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2015-03-20 07:48程多姜军赵君慧
医学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诊断机制

程多 姜军 赵君慧

摘要:化疗药物在抗肿瘤的过程中,也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近年来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现对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和病理表现、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化疗药物;药物性肝损伤;机制;诊断

随着人口逐渐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中国未来将会进入一个癌症的高发阶段,根据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中国新增的癌症病例约占全球的20%,癌症的治疗则将成为未来医疗界的重要问题。化疗药物在癌症治疗中被广泛的应用,其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危险性也逐步增加。因此,应对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进一步了解和关注。

1 DILI的定义

DILI是指在应用药物(包括处方药及非处方药)的过程中,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疾病。Petronijevic等对38个国家的637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DILI所致的急性肝衰竭中,抗肿瘤药物占11.9%,居所有药物分类的第二位[1]。一项关于我国1999年~2012年DILI病因变化特点的meta分析发现,在2005年~2012年,抗肿瘤化疗药物所占比例(构成比为10.26%)较1999年~2005年(构成比为8.73%)增加,成为了DILI的主要病因之一[2]。

2导致DILI的常见化疗药物

研究表明,多种化疗药物都可产生肝脏毒性,如铂类、紫杉类、氟尿嘧啶类、伊立替康及分子靶向药物等。刘美岑等[3]对109例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研究表明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铂类、烷化剂及其他药物如伊立替康、血管内皮抑制素等多种化疗药物均能引起肝损伤,主要以多种药物综合作用引起的肝损伤为主。一项关于抗微管药多烯紫杉醇与DNA合成酶类抑制剂(卡培他滨或吉西他滨)联合使用的实验表明,两者联合使用后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风险会增加1.47 倍[4]。叶冬梅等[5]通过在小鼠体内输注多烯紫杉醇发现,输注多烯紫杉醇的小鼠可出现肝细胞的大量变性,可见点状坏死,片状、桥接坏死,其周围有炎性细胞,并且发现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3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发病机制

DILI的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的阐释,目前大致被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6]:①药物及其在肝脏内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②药物介导的免疫损伤:少数个体、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发机体的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③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药物代谢过程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及白介素-11等的基因多态性[7];④炎症反应;⑤其他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8]等。

4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临床及病理表现

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其表现可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脏脂肪变、原发性胆汁淤积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似[9]。轻者可从无症状,只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到轻微症状,如乏力、恶心伴发转氨酶的升高,多数可在停药后恢复。重者可出现黄疸、腹痛等临床症状,最终发展为重症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

DILI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肝细胞的气球样变、小泡性的脂肪变性,在中央静脉周围还可出现点灶状甚至融合性坏死、严重可累及整个肝叶,肝细胞内可见胆汁颗粒淤积,胆管扩张,出现胆汁淤积,并且肝小叶中可见较多的kupffer细胞活化增生,嗜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0]。

5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诊断及分型

由于DILI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及病理表现,所以其诊断属于排除性诊断,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RUCAM评分表作为DILI的诊断标准,它主要从7 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分别为使用药物至发病时间、病程、易感因素、伴随用药、排除其他病因、药物肝毒性的已知情况和再用药反应,随后根据累计分数将DILI 的关联性评价分为5个等级:极有可能(>8 分)、很可能(6~8分)、可能(3~5 分)、可能无关(1~2分) 和无关(≤0分),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用药与肝损伤之间的关联性程度[11]。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物肝毒性委员会修订的标准[12],DILI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ALT/碱性磷酸酶(ALP)≥5;胆汁淤积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ALP升高,且ALT/ALP≤2;混合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ALP升高,且2

6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防治

为有效防治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DILI,临床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医师在制定化疗方案前应询问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及是否曾因某种药物导致DILI,从而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地使用导致肝损伤的化疗药物。对于已明确可能造成肝损伤的药物非用不可时,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并给予保肝药物预防DILI的发生[13]。②在化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主要是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ALT、ALP 和总胆红素( TBIL)。其中,虽然AS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ALT偏低,但可作为ALT 的良好补充。TBIL也可作为一补充指标,但应用前需排除他能引起TBIL 升高的情况[14]。③一旦患者出现DILI,应及时停药,给予保肝药物应用,减少进一步损伤,重度肝损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人工肝治疗,或考虑作肝脏移植[15]。

随着新型化疗药物的出现,DILI的防治成为了癌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DILI的重要处理方式。这将要求临床医师充分认识了解DILI的相关知识,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尽早发现新的生物学标记,尽快建立化疗药物肝损伤分子检测平台,对预测药物肝损伤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化疗药物的使用。

参考文献:

[1]Petronijevic M, Ilic K. Associations of gender and age with the reporting of drug-induced hepatic failure:data from the VigiBase[J]. J Clin Pharmacol, 2013,53:435-443.

[2]Zhou Y, Yang L, Liao Z, et al. Epidemiology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China: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21, 789 patients[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25:825-829.

[3]刘美岑,郭丽珍,沈洁.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性肝损伤109例临床特点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4,36(1):24-27.

[4]Wang Z, Liang X,Yu J, et al. Non-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ing efficacy for docetaxe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mong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27(8): 1348-1352.

[5]叶冬梅,韦海明,兰顺,等.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致肝损害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药,2011, 22(01):182-184.

[6]李季泓.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工企医刊,2014,27(2):727-728.

[7]Liang X, Zhang J, Zhu Y , et al. Specific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IL10-592 AA and ILl0-819 TT genotypes lead to the key role for inducing docetaxel-induced liver injur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Clin Transl Oncol, 2013,15(4): 331-334.

[8]Andrade RJ1, Lucena MI, Fernández MC, et al.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n Analysis of 461 Incidences Submitted to the Spanish Registry Over a 10-Year Period[J]. Gastroenterology, 2005,129(2):512-521.

[9]Lewis JH, Ahmed M, Shobassy A, et al.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6,22(3):223-33

[10]祖可佳,张立洁,常静,等.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病理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0):4-7.

[11]任晓非,许建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方法及评价[J].安徽医药,2008,12(5):390-393.

[12]Leise MD, Poterucha JJ, Talwalkar JA.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 Mayo Clin Proc, 2014,89(1):95-106.

[13]张艳梅,庄洁,陈瑞玲.药物性肝损伤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35):30-32.

[14]孔明,戴菁,孙旖,等.药物性肝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3): 290-293.

[15]王娟,冯萍,江峰,等.药物性肝损害防治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95-1197.

编辑/申磊

猜你喜欢
诊断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