会”包含两种意思,即现实的社会与此世的社会,与“彼岸世界”相对立。儒家的理想社会观是大同小康理想社会,即“天下为公”的大同与“天下为家”的小康。儒家学者不断演绎大同小康理想,强调以身任天下,要求人们把个人的安身之命与天下兴亡联系在一起。钱穆也指出:“……儒家则即希望‘现世’,即在现世寄托理想。”[1]儒家追求的是现世社会意义下的理想世界。

(二)道家、道教希望回到之前的原始社会

老子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理想蓝图做出了自己的设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种春和景明,风光绮丽,人民平安喜乐的社会图景。这种自给自足、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理想,实际上是老子对周初生活的留恋。

庄子以“无为”统治为手段,建立起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马蹄》中有对“至德之世”的描述,至德之世是一种盛德的世代,人民行为迟重,朴拙无心。树木丛林自由自在的生长,飞禽走兽对人类没有畏惧心理,即使不“发达”,不过体现了道家、道教思想家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三)佛教希望拥有一个彼岸社会

佛教的理想世界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世界,这种承认来生、来世理论和其他两家有所不同,是需要通过念经、修行的方法才能进入。《佛说阿弥陀经》谈到了去彼岸世界的方法,善男信女执持名号,如果持之以恒,佛陀就可能收到人的感召,最终被接引往生净土。佛教理想世界是一个超脱轮回的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生活的人可以享受永生永世的幸福。不过进入这个世界要付出比较多的功夫,要“信”“愿”“行”,坚定信仰,发大愿,勤于修行才可能有希望。

二、儒释道三家的理想人格不同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为“圣人”

儒家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人格的核心是“仁”,“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一种他律人格,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产生于孔、孟时期,即所谓的“圣贤气象”,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最能昭显儒者的器度与宏愿,体现了崇高的人格境界。

(二)道教的理想人格为“真人”

道家的理想人格“真人”是建立在人自然本性基的础上,强调个性和自由。《庄子·大宗师》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真人是已达到觉醒觉悟的一类修行者,他们了解天地万物宇宙的秘奥,他们的旨归可能就是成仙,成为长生不死的“仙真”。

(三)佛教的理想人格为“菩萨”

“菩萨人格的圆满,便是佛,为佛教的最高理想人格”。[3]菩萨教人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价值引导,即抑恶扬善,实现人间净土的社会理想。慧海禅师说:“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4]这突出强调了人格保持清净对社会理想实现的裨益。

三、三家在等级划分与各等级成员组成方面的不同

(一)儒家强调“家国同构”

儒家家庭伦理在家国之间起着桥接作用,在儒家文化中,“国”与“家”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正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所展示的那样,国之治理,是以家为基础,以家的伦理为范型,推行于国,又推行于天下。

(二)道家道教强调“身国同构”

《抱朴子·地真》中记载:“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5]道教把一个国家看成一个人,其形神气血象征着国家大气文武百官和君王臣民。形神气血都必须健康,不然国家就如同人的身体一样,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道家、道教身国同构思想在生命层次上追求心灵的自由,政治哲学则是追求人人平等。道家、道教以“身”为中心,注重的是以人的生命来建构国家,认为国家也如同一个生命一样,提倡“天、地、人”三者合一而“致太平”。

(三)佛教强调“僧俗圆融”

在佛教理想社会里,居民之间平等,佛、菩萨、普通居民只是有觉悟程度的不同。“佛陀既不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也不是无所不在的真主,更不是什么万能而时常显灵的神。”[6]佛陀只是一名超越于他人的悟道者,是一名对整个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有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觉悟者。佛陀负责国内居民教化,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和道德上至善人格的最高代表,众生学习的榜样,菩萨作为佛的助手辅助教化。

四、结语

儒释道的社会理想观之间相互补充,不可或缺,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三维坐标。三家的社会理想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亏一教,则损天下一善道,损一替道,则天下之恶加多矣。”[7]三家对理想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要建立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思想是三者政治理想的交汇融合点。当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逐步成为现实。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儒道释三家的社会理想,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有生命力。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39.

[2]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664.

[3]陈兵.学佛修行自塑人格[J].佛教文化,2002,(1):4-6.

[4]石峻.大珠慧海语录[A].石峻.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 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0.

[5]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6.

[6]杨青.中国是个曾经的理想国[EB/OL].(2005-12-09)[2015-09-01].http://book.sohu.com/20051209/n240920792_4.shtml.

[7][宋]释契嵩.镡津文集卷二[A].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2卷)[M].台北:白马书局,1934.660.

猜你喜欢
道教道家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