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学术期刊编辑素养提升的新途径

2015-03-22 06:02钟晓红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期刊

钟晓红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西南昌330046)

1 碎片化学习的特点

1.1 碎片化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人均收入在1 000~3 000美元之间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的特征就是“碎片化”[1],所谓“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许多零块[2]。碎片化学习是近些年来新兴起来的一个词汇。与碎片化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则是整体化学习[3]。相对整体化学习的“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碎片化学习可以看成是先见局部,通过非正式化的、零星的、分散的学习,得到局部的知识或见解,再通过分析、甄别、整合,得到较为客观、全面、真实的知识。

1.2 碎片化学习及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进,一个微时代[4]正逐渐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微小说、微电话、微信、微课程,这些都在改变我们原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系统学习而言,碎片化学习内容有如下几个特点。

(1)传播快、内容新。碎片化知识都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这些新媒体总是将最新的资讯、知识在第一时间呈现,博得眼球。

(2)信息散而小。碎片化的信息通常来源多样,内容有时需要分析甄别。碎片化知识不同于传统知识的获取与学习,不是一个系统的连贯的过程,而是以一个个独立的分割出来的知识点,以散而小的信息量的方式呈现。而这些散而小的碎片化的知识点,更适合于人们用零碎的松散的时间去获取和接受。

学术期刊编辑的碎片化学习可以表述为:它是学术期刊编辑利用碎片化时间,针对微型内容而自然展开或发生的一种具有实际价值的学习行为[4]。

2 碎片化学习对学术期刊编辑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更新的速度空前,对于编辑出版界而言,同样如此。不停有新的学术热点、新的名词、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需要关注,学术编辑需与时俱进,跟踪学术热点,追踪科研动态。要打造精品学术期刊,期刊编辑须加强学习。其中碎片化学习是目前切实可行的新途径。要办好学术期刊,传统精品意识——“精心策划”“精选”“精审”“精编”“精校”,以及传统的加强面对面沟通的人性服务意识,永不能丢弃[5]。这“五精”很好地概括出了期刊编辑在碎片化学习中的方向和角度,或者说这“五精”都可以通过学术期刊编辑的碎片化学习得以提高和延伸。碎片化学习有如下现实意义。

(1)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很难有大段的整块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期刊在改革创新。不仅表现为出版方式的创新(如数字优先出版的出现),更体现在内容的创新。而刊载有创新内容、有实用价值的学术文章的首要环节就是编辑的“慧眼识珠”,也就要求编辑人员要不断进步,在学术领域及时追踪热点。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而现在,编辑人员在单位有出版刊物的工作量,包括策划选题、约稿、选稿、送专家审稿、与作者沟通、排版印刷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难有整块的大段的时间来集中学习和提高业务能力。编辑自己也要撰写学术文章,以提高学术能力或为晋升职称做好准备。这些现实的状况都决定了编辑人员更需要利用点滴的时间来进行碎片化学习。

(2)单位能提供的进修或培训机会有限。学术期刊中,高校学报占很大比例。而高校的杂志社、期刊社或学报编辑部在各高校基本都属于教辅部门,通常与网络中心、图书馆等部门一样,较为边缘化。在这种现实面前,单位能给学术期刊编辑提供的进修或培训机会较为有限,有的编辑甚至很多年都难得有一次机会参加全国的学术期刊会议。而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又必须掌握新的学术前沿动态和学术热点,这些都对编辑的自主学习[6]提出了应然、必然的要求。碎片化学习正好能弥补单位提供的进修或培训机会的不足,让编辑在编中学、做中学。

(3)日新月异的新知识的出现,让人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适应工作的需要。传统的编辑工作可以简单概括为“剪刀加浆糊”,编辑的辛苦体现在“白卷青灯”,编辑们在辛苦为他人做嫁衣。而进入新世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一切都在改变。编辑人员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了社会上迅速被淘汰,许多新的知识需要学习、补充。碎片化学习正好能适应这一需要,并且许多新的知识的出现,也是以碎片化形式先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关注,从而吸引眼球,让人随后开始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学习的。

(四)“处处留心皆学问”。现在的智能通讯设备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随着3G的出现,智能设备的普及,智能手机、ipad广泛应用,人们随时可以很便捷地查询相关资料,收搜所需要的信息。中华民族是一个好学爱学的民族,古人就曾用“马上、枕上、厕上”来形容可供学习的点滴时间。对应到当下,就是“路上、车上”,这些时候都是可以学习的碎片化时间,可用来进行碎片化学习。有时候,能让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有触动的不一定是大段的文字或讲话,或许就是一个表情、一段短小的文字、一个图片,一个小Flash或者一个网页链接,这样一个碎片化的信息,或许就能带给编辑全新的理念和视角,给工作带来创新和助力。

3 学术期刊编辑碎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术期刊要发展,质量是关键。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的首要因素是编辑人才。编辑人才是指政治品德好、职业道德佳、业务技能精、学习劲头足、奉献意识强的人组成的队伍[7]。

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是一项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综合的复杂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能够培养编辑工作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这也注定了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一直注重自身的学习和积累,注重专业积累和出版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工作中用心、用功、用情,才能在若干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步适应岗位的需要,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期刊编辑。而碎片化学习正是学术期刊编辑成长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坚实路径。

碎片化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视为“微型内容”的学习,学术期刊编辑通过零散的时间对内容简短、实用,与编辑工作相关的小知识的及时的捕捉与关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具体碎片化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下。

(1)订阅“出版圈”手机微信账号,关注与出版编辑工作相关的微信账号。“微博”“微信”的出现,方便了碎片化学习。据统计,现在微信用户达到了6亿[8]。现在,除了老年人外,其余手机用户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微信朋友圈里,编辑人员可以关注诸如“出版圈”“中国教育报”“读史”“慈怀爱读书”“学术中国”等公众号,这里会及时出现很多与学术、教育、编辑出版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短小精悍,适于碎片化阅读。同时,有的知识或信息也会给生活带来很多的新意和乐趣。

(2)参与编辑同行“QQ群”。在群里多与同行交流探讨编辑工作实践遇到的问题,在探讨中得到提高。现在的编辑工作早已不是传统的手工方式,编辑部都已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网上投稿,网上审稿,还有数字优先出版,都是在线的形式完成的。编辑人员因为工作的需要,会加入多个QQ群。在江西高校的编辑人员,有以下群可供选择:江西期刊编辑群,江西高校学报研究会群,江西新广局报刊处工作群,期刊出版人事教育群等。这些群的出现,使同行相识交流成为可能,且极为便捷。因为同样的工作性质和任务,面对的问题类似,就会有很多共同语言。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向同行请教,有热心的前辈或高水平的同行的指点,或许就是几个字,三五句话,碎片化的知识交流,但这些知识就能让人释疑解惑,解决问题。这种同行之间的问题探讨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碎片化学习。

(3)订阅《咬文嚼字》等业务书刊。编辑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严谨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草率。一篇学术论文,在专家对文章质量、专业水准予以肯定决定刊用后,后面的编校工作,就是编辑人员投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的过程。这里需要对文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进行斟酌,不允许大意。所以,无论编辑人员原来所学的是什么专业,什么学科背景,到了编辑部,都要注重加强文字修养和提高文字能力水平。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咬文嚼字》是一本很适合编辑人员碎片化阅读的小刊物。该刊物为月刊,32开,60页,非常适合随身携带。内容又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词语(如《咬文嚼字》里面的《时尚词苑》栏目),对于编辑当中易出现的错误,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辨析(如《咬文嚼字》里面的栏目《常见别字辨析》),非常适合编辑人员碎片化学习阅读。

(4)订阅专业期刊杂志跟踪最新动向,研读《编辑学报》《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在编辑学的专业期刊中获得营养。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不同于娱乐性的报纸、杂志的编辑工作,前者更注重的是学术性、专业性和学科性。因此,必须广泛阅读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方面的专业杂志,以提高学术期刊的编校水平。其中,《编辑学报》《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些编辑学专业期刊所刊载的文章每一篇都不长,通常3 000到10 000字之间,研读一篇文章的时间也就十来分钟到半个小时之间,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学习。在《编辑学报》中,既有《理论研究》《经营管理》等栏目,帮助提高编辑理论水平、经营管理意识,又有《编辑工程与标准化》《期刊现代化》《办刊之道》等栏目,从具体的操作层次指导如何办好学术期刊,提升学术期刊层次和水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虽然是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方面的杂志,但内容对社科期刊编辑同样适用。若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一两篇,长期坚持下来,对学术期刊编辑素养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5)自己个人电脑里,构建一个个人网上图书馆。把感兴趣的书籍放入个人图书馆中,利用空闲的点滴的时间去浏览学习。这样的碎片化学习可以积累知识、培养勤奋和保持对书的激情。上海三辉图书咨询有限公司的李志卿,入选2014凤凰传媒“中国好编辑”,她在回答好编辑是如何炼成的时候说“我认为有一部分天赋的成分在,也就是做事的感觉。除了真天赋的部分,还有部分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可弥补真天赋);其次是经验的累积;再就是勤奋与对做书的激情,这也是成为合格编辑最重要的一点。三者缺一不可。与此同时,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炼成好编辑的推力与后盾,没有他们背后的支持也很难成功。和任何一个职业一样,没有捷径。”[9]

(6)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把碎片化学习的体会及时记录下来。我们常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如此。有时候,灵感就是一闪亮的事情,仿佛流星在夜空中一划而过。当脑子里面突然有了一个点子或想法的时候,编辑人员如果有随身携带小本子的好习惯,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它记录下来,等以后有时间再整理、细化。这些不经意得到的东西,或许就是编辑工作中最用得上的金点子。

(7)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也为自己做嫁衣。多利用空闲时间,把工作中的心得撰写成论文,及时总结和提高。编辑人员,应从传统的“闺门中人”、为他人做嫁衣中慢慢走出来。因为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日复一日的编辑他人的学术作品,潜移默化也是一种修行和提高。同时,也可以利用点滴时间,把自己工作中的体会、经验,结合专业背景,撰写一些专业论文或编辑学论文,每年为自己做一件或几件漂亮的嫁衣。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编校水平,更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一个作者的思路和语言风格,在以后的编辑工作中能更好地与作者沟通、对话。

4 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碎片化学习只是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学习的途径之一,绝不是唯一途径。有的专业知识或出版编辑方面知识的获取,还是要通过深入、系统、严谨的学习,以避免碎片化学习的阅读浅层化或零散化。

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既有着一般科研人员的清苦、单调,又需要文字加工人员的认真和细心。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脑力、定力、内力和体力。同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又必须不断提高与进步,以适应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需要。在网络全面覆盖的时代,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碎片化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且必须的最佳途径之一。

[1]林楠,吴佩婷.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现象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7-51.

[2]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3]张卓玉.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上)[N].中国教师报,2012-07-04(15).

[4]陶侃.微时代视域中期刊编辑的碎片化学习[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5):57-61.

[5]曾伟明,钟晓红.技术革新与内容为王——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办刊问题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4(6):539-541.

[6]梁丽.自主学习:科技期刊编辑再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J].编辑学报,2014(5):.488-489.

[7]孙菊.编辑人才是强刊的关键——以《应用生态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4(6):605-607.

[8]品途网.腾讯员工揭秘微信如何做到6亿用户?[EB/OL].[2015-05-30].http://news.52pk.com/shtml/20150216/6338154_2.shtml.

[9]百道网.什么是编辑的最幸福和最痛苦?听柳薇卡的中国编辑怎么说[EB/OL].[2015-05-30].http://www.bookdao.com/article/90620.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