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肠炎的病理特点

2015-03-26 02:17徐淑明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泄殖腔肠腔法氏囊

鸭病毒性肠炎的病理特点

徐淑明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县畜牧兽医局畜牧站166200

鸭病毒性肠炎(DVE)是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疱疹病毒感染。DVE感染引起的病理学变化取决于被感染禽的品种、感染宿主的年龄、性别和易感性、感染阶段以及病毒毒力和感染强度。

1 病理变化

感染鸭的心肌、其他内脏器官及肠系膜和浆膜等支持结构有出血点、出血斑或弥漫性血液外渗。心外膜,特别是冠状沟有密集的出血点,使其表面呈红色“漆刷样”。打开心腔可见心内膜和瓣膜出血,肝脏、胰腺、肠道、肺脏和肾表面有出血斑。成年产蛋鸭卵泡变形、变色并有出血,卵巢的大量出血充入腹腔,肠腔和肌胃中有积血,食道-腺胃括约肌出现出血环。

口腔、食管、盲肠、直肠和泄殖腔等消化道黏膜有特异性病变,各种病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呈进行性变化。首先是表面出现出血斑,之后被隆起的黄白色痂块覆盖。接着原来病变的出血性基部消失,聚集形成绿色的表面痂块,病变长约1~10mm。食道及泄殖腔部位的病变可能融合在一起,但仔细检查可看出病变轮廓。食管的病斑与其纵褶相平行,出现大量的病斑时,小的病变可发生融合,形成一片白喉样假膜。雏鸭食管很少出现单个病变,常发生整膜脱落,食管衬有一层黄白色的厚膜。慢性感染的病鸭可见舌下唾液腺管开口处发生溃烂,梅克耳憩室出血并含有纤维素性核。

盲肠黏膜褶间的病斑为单个、散在,界限明显,盲肠外表面呈条状充血。直肠病变较少,病变主要集中于直肠后部邻近泄殖腔的部分。泄殖腔病斑密布,病初整个黏膜发红,随后病斑凸起变绿,在泄殖腔内形成一连续的鳞片样带。所有淋巴器官均受到侵害。脾脏大小正常或变小,色深并呈斑驳状。胸腺萎缩,有许多出血斑,表面和切面有坏死灶,胸腺周围有清亮的黄色液体,渗入胸廓前口到颈前部1/3处附近的皮下组织出现变色。后一种病变在加工过程中切开胴体颈部很容易检查到,在肉品检验中作为重要指标。感染早期法氏囊极度充血,外周有黄色透明液体,使盆腔邻近组织变色。切开法氏囊,在极度充血的表面可见有针尖大小的黄色斑点。随后法氏囊壁变薄,颜色变深,囊腔内充满白色凝固性渗出物。肠道内外面均可见到深红色的环。黏膜面有针尖大小的黄色斑点,之后整个环状带呈深棕色,边缘开始从黏膜面脱落。肠淋巴组织出现多灶坏死,引起溃疡,表面覆盖一层伪膜。感染早期整个肝表面呈浅铜色,表面有不规则的针尖状出血和白色病灶,呈不均匀斑驳外观。感染后期肝脏呈深铜色或胆染,无出血点,白色病灶变大,在深背景下更加明显。

2 组织学病变

病变首先出现于血管壁。小血管、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病变更明显,而较大的血管则不明显。内皮基层破裂,管壁的结缔组织疏松。在血液外渗点可见到组织分离,血液透过破裂的薄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特定部位的血管出血非常明显,如腺胃小叶间静脉、肝小叶边缘的肝静脉和门静脉、肺副支气管间小静脉、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而肾小叶星状出血尤为明显。因为血管损伤,受侵害的组织出现退行性变窄。包括没有明显大体病变的内脏在内,所有脏器均有组织学病变。消化道病变首先出现黏膜下乳突或皱褶的毛细血管出血,出血点变大和融合,使得覆盖的黏膜隆起并发生分离。出血点上层的上皮水肿、坏死,高于邻近正常黏膜而突出于管腔。随后坏死上皮边缘分离形成隆起斑块的周界。食道和泄殖腔的复层鳞状上皮发生变性坏死。上皮细胞中可见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胞浆包涵体。小肠上皮细胞从绒毛上成块脱落,许多绒毛断裂释放至肠腔中,因而肠腔中充满大量血液和细胞残骸。法氏囊黏膜下层及滤泡间毛细血管出血。滤泡内淋巴细胞严重缺损,髓质部出现许多中空腔,空腔周边为皮质髓质上皮细胞、毛细血管网及含有淋巴细胞碎片的大吞噬细胞。滤泡内淋巴细胞严重缺失,代之以嗜酸性物质并混有异嗜细胞。有时会出现有核内包涵体的单核细胞。法氏囊上皮细胞肥大,胞质空泡化,并含有核内包涵体和胞浆包涵体。

猜你喜欢
泄殖腔肠腔法氏囊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影像学在克罗恩病并发肠腔狭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三类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概述
一例鹦鹉难产的诊治
用屁股呼吸的小乌龟
荆防败毒口服液治疗鸡法氏囊病的疗效试验
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复合物疫苗对SPF雏鸡的免疫效果
回盲口狭窄致犬肠梗阻1例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