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文化使命

2015-03-25 03:34傅国亮
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偏向人文精神立德

傅国亮

今天,我们再次关注学校文化,关注学校的文化使命,意义不同。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具有两个堪忧的倾向。一个是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这是“反向”,是反中国基础教育正确方向而行。其虽有市场,但价值取向的错误路人皆知。近年来,另一个倾向却不易被察觉,即育才教育取代育人教育。这是“偏向”,是偏离中国基础教育的正确方向。这种偏向,不仅越走越远,而且称道者众多。

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方针的阐述,增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新内容,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理解,“立德”是手段,“树人”是目的。我们以往强调德育为先,是针对“重智育轻德育”偏向的正本清源。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理解,“育德”只是方法论层面的教育,只有“树人”才是价值论层面的教育。基础教育几乎所有乱象,追根溯源,不外乎“背离”或“偏离”了“育人”这个教育的根本。

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和“人生”三个方面。“立德树人”或者说“培养人的教育”,至少包括理想信仰教育、人生人性教育、习惯性格教育和情感情怀教育。我将其统称为人文教育或人文精神教育。

学校文化,是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主体。学校文化,是隐性的和显性的学校主流价值观的总和。我一直坚持一个基本观点: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其地位和性质决定基础教育应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知识”,科学精神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不提供价值导向和人生意义。人文科学,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提供价值导向和人生意义的体系。人文精神,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当下,缺失的不是“人才教育”,而是“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是学校文化的使命,亦即学校的文化使命。

关于学校文化,我提出的思考是:“还有多少学校文化需要重新审视?”我看到一个移居澳大利亚的中国人的文章,他为女儿上小学找学校,来到“阳光小学”。他担忧,女儿来自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国,怕澳大利亚轻松自由教育,影响女儿学业。他步入学校,迎面墙上写着几行字,像是办学宗旨——在阳光小学,我们教育这些价值观——爱、信任、诚实、责任感、正直、和睦、归属感、合作精神、社会公平、幽默感。共十项。作者说,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十项中竟然没有一项是所谓鼓励学习的,甚至没有一项是有关智力因素的。这十项,都是深入到一个人内在灵魂和品德修养。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宗旨是在全方位地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作者说,把女儿放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很放心。我们中国式的办学宗旨,缺少的正是“阳光小学的文化使命”。

(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偏向人文精神立德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