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5-03-26 17:48吴淑娴,汪琦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力价值观特色

摘要:当今世界,伴随文化强国理念的广泛认同,“文化软实力”议题从学界焦点开始深入影响到各国国家发展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中国正面临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议题。文化自觉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命之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唤醒文化自觉意识,提振中国特色文化凝聚力;培育文化自信心态,彰显中国特色文化生命力;激励文化自主创新,弘扬中国特色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才能内化和硬化,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国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8-0005-05

作者简介:吴淑娴(1972—),女,三峡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汪琦(1992—),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p102)这表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它将由内而外增强我国文化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成为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的智力和情感支持。在探求提升路径时,要特别注重文化软实力释义的“中国化”,发扬文化的“中国特色”。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为丰富题材,创新出更多彰显中华人民智慧、性格、精神风貌的文化成果,根本上要唤醒提振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因——中国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这个角度寻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具有长远而实际的意义。

一、唤醒文化自觉意识,提振中国特色文化凝聚力

文化自觉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命之基,是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凝聚力是软实力中最重要的力,唤醒国民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凝聚中国人心,发挥文化的凝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弘扬五千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夯实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根基,培育深度的民族文化认同与觉悟;其次,要形成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的民族整体价值观,以开放的眼光和气度让中西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以差异化发展寻求文化的和谐共生。

(一)弘扬传统文化,夯实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根基。

“民族文化的向心力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密码”, [2](p69)唤醒文化自觉意识,根本上要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天然认同、理性思考与深沉热爱,夯实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拉近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百姓的心灵距离,将优秀传统文化之思维、哲理更深层地融入中国百姓的生活观,提升国人整体文化自觉;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素材之于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价值,以广阔的视角探求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社会的结合点,迸发新的文化发展灵感。具体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践:

首先,要辩证地分析和理顺传统文化素材。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到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工夫茶艺、秦砖汉瓦等都是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灿灿星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更是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为世人传颂的道德宝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3](p100)在当下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大趋势中,全盘西化绝不可行。要深刻认识到全球化不是同质化,不是去中国化,更不是西方化,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对于传统文化众多的内容,要辩证地看待和梳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不断创新,以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为凝聚人心的绳钮,激发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自觉意识。

其次,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是文化延续的重要表现。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精神层面对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考察,传统文化在今日都仍未过时甚至历久弥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传承的角度看,教育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途径,要切实加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下教育资源得到极大开发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以人为本、关怀现实人生、因材施教的教育风格却逐渐被忽视和忘却,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也逐渐被弱化,现代应试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精神正在发生不自觉的背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要加大其内容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比重,改革其单一、不循序渐进的旧教育模式,借鉴教育发达国家本土文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优势路径,建立起从小学连贯初中、高中、大学的完整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从感知身边的传统文化到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理论精神,层层激发和升华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

最后,做好传统文化的“外交”。弘扬是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实质就是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宏观层面上,国家要加大推动中国特色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文化交流切磋。加快建立海外中华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鼓励支持人才国际交流,鼓励本土文化产品的出口,广泛开展跨国文化与艺术的交流和展演,加大优秀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的出口;微观层面上,媒体要带动国人掀起重温经典热,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气质与修养,从传统文化中启迪智慧、温润心灵,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特有的大国文化气质。文化自觉只有在对外交流中才更能得到升华。

(二)理性对待中西文化差异,追求文化和谐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已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融合吸收了世界多元文化而发展成的时代文化。理解这种文化过去与现在、外来与内核的相互融合,可以从“文化自觉”概念的起源上找到答案:费孝通先生于1979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正是学者们在文化和思想层面应对全球化趋势提出的每一个人面对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应有的理性态度。通俗地讲,文化自觉强调对本国文化的深刻认同,同时也强调要以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吸收世界多元文化之长,让不同的文化交流、涵化,追求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当不同的文明相互理解,相互滋养,才能达到费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首先,要形成兼容并包的民族整体文化观。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是由其各自国家自然环境、历史起源、社会制度等不同因素决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养成的民族性格的描写,是前人智慧与今人创新的结晶。在当今现实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文化领域对中国实行文化渗透,在文化产品中大量隐性灌输西方价值,西化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企图扩张其意识形态领域。对此,形成兼容并包的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观就是要形成对内文化自觉,对外文化理性。接受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坚定我国文化的发展始终符合中国国情、贴切中国百姓的文化发展道路。

其次,要理性借鉴西方文化优秀部分。理性借鉴强调要剔除糟粕,防止文化的和平演变。国家从政策层面对教育、文艺等各个与文化直接相关的领域要把好意识形态的大关:对于弘扬真善美的文化内容以及更先进有效的教育模式、文化传播运营模式与技术等应该大胆学习,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加以创新;对于西方垃圾文化、故意诋毁我们民族文化、摧毁共产主义信仰的文化内容,国家和个人都要坚决抵制,毫不姑息。

最后,要以差异化发展凸显中华文化特色。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重合。要加深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将其作为当代中国道德文化标杆,做足文化浓厚的“中国味”,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格局中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传播独一无二的中国价值。

二、培育文化自信心态,彰显中国特色文化生命力

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之本,是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是个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那么在此基础上凝聚起来的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自信”则是一种自豪的心态,彰显出文化延绵发展的勃勃生机。培育文化自信心态,彰显中国特色文化生命力,需要我们在宏观层面坚定理论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观层面切实提升当代中国人文化素养,砥砺中国人的文化骨气,以文化自信升华为文化担当,向世界彰显中国人的文化傲骨与全民族文化实力。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新时代民族魂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1](p9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来源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又是新时代提升国人精神境界的行动向导。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标识,是凝聚国人精气神、熔铸新时代民族魂魄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国民文化自信心态,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两个环节。

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青年一代是中国的未来,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民教育体系全过程,在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从小培养青年的文化自觉,激发青年的文化自信,帮助青年成长为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党和人民的有用之才;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培养青年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塑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抵制不良文化对青年的腐蚀,鼓励青年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提升青年的文化修养;社会教育中尤其是从事文化创作的作家、从事文化传播的媒体要以扫除社会不正萎靡之风为己任,多创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品,向青年提供更多教育与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其次,要注重宣传普及。国家要在各行各业、各项活动中持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也要宣传社会主义在中国形成的特殊历史文化底蕴,向人民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文化价值的提炼与表达。党政机关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与学习,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掌握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兴媒体话语权,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各类精神文化产品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育人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民内心。

(二)砥砺中国人文化底气,升华文化自信为文化担当。

“文化自信心态只有充盈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中华民族才能以文明、傲骨之姿展示于世界文化的舞台,中国特色文化体系才能富有活力和张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才能有魂魄、有底气。”砥砺当代国人文化底气,就是鼓励每一个中国人在文化层面自信昂扬,将文化自信上升为文化担当,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有涵养、有骨气的中国人。

将文化自信上升为文化担当,个人首先要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树立责任和使命意识,从热爱传统文化到主动传播传统文化,从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到传播社会的正能量,从自身文化自信感染他人文化自信。我国当前面临众多文化发展的课题,例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跨文化交流问题、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问题、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等。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文化发展问题需要国人献计献策,用文化自信塑造当代中国人,个人的文化自信才能升华为全民族的文化担当,激发民族雄心,为文化发展群策群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作贡献。

三、激励文化自主创新,弘扬中国特色文化影响力

文化自主创新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之源,是提升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有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p537)的精辟论述。可见,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发展的制胜之道。中华文化的创新,根本上要从文化发展观念、文化发展体制、文化传播途径上创新,创新才能强大,才能构建世界性的文化影响力,才能使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文化紧跟时代,走向世界。

(一)创新文化观念,丰富文化内容。

文化观念创新是文化内容创新的前提。这里谈的文化观念创新,首先是推进中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创新。站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不可一味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梳理,寻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当代话语表述,更强调从今日党和人民伟大社会主义实践中寻找新的文化素材,构建起新的时代文化;不可只知抄袭国外的文化发展产品、模式,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发展模式,构建中国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一方面要树立新时代加快文化创新观念的紧迫感,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创新,推动当前文化产品、制度、传播途径等全方位的创新;另一方面要用全球化、跨文化的思维来思考和探索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突破路径。要站在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整合的基础上,放眼国际,将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机遇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

首先,文化观念创新要促进文化产品创新。文化观念的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落实到文化产品内容上的创新。近年来,我国文化出口产品大幅增加,但多数产品仍然处于原先的模仿、复制和加工阶段,本土原创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归根结底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在文化产业链的顶端——文化内容的创意上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要走出我国文化产业总体滞后的困境,根本在于大力扶持文化原创,保护原创、推崇原创。

其次,寻求创作跨文化优秀作品。跨文化创作在当下世界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趋势。当前这一块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美国文化创新的“强”就体现在跨文化的二次创新。以美国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的成功为例,作为极具中国元素的国宝大熊猫,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花木兰,在动画电影市场具有广阔前景和影响力的机遇下,美国人运用最新电影动画技术从内容到表达风格都赋予其焕然一新的面貌,获得巨大成功。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什么美国人可以借助中国文化拍出如此成功的电影。因此,中国也应该把文化发展的视野放宽,要特别注重挖掘传统与当代文化素材中得到世界文化共鸣的标签文化作品,积极改编和创新,寻找当代新的表达。无论是文学、书画还是音乐、舞蹈、影视作品,我们的文化发展观念都应该是积极创新,先要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独到见解,再拿出来和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尝试让文化与文化碰撞,用精彩的作品引起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构建积极的中国文化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创新文化体制,繁荣文化事业。

“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对文化领域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对文化生产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4](p183)当前中央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把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与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建立日益调动文化创新、出人才、出精品的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具体来说,文化体制的创新既包括宏观体制的创新也包括微观机制的创新,只有破除文化发展体制的障碍,文化事业的发展才能焕发活力与生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主要强调了行政部门要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强调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文化产业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使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

创新文化体制,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开展,重点在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壮大文化产业实力上做文章。

一是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大军中,小微企业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蕴藏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顶天立地’的骨干文化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一大批小微文化企业。”可见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促进文化市场的活跃与繁荣。一大批拥有文化梦的青年人将在小微文化企业中实现梦想,为文化创新带来时代灵感。

二是壮大文化产业实力。要做大做强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重点要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领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化调整。政府要注重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再直接全权操办文化,而是要“管文化”:通过政策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几个宏观方面,把握文化事业发展的大方向,留给文化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带头引领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

(三)创新文化传播,拓深文化交流。

传播手段的创新决定着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创新文化传播途径,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价值,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首先,要运用媒体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特别是要运用新媒体传播中国文化。“媒体是一个社会的神经,它观察、探讨、评论、呼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p356)在科技极大发展的今天,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网络媒体、“微媒体”成为中国人民获取信息的最快捷通道。未来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都将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将新兴媒体作为主流文化传播的载体加以建设,丰富文化传播手段、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切实提高我国文化传播领域的效率,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中把握我国文化的发展态势。

其次,要注重建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内容上准确抓住外国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所在,在传播文化时不只是简单地把中文作语言的翻译,要研究开发出专业的对外话语体系进行文化内涵的准确传播。

结语

国学大师张舜徽说:“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对本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以及制度文物、创造发明的成就、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亿万众中的英杰人物茫然无知,或者早已淡忘了,便自然没有爱国思想,并且不知国之可爱者何在,更谈不上关心国家的兴亡了。甚至国家被人征服以后,也就睹颜事仇,不以为耻。这样的民族,便永远不得翻身。此种事实,在中外历史上是很多的。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历史记载,实关系到民族的成败兴衰,必须鼓励人民学习它,精熟它,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2](p73)他的这番话旨在强调国家中的每个人一定要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理性的认同和思考,明白它所包容的广博内涵,深知它的来源,更清楚未来它将要如何在世界中立足。中华民族只有具备这样理性的文化自觉,凝聚起深沉而强大的文化自信,勇于保持自己的特色,勇于吸收借鉴,才能自主创新,达到文化自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才能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和精神动力,铸就更刚强的民族之魂。

猜你喜欢
实力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实力抢镜
中医的特色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完美的特色党建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