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斗式结构在名人故居重建中的运用
——以雅舍、杜甫草堂为例

2015-03-24 05:11王应平
四川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雅舍斗式草堂

王应平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穿斗式结构在名人故居重建中的运用
——以雅舍、杜甫草堂为例

王应平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穿斗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南方民间木构建筑的通用样式之一,尤其盛行于明清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雅舍故居的“整旧如旧”中,设计师有意将“穿斗式结构”理念融入外墙的装饰性细节中。在杜甫草堂的整修中,建筑师以穿斗式结构还原“诗史”的居所。作为川渝一带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名人故居的重建中融入穿斗式结构元素是追寻历史的有益实践。

穿斗式结构; 雅舍; 杜甫草堂

1 梁实秋纪念馆——雅舍

梁实秋在《雅舍》中说:“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篾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1]由此观之,雅舍旧居并非传统的穿枋连柱、以柱承檩的穿斗式结构(图1),而是一座造型简单的近代砖木结构的房子,以经过高温的火烧砖砌成四根承重柱,来支撑屋顶的木头架子,旧居应既无穿枋,也无由柱支撑的檩子。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茜也回忆,“雅舍正中平房六间,平顶灰房,屋角灰砖座内镶竹蔑墙,涂泥干后抹灰刷白”。[2]可见,雅舍旧居属于近代平房结构,并非穿斗式,因为竹篾墙无法支撑檩子,也没有贯通柱子的穿枋。没有檩柱和穿枋的建筑显然不是传统的穿斗式结构。

图1 穿斗式结构

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实秋在重庆北碚居住的房子,1995年12月被北碚区人民政府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重庆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雅舍现已成为梁实秋纪念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地址为碚青路北侧北碚区五路口梨园村18号,馆前山门上挂木刻楹联一幅:“鬓发催人惊岁月,文章小技挟风雷”,门楣上书“梁实秋纪念馆”六个大字。与梁实秋创作《雅舍》时田园风情不同,此地现已成为北碚区繁华的中心地带。雅舍也由当时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3]142经过政府“整旧如旧”的修复而成总面积1 278 m2的梁实秋纪念馆,其中雅舍主体建筑为“砖柱木架,瓦顶夹壁”[4]样式(图2、图3)。综观此图,我们不难发现,建筑师在修复处理中将流行于四川的穿斗式结构理念“移植”到雅舍故居中,每面墙体上均以“黑色线条将白色外墙勾勒成黑白相间的长方形块面”[3]141,以模仿穿斗式木构架中“穿枋连柱”的建筑美学,给简陋朴素的雅舍平添一份风雅精致的意味。这里的黑色线条为瓷砖外贴材料,并非真正能起承重力学作用的柱子和穿枋。从安全耐用的角度考虑,其墙壁的建造不是采用“镶竹蔑墙,涂泥干后抹灰刷白”[2]的样式, 而是直接用砖块砌成,坚固实用。刷白后的墙壁上镶上黑色瓷砖,装饰成穿斗式木构架的外观,营造了雅舍雅韵的建筑美学。

图2 雅舍故居

图3 雅舍故居山墙

2 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避乱入蜀,先在锦城(成都)西郊古寺借住,760年春,在友人资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营建草堂居住。其诗云:“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5](也有版本作“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即浣花溪)。草堂落成后,杜甫作《堂成》以志纪念,首联“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即交代了草堂的环境背景和建造特色。杜甫在草堂写诗240多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客至》、《江村》、《春夜喜雨》、《水槛遣心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即为代表作。因年代久远,唐代民居遗址也少有考古发现,杜甫草堂当时的营造风格已难以考证。后世为了纪念“诗史”杜甫,曾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草堂多次进行修葺,据史书记载,从宋到清不下十次,尤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为盛,基本奠定现在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新整修草堂后于1952年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将杜甫草堂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图4、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草堂的重建属于典型的穿斗式风格。穿枋贯通承重的柱子,将墙体分隔成诸多单元,为了更好地还原杜甫当时的建造情形,墙体采用“竹篾镶拼”的形式,即以竹片垂直与穿枋组成经纬网状结构,外层敷以泥草(图6)。杜甫曾作诗《营屋》一首,“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讲述砍下竹子修建草堂一事。值得一提的是,梁实秋《雅舍》中也讲到四川人建房子时“四面编了竹篾墙,墙上敷了泥灰”[1],与杜甫草堂的墙壁营造如出一辙。可见唐代以来,四川人就地取材,普遍采用竹子作为房屋建筑用料。草堂屋顶覆盖半尺许厚的茅草稻草,屋脊处因风疾雨潮而作了加厚加固处理,使其不会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之苦。因年岁之故,草堂屋顶茅草现已滋长出新的绿草。

图4 杜甫草堂外景

图5 杜甫草堂内景

图6 竹篾墙(杜甫草堂)

3 穿斗式建筑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主要有三种样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穿斗式是指“用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地方上称为欠子)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的屋架。”[6]123而抬梁式则是“将梁放置在柱头之上,然后再将檩条搁置在梁头上。”[6]125(图7)。井干式是指房屋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因其围成空间似井,故名井干式(图8)。井干式结构主要分布在林业资源富足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在推广上并不具备可行性,故本文略而不论。

穿斗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南方民间木构建筑的通用样式之一,尤其盛行于明清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抬梁式结构广泛使用于殿堂、寺庙不同,穿斗式结构大都用于普通民居和较小建筑物。前者对木头质量要求更高,檩子重荷由架于柱间的梁来承担,使得柱子的密度减少,大大增加了建筑空间的使用面积。故抬梁式结构多用于内空需求较大的高大建筑。而穿斗式建筑由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檩子重荷承载在柱子上,故柱子密度较大,限制了房屋的内空使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山墙建造使用满柱落地的方式外,一般内墙往往采用隔柱落地,不落地柱子的重荷由穿枋承担,这其实是穿斗式和抬梁式力学的混合使用,在增大房子内空的同时也减少了木料的使用。这种符合力学原理下的变通使用,在传统木构建造中往往由设计者和工匠共同完成。

图7 抬梁式结构

图8 井干式结构

四川的穿斗式建筑是“这一地区人民在数千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着很强的合理性,是完全适应这一地区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6]123首先,木料的获取比砖石更为便利,在古代林业资源未被破坏的山区,砍伐木材的成本远远低于开凿石料和高温烧制砖块的费用;其次,穿斗式建筑采用“穿枋连柱、以柱承檩”的结构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减震性,在地震中,往往能做到“墙倒屋不塌”(图9);最后,穿斗式建筑式样灵活,布局多变,适合山区的地形特征。故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还未广泛采用的科技不发达时代,穿斗式结构以其实用便利深得南方多省民间百姓的青睐。在雅舍故居的“整旧如旧”中,设计师有意将“穿斗式结构”理念融入外墙的装饰性细节中,给景点文物增加传统积淀的特色元素。在杜甫草堂的最近一次整修中,新中国沿用清朝嘉庆年间的建筑风格,以穿斗式结构还原“诗史”的居所,这其实是现代人对历史的想象性重构。这种重构可能缺乏严格严谨的史料学印证,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已与当地人文风貌融为一体。正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黄土高原的窑洞、凤凰古城的吊脚楼,穿斗式结构也是川渝一带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名人故居的重建中融入典型样式中的人文元素也是追寻历史的有益实践。

图9 震后灾房

注:文中景点图片来自笔者旅游考察时所摄,其他绘图均来自百度。

[1] 中华散文珍藏本·梁实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 梁文茜.怀恋两章[J].新文学史料,1993(4).

[3] 曾纪鑫.北碚的作家旧居[J].文学自由谈,2010(5).

[4] 中共北碚区委党史研究室.北碚区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掠影[J].红岩春秋,2010(2):69.

[5] 杜甫.怀锦水居止二首[M]//[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1362.

[6] 曾宇.川渝地区民居营造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王应平(197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文化研究。

TU-092.11.7

A

[定稿日期]2015-06-24

猜你喜欢
雅舍斗式草堂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着水小麦对斗式提升机产量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草堂旧事
大中型水斗式水轮机的关键技术
斗式提升机测速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阅读
薪草堂由来
雅舍雅事
雅舍
浅析链斗式连续卸船机的构成及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