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如何规划新蓝图

2015-03-23 04:23傅向升
化工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规划企业

文/傅向升

新常态如何规划新蓝图

文/傅向升

2015年即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从国家层面到各部委、各省市、各单位都在部署和研究“十三五”规划问题,也就是又到了一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下一个五年规划开始之时。下一个五年规划什么样的蓝图?确立什么样的战略?制定什么样的措施?提出什么样的目标?都是规划者们必须要认真思考、表述明确的问题和内容。从国家层面讲,下一个五年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深化改革的目标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也就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基本达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各部委、各省市、各单位来说,“十三五”所确立的战略、制定的措施、提出的目标,必须与“中国梦”这一大的历史背景相契合。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就经济发展和企业规划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和予以正视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希望能为正在做规划的朋友们带来某些启迪。

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国际大布局和当代中国发展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会议上作了最新的诠释: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以下几组数字也证明了上述三个特点,2014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4%,是近年来最低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8.5%,超过投资的贡献率41.3%,改变了近些年来投资贡献率一直居高的不合理状况;单位GDP能耗下降4.6%,说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显效。

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常态,理性和淡定的认识“由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因为我们的体量已经大不同,GDP总量已经连续几年列世界第二,很多工业基础产品产能产量已连续多年列世界第一位。2013年一年我国经济的增量(4.98万亿元人民币,即8100亿美元)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4.67万亿元),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另一方面,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不仅是现实不可能(环境、资源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承受极限),也是不可持续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已经难见碧水蓝天);不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化学工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为例,据统计,2008年(3万亿)同比增长24.21%、2009年(3.2万亿)5.86%、2010年(4.27万亿)33.15%、2011年(6万亿)33.34%、2012年(6.67万亿)12.34%、2013年(8.1万亿)12.7%;可见只有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第一年增长速度低一些,可是随着4万亿投资的拉动,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超高速增长,使得刚刚见到初效的结构调整戛然而止,也使得产能过剩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近两年增长都在十二点几,基本趋于理性,2014年前三季度(6.37万亿)同比9.9%,略高于GDP增长,化学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常态。

直面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总体上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巨大的,成绩显著。但是站在今天、站在规划“十三五”的这个时点,很多行业、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很多挑战,这些也是今天的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我们只有直面这些挑战,所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才能出自实际,也才能符合实际。一是产能严重过剩,已经不仅仅是大宗基础产品(如钢铁、水泥、冰箱、彩电等),而且铝合金、有色金属、计算机、手机等也都大量过剩;已经不仅仅是化肥、硫酸、纯碱、烧碱、甲醇、聚氯乙烯等基础化学品,而且聚甲醛、有机硅、PBT、1,4-丁二醇、金红石型钛白粉等化工新材料或高端化学品产能也都出现过剩。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很多企业的发展都可以说是惊人的,但与跨国公司相比,国内很多企业大而不强的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不掌握核心技术的状况在工程塑料、专用化学品以及电子信息产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一边是基础产品、通用产品产能的严重过剩,一边却是高技术和高端产品的大量进口,这些都是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三是减排压力日增,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品。四是页岩气产能形成,美国的页岩气已经实现产业化,又加上近期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恐怕对热度一直不减的煤化工带来不小的挑战。再有就是企业效益的下滑。石化全行业2014年的利润总额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利润总额前三季度同比下降1.8%,据统计1~10份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到2.6%;库存的上升,9月末石化全行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同比大幅上升了9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大幅上升,化工行业的财务费用同比增加22.3%,比2013年同期大幅上升了17个百分点。据统计2014年截至10月份,全国国有企业总成本中财务费用上升最快,增速达18%。

把握新机遇

立足于“十二五”这个基础,在新常态下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但也同样面临着许多机遇。深化改革《决定》的公布及其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等这些都是大的层面的大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单位或行业都会有很多新的机遇。以化学工业为例,一是《能源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总能耗控在48亿吨标煤、一次原煤消耗控制在42亿吨、能源自给率85%;将“节约优先”放在了四大战略之首,对于节能降耗来说,化工与钢铁、建材等被列为四大耗能大户,在认识到形势严峻的同时,更要看到机遇就在眼前,耗能高说明节能降耗的空间就会大,就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就说明一定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的发展就一定为化工新材料提供更加广阔的需求,新能源的转换、储存和使用必须依靠化工新材料提供配套。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网民已超6.3亿,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中,中国占4家,2013年网购交易额超过1.85万亿元。信息技术、网络的发展有其负面性,但更多的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不论我们是否欢迎,实际上我们早已置身于网络与信息的海洋,而且我们正深陷其中且越来越深。我们的企业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化学工业不仅为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新材料配套,而且还通过自身的信息化逐步向智能化迈进。有的企业已经在管理信息化、生产集散控制优化以及电商销售等方面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化工集团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做好信息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各企业DCS应用率,2014年主抓的电商销售截至10月新增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30亿元。 三是上市注册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带来了机遇,不仅为企业节省大量财务费用,更为企业创造社会财富创造了条件。四是对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到,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总书记讲话给予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如此的高度还是第一次。

破解新格局

格局也分大格局或小格局,按照发展阶段讲,全球可分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从地域上看,门罗主义始终还在主导着美国的美洲政策,马歇尔计划的遗留仍然还在影响着美欧关系;从当前来看,因乌克兰危机造成的俄美关系一时还难以缓和,造成的俄欧关系多少带有点中式“太极”的味道,以及中东、北非和“伊斯兰国”问题的持续,美国的重返亚太,东海、南海的诸多不平静以及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等,这些都是近一个时期、甚至是整个“十三五”面临的大格局。就我们国家自身而言,在“中国梦”和“两个百年梦”的指引下,东部和西部的差别、东北的振兴、中部的崛起,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互联互通的构想、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中韩和中澳自贸协议实质性谈判已完成、中海(中国和海湾地区)自贸谈判一直在推进中等等,这些格局也是我们在规划“十三五”时必须要予以重视的因素。对于化学工业来说,重点发展七大石化基地的布局已定、石油对外依存度2014年将达60%、页岩气页岩油产能的形成、中东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谈化色变”的氛围未改、精细化工率只有40%、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只有40%(这两个代表化工行业技术水平的数值,发达国家都在70%以上),这些是在做行业或企业规划时必须认真分析和需要正视的。因为在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下,“十三五”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以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布局,都会深受这些格局的影响。如果不能科学的、比较准确的预测这些格局带来的影响,如果不能正视这些格局的存在及其变化,很有可能建成的生产装置,产品从投放市场始就失去了竞争力,今天规划的美好蓝图在五年之后却难如愿。为了应对这纷呈的格局,最为重要的还是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在“量”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因为我们的存量已经很大,无论是总产能、总产量,还是具体到单个产品的产能产量,只要是基础产品、只要是通用型号就几乎没有不过剩的!自“十五”以来,我们在解决“量”的问题上,成绩可以用巨大来形容,可是“量”与“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好,过分的追求了“量”,却忽视了“质”。当然,在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先解决“量”、先保障供应,也是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在解决了“量”的今天、在规划“十三五”的这个起点上,应当把“质”放在首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今天不仅是认识到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更是已经具备了在“量”的基础上,来解决“质”的问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规划 “十三五”的时候,一定要紧紧握住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在认真分析大格局与小格局的前提下,立足本地区、本部门或自己单位的基础,突出自己的优势,统筹布局,很好研究并确立“十三五”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思路,制定具体的措施,通过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推动管理的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是向创新谋求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创新驱动战略时,把创新定位为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定位为点火器。要解决“量”的问题、实现“质”的飞跃,必须依靠创新;要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也必须依靠创新;要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清洁生产,离开了创新几乎是不可能;要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百年企业,更要依靠创新。所以“十三五”规划一定要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向创新谋求新动力。我们身边不乏忽视创新、不能把握趋势被时代淘汰的教训,有的甚至是当时竞争力很强的国际性公司,柯达、诺基亚就是典型的案例。过去我们很多时候对创新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创新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考核体系与激励措施上,也存在单纯追求“量”的问题。现在无论是专利数量、还是发表论文的数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可是无论是整体技术水平、还是哪个行业(航天、高铁似乎可以除外),都与发达国家有不少于十年的差距,就是国内很多500强的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其技术差距也不少于十年;要是不存在大的差距的话,为什么近几年的世界创新100强当中始终未见中国公司的身影?如果“十三五”任其继续下去、没有实质性改变的话,“十三五”结束的时候即使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了也缺乏强力的支撑。所以“十三五”规划一定要更加突出创新,既要注重管理创新,更要注重科技创新,也要注重观念和模式创新。尤其是要把企业打造成创新的主体和主战场,通过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创新方面,不仅是可以大有作为,而且会直接获益,昊华骏化、华鲁恒升、德州实华、沈阳化工以及华为等一批企业就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昊华骏化和华鲁恒升都是通过技术创新,使得20万吨/年的醋酸装置提升到40~50万吨/年;德州实华通过创新掌握了聚氯乙烯生产无汞新工艺,若在行业内推广将彻底解决汞污染的世界难题;沈阳化工不仅在国内首家实现了CPP新技术的工业化,还攻克了国内首套茂金属聚乙烯新工艺,不仅为石化工业技术革命提供了工业示范,还为国内市场提供了高端产品。这些都为企业做好“十三五”规划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三是通过国际化增强新优势。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世贸总协定以来,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竞争不仅限于海外市场,国内市场早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阵地,世界500强公司以及大大小小的专业化公司,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国际化不仅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躲不过、绕不开的话题,而且是早已置身其中、包而围之的大环境。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引进资金、引进技术,以“进”为主;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我们逐步以“进”促“出”、“进”“出”并举。今天这个时点,我们不仅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而且是连续多年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近几年对外投资力度不断增大,资本输出已经超过资本输入,投资地区不仅限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也逐年增长。“十三五”期间,如何通过国际化来增强我们的新优势?拓宽我们的新领域?也是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第一是走出去学习借鉴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我们的管理水

猜你喜欢
规划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发挥人大在五年规划编制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