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温病辨治理论指导痤疮治疗思路

2015-03-21 02:49李鑫辉李雅婧苏丽清何宜荣黄政德胡方林
环球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温病痤疮

李鑫辉 李雅婧 苏丽清 何宜荣 黄政德 胡方林

运用温病辨治理论指导痤疮治疗思路

李鑫辉李雅婧苏丽清何宜荣黄政德胡方林

【摘要】温病对于临床各科的的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痤疮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等范畴,本文遵循温病辨证论治原则及临床实践体会,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热在营分、血热炽盛、气血两燔等角度提出痤疮辨证治疗思路,为临床论治痤疮提供启发。

【关键词】温病;痤疮;治疗思路

作者单位:41028 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李鑫辉、李雅婧(硕士研究生)、苏丽清、何宜荣、黄政德、胡方林]

痤疮是一种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面部和胸背部[1]。痤疮的发病特点为病程长,易复发,皮损形态以粉刺多见,可发展为黑头粉刺、脓包、结节、囊肿和瘢痕。据有关文献[2]报道痤疮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40% 。本病属于中医学“粉刺”、“肺风”范畴,但就其感受 “火邪”、“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病机传变特点而言,该病也符合“温病”范畴,但后世以温病学理论指导痤疮治疗研究甚少,温病学对于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故本文应用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结合本人临床实践体会,提出以下5型痤疮辨证治疗思路。

1肺经风热

本病初期与肺经风热有关,陆子贤在《六因条辨》中曰:“疹为太阴风热。”风热侵犯人体,多先犯上部,侵犯肺经,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条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主表,外合皮毛,肺经郁热,肺卫失宣,皮毛被郁,热毒内蕴,肺热波及营分窜入血络发于头面部,临床症见颜面潮红,以丘疹样痤疮为主,偶见脓疱,可见便秘,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由于初期邪热在表,治疗应就其近而逐之,初期以辛凉宣透为要。如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可运用汗法从皮毛出邪。又因痤疮发于肺卫,波及营血分,因此治法宜宣肺泄热为主应兼以清营凉血,选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玄参丹皮汤治疗(《温病条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曰:“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主之。”中焦篇22条也强调“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玄参丹皮汤主之。”用银翘散以取其轻清宣透之品以清宣肺卫之邪,去豆豉,畏其温,耗伤营阴,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以清营凉血解毒,此方风热得去,营血分热毒得清。临床辨证应借鉴温病卫分证,波及营血分证辨证理念,同时以此为基础方临证灵活加减应用疗效良好[3]。

2脾胃湿热

痤疮的生成与湿热关系密切,明代《外科启玄》认为本病“盖受湿热”,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内湿多由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所致,或嗜食肥甘油腻之品,使湿热内生;外湿则主要由于久居湿地,居处潮湿或冒雨涉水,以致湿邪侵入体内,薛已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内蕴,循经上行,熏蒸颜面等处肌肤,使毛窍壅闭,皮脂排泄不畅而成痤疮,临床症见颜面肤色油腻,皮疹间有脓疱、结节,或见脓疱囊肿,病情缠绵,皮疹此起彼伏,口干不欲饮,神倦体乏,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病因病机具有湿温病特点,因此,治法宜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以三仁汤加减治疗。《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用于温病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互结,留恋三焦。方中杏仁苦辛善开上焦,宣气化湿,白蔻仁芳香苦辛转枢中焦,生薏苡仁甘淡清利湿热,共为君药,是“分消走泄”法的具体体现;制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滑石、通草、竹叶可增强利湿清热之功。临床应用时应借鉴温病气分湿热理论,随症加减,药证相符,使热从湿中离,湿去热易清,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皮肤腠理安康。张一戈[4]观察三仁汤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三仁汤治疗寻常型痤疮有较好疗效。

3热在营分

痤疮以营分辨治报道较少,痤疮多由气分病缠绵不解,内传入营,营阴受损,热窜血络而发,热入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较重阶段。《温热论》“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临床症常见丘疹色红,瘙痒或不痒,皮肤潮红,伴见身热夜盛,心烦少寐,口干,舌降少苔,脉细数。治疗遵叶天士在《温热论》中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治则,以清营汤透热解毒、清营养阴。《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5条曰“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方中犀角咸寒,既能解营分热毒,又能凉血散瘀,还能滋阴;玄参味苦咸微寒,既能降火解毒,又能滋阴凉营。又用金银花、连翘、竹叶等清热解毒,且轻宣透邪,促邪透出气分而解,是“透热转气”治法的具体体现;辅用生地黄、麦冬甘寒凉血滋阴;再加一味丹参养血活络,诸药合用透热解毒、清营养阴。临床应用时应借鉴温病营分辨治理论,尤其结合伴随症状,加以辨证诊断,将获得疗效。

4血热炽盛

温热之邪入血分,血运行于脉络之中,充斥脉络,迫血妄行,皮肤为脉络分布,故出现痤疮、瘀点、瘀斑。《外科正宗》中云:“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血脉,营血运行于脉络之中。临床症见瘀点、瘀斑、血疱或斑色暗红,平摊于皮肤之上或隆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或伴身热、烦躁不安,谵语,或见吐、衄、便血,舌质紫绛,脉沉数。此类痤疮治疗可以考虑从血热入手[5],刘兰林运用温病血分理论治疗痤疮,认为血分有热而致瘀是痤疮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6]。遵叶天士在《温热论》“入血唯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法,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1条曰“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方中用苦咸寒之犀角凉血清心而解热毒,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同时寓补于清,标本兼顾,除血分之热又不至于伤血伤阴。此型痤疮临床应用应抓住患者舌象,和伴随症状,同时结合病史与病程综合分析,以利于血分辨证。

5气血两燔

痤疮或毒热日久,毒热内蕴,火毒炽盛,燔灼气血,血热灼盛毒邪外袭,蒸灼皮肤,郁火流窜,积滞肌肤,加重或发生痤疮,临床见症皮疹旷久不愈,坚硬疼痛,色暗不鲜,或伴结节囊肿、瘢痕与色素沉着,常伴有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舌绛苔黄,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等。此是温热病中气分证与血分证并存的表现,病情较重,治疗宜清气凉血并举,方药选化斑汤加减。《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发斑者,化斑汤主之。”本方是在《伤寒论》白虎汤的基础上加清营凉血之品而成。此是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化斑汤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加玄参、犀角清热凉血滋阴,气血两清,则痤疮愈。本型临床患者虽未有典型的气血两燔的伴随症状,但多数是临床上顽固,迁延日久的痤疮患者,难以治疗,需要以化斑汤为主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化裁用药治疗。

尽管痤疮临床辨证复杂多样,但就其感受 “火邪”、“热毒”的病因以及病机传变特点而言,该病符合温病范畴,因此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温病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对痤疮辨证治疗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遵循温病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本人临床实践体会,从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热在营分、血热炽盛、气血两燔等分型提出痤疮辨证治疗的思路,愿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纪薇,沈德凯.痤疮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528-530

[2]范瑞强.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岭南皮肤病科杂志,2000,7(4):51-53

[3]黄梦哲.梁苹茂运用温病学方剂治疗内分泌疾病验案3则[J].江苏中医药,2010,42(10):52-53

[4]张一戈.三仁汤加减治疗寻常型痤疮3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 (1):17-19

[5]马桂琴.温病学说指导皮肤科辩证举隅[J].江西中医药,2009,40(6):34-35

[6]侯浩彬.刘兰林从血分论治痤疮的经验[J].世界中医药,2009,4(1):23-25

(本文编辑:蒲晓田)

·争鸣·

(收稿日期:2014-05-21)

作者简介:李鑫辉 (1974-),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经典临床与理论研究。E-mail:2208637467@qq.com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2JJ31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各家学说”开放基金(2014GJXS02);中国博士后基金(20110491254);湖南省教育厅基金(11C0962)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3.027

猜你喜欢
温病痤疮
“胃系温病”理论探析*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放血疗法治疗陈旧热痤疮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