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隆德县令黄璟其人及诗文创作探究

2015-03-20 13:11梁艳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义仓隆德隆德县

一、生平及著述

黄璟,字有春,号梅村,山西平定州人。清光绪年《平定州志》卷七《选举·科目》中记载其参加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乡试,成为举人,后《平定州志·人物·宦绩》又载:“大挑一等,分发甘肃,历署镇番(今甘肃民勤县)、泾州(今甘肃泾川),补隆德,调山丹皋兰,所至无不以体国爱民、兴学立教为念”[1]五十多岁时托病挂冠归里,隐居生活,居家多年后,调升安西直隶州知州,未到任而逝,年六十岁。

清道光三年(1823)12 月,黄璟就任宁夏隆德县知县,主持修纂了《道光隆德县续志》。在续志中道出了其修志的初衷,他说隆德县志始创于明神宗年间,但遭兵燹,版籍烧为灰烬,虽有康熙二年山西翼城举人星景就任隆德后纂修的《隆德县志二卷》,但距当朝已有150 余载,期间必有杰出的人淹没而弗彰,故其博访采辑,修续志以备翻阅。同时,续志中又说:“余宰斯邑,正挣兴文物,率民扶杖观化时也。……捐设义仓,并立义学,与吾民庆康乐,与诸生勤讲解”[2],从续志中可见作为父母官,黄璟为国为民,恪尽职守,造福一方,为当时隆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黄璟去世后,三代帝师体仁阁大学士祁藻到平定探望其家属,祁流泪叹道:“儒林循吏,殊可惜也!”[3]《说文解字》曰:“循,行顺也”,所谓“循吏”即“廉吏”。《平定州志》卷八《人物·儒林》评价其“性纯净不事外务,有恂恂儒者气象”[4]。

黄璟才思敏捷,博览群书,尤工诗赋,著述颇丰。在《道光隆德县续志·艺文续志》中录其诗文16 篇,其中,诗歌12 首,赋1 篇,记文3 篇。还有《兰山堂诗集》十六卷、《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十六卷、《召南集》一卷。此外尚有《周礼集解》《黎阳杂记》《诗贴》《试赋》等多种。尤其修纂的《道光隆德县续志》为保存宁夏地方的社会史料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诗文主题思想

黄璟诗文中有对地处偏僻的隆德山川、风俗和人民艰难困苦生活的记录,也有其劝农劝学、官民鱼水、同苦同乐的真实反映,更有对清廉为官的君子之道和固穷守节的人生信仰的坚守,诗文内涵丰厚,是其在隆德仕宦生涯的真实纪录,也是其不俗个性的艺术闪现。其诗文主要思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勤政爱民,以农为本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既关系到社会兴衰,又关系到人民生活。黄璟在任期间十分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在《课农亭》一诗中他写道:“劝桑课农县官事,林亭好为栖迟地”,“我为息农来憩此,率引黄冠祭田祖”,显然深入郊野,劝农耕垦,已然成为黄璟任职时的日常要务。同时,他要求农民要勤于务本,以备凶年,“大仓粟米按户给,勤守陇亩休弃绵”(《备荒劝》)。隆德地处边塞,经济落后,旱灾频发,据《宁夏气象志》等史志文献记载,清代宁夏主要的灾害就是旱灾,道光年间就有16 次之多,在其《隆城》一诗中他以无限同情的笔调,真实描绘了当时的隆德贫瘠蛮荒,人民因旱荒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图景:

荒城面面接层峦,土瘠田高泉易干。

堂在山中向日早,地临边外种花难。

面对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作为一县之官,必须实施各项措施。其《捐设义仓记》中就记录了他设义仓的缘由和措施,他说隆邑“地多不毛,遽遭饥馑,义仓之设可以缓乎哉![5]”,显然黄璟鼓励农桑,设义仓的出发点在于保证农民衣食之需,有了积蓄就可以抵御灾荒,达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6],从而向农民灌输一种生活态度,希望农民在这种生活态度的指引下建立一种稳定的生活秩序,并时刻遵循它,人人恪守本份,勤于农亩,形成一个相对和谐的农村社会。黄璟在续志中还自述其任职期间恰遇荒年,他设粥场以救饥民,又自捐俸米五百石以备荒歉。这颗爱民之心,使他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蒸羊炰羔称觞处,都为县官祝大年。

民奉官兮官养民,买地就为课农亭。(《课农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仕宦隆德,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也包含着深情,多次骑马出游,在其《山行过隆德》中,他流连于万山拱抱的隆城寨,在《春日刑洛城外即事》中又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农家生活图:秧歌四起、炊烟袅袅、和雨清明。可见,在诗人心中充斥着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喜爱。

为官之道当以民重,黄璟能超越作为封建官吏自身的局限去关怀农民疾苦,这种精神实为难能可贵,值得追慕。

(二)教民化民,移风易俗

隆德地处偏僻,经济文化并不发达,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黄璟在任,他看到此地文化未开,于是设义学,捐书院,开堂讲学。在《义学记》中他写到创办义学的首要目的在于教化百姓,使之读诗书,明事理。在《捐设书院膏火记》中明确写道其就任的第二天就率诸生来到尚存的孔庙临泉书院的旧址,此地颓垣蒿舍,遂督工修补,专设膏火资,并亲临讲堂,为诸生讲课,所讲内容为儒家六艺。黄璟认为,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一方面民众在思想上得到教化,自然会去遵循儒家的纲常礼制,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此举能为中央朝廷输送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荒远的山区,黄璟丝毫没有鄙夷乡民,积极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改革落后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并投入满腹热忱,以身作则,励精图治,他希望自己兴学识礼之举改变当地落后的民风民俗,可以让此地“士人蔚起,学成名立,屡擢巍科”[7](《捐设书院膏火记》)。

(三)固节受穷,安平乐道

对中国文人而言,入世为官不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也是生活经济的来源,但身为“循吏”,黄璟为官清廉,深谙儒道,所以他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即生活上的贫困和身体上的病痛。在黄璟的诗里描写贫困和病痛生活的诗句几乎俯拾皆是:

曾经到处为羁客,来此深山作县官。

药拣一囊堪疗病,米储五斗足供餐。《题县署》

寒毡一半唯诗稿,败箧零星检药囊。

一囊俸米呼妻煮,莫忘当年旧鼎铛。《隆署道怀》

县官无事觉翛然,孱体秋来病义蠲。

晓画晴山描瘦笔,夜听疎雨卧寒毡。《隆德秋日杂咏一》

在远离家乡的西北边陲为官,病痛如影随形,生活贫困艰辛,但黄璟不改其志,安于贫苦,官事稍闲便与书为伴,追求自适,回归田园。在其《且题<苍岩读书图>歌》中他写道:

“生不愿黄金齐北斗,但愿眼底青山、樽中美酒,以乐吾之所自有。此生不愿奔走天下、折腰屈膝求公卿,但愿坐卧一室、食贫居贱为书生,无那微官苦。有时得意游行处,注目一山与一水。有时息喘偷闲临轩看,宛乎寄情山水间,以洗我十年俗吏旧尘颜。”

他追慕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欣赏李白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不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自我高洁的表白,经过黄璟的含英咀华都化成他笔下的优美诗篇。

黄璟诗风清新流畅,直抒胸怀,不事雕琢,既有陶渊明式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道骨和淡薄,又兼有杜甫的忧思和苏轼的旷达。体裁上有七言律诗、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其散文说理精辟、逻辑谨严、文笔质朴。尤为可贵的是其诗文始终贯穿着一种浓烈的自足、自得、自乐之情,那种决不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不追逐名利,真正甘于清贫的处世态度,以及清白为官、肝胆为民、俭廉自守的人格情操,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古代宁夏诗歌文学的社会视野。

[1][3][4][5][7]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光绪平定州志[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286.294.293.58.55.

[2][清]黄璟.张欣毅,张京生校注.[道光]隆德县续志[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0.5.

[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

猜你喜欢
义仓隆德隆德县
名与实:“作为一种方法”的清代云南义仓
此“义”非彼“义”
——唐宋义仓与明清义仓之比较研究
记一次写生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隆德县三通古碑考释
隆德县县属国有企业发展现状浅析
世界名校
中了美人计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隆德县农村电影放映创新发展之路
上化乐善义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