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朝政治制度中的困境——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范本

2015-03-26 20:51刘伶俐吴江龙
关键词:文官万历皇帝

刘伶俐,吴江龙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200241)

本文力图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为范本,明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剖析,目的是通过对明朝政治制度瓶颈的反思,对政治制度能够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对当前我国政治制度中面临的问题形成现实观照,不断完善和发展当前的政治制度。

一、关于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是指中国古代提倡以儒家文化为标杆修身、齐家、治国的拥有官职的士大夫阶层。黄先生书中人物的困惑、命运及整个帝国的结局都与文官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文官集团是如何出现的呢?

中国古代自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也就是说,一个人书读好了,就必须考取功名,争取走上仕途。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非常重视儒家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在人才的选拔上,采取了“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以宋朝朱熹注释的《四书》为主。在考取功名的途中,他们不断诵读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内化于心,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把握,让自己的行为尽量与典籍提倡的行为保持一致。但是通过读书成为士大夫中的一员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中国古代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国家,一个家族若想更好地保障家族的地位或财富,就会挑选家族中优秀的成员,投入巨大的资源支持他们考取功名。一旦他们进入士大夫阶层,就会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为家族尽义务,如增加财富、帮助家族中的其他成员走上仕途等。如果他们没有这么做,就违背了他们熟记于心的儒家道德,忘记了“饮水思源”。当然,中国古代的文官集团不单是有家族关系,而且还有同年、同乡等各种关系。实际上,文官集团就是由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组建而成。

一个人通过仕途可以实现自身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也可以增强家族的实力。那么,文官集团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一般认为,明朝自洪武皇帝废除丞相制度后,就“没有了传续几千年的宰相体制,而是由皇帝自己直接来负责政务的处理,直接统辖行政部门”[1]181。废除丞相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皇权,打破宰相与皇帝分权的格局。但是这种企图加强皇权的制度却将所有国家事务的重担压在皇帝的肩上,这种制度设计要求皇帝必须要有很强的主持朝政的自觉性以及处理政事的高效性。明朝历史上,像朱元璋那样具有强烈的权力欲望的皇帝并不是很多,如正德皇帝因对打仗感兴趣,非得给自己封个“将军”的头衔;嘉靖皇帝后期痴迷于修炼丹药,对政事不闻不理;而万历皇帝在“立太子”风波后,一直处于逃避的状态。由于没有宰相为皇帝分担政务,明朝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内阁作为文官之首,在政治生活的运作中,实际上成为了宰相的“替代品”。到了万历年间,明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文官集团也不断成熟,拥有庞大的势力。

二、政治制度中的角色冲突

黄先生将书中的各个章节以人物命名,万历皇帝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申时行、张居正是内阁首辅,志在实现个人抱负的皇帝顾问,海瑞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模范官僚,戚继光是有丰功伟绩的一代名将,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尽管他们都有身份、有地位,然而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万历皇帝处在权力的顶峰,他代表着天命,即韦伯所说的“克里斯马型”权威。然而,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万历却无法选择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作太子。祖宗的传统无形中给他造成了巨大压力,文官集团也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地告诉他:长幼有分,嫡庶有别,必须立朱常洛为太子。立储事件僵持了将近十年,万历皇帝的想法遭到朝中文官的一致反对,最后迫于无奈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拥有治理国家的权力,却没有选择太子的自由,正如黄先生所言:“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摒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2]102。万历心里的愤怒与苦闷没有人能理解,他不再管理朝中繁琐的事务,不批阅奏折,消极怠工,也许这是他唯一的反抗方式。

张居正和申时行同为内阁首辅,但两人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张居正在十年的任期内,主张新政,他施行一条鞭法,希望改善帝国的财政体系,增加帝国的财政收入。他整顿吏治,企求改革文官集团,提高政府行政系统的运作效率。然而他的一系列的改革触动了利益,引起文官集团莫大的恐慌,以至于他死后被清算,家产籍没,子弟流放。“为什么张居正这样令人痛恨?原因在于他把所有的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贬黜,因此严重地威胁了他们的安全感”[2]81。申时行继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行事风格与张居正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具有诚意的人,宽厚地处理事情,他对理想与事实的脱节,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希望能够调节阴阳,希望能够求得各方的团结。但他的诚意终究没有让他安然地收场,在立储事件中仍然摆脱不了文官对他的道德谴责而背负上“墙头草”的罪名。

海瑞作为“古怪的官僚模范”,一直成为民间传诵的“正直的清官”典范。他以正统的道德作为自己行事的标杆,重视民生,打压地主,直言皇帝,严惩贪官污吏。正因为他的励精图治,与文官集团需要维持现状的格局相冲突。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在树立起他的榜样形象的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一代名将戚继光在军事上有着丰功伟绩,面对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部的蒙古军队,戚继光从技术和组织上进行军事改革,发明了许多新的军事技术,提升了军队战斗力,最终消除了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即使有着丰厚的功绩,最终也因为张居正的倒台及重文轻武的传统而成为孤独的将领。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剃发为僧,反对程朱理学,在今天看来是自由主义者,但他被世俗所垢,难溶于当时的社会最终选择了自杀。

黄先生笔下每一个人,虽然处于不同的位置,但是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个性都非常鲜明,但他们对个性的追求都使他们身上都背负着难以卸下枷锁,在制度内引发强烈了角色冲突。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的命运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个人的遭遇又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特点。

三、关于政治制度的道德化

黄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直言: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明朝政治制度充满道德化的色彩导致法制在中国不能茁壮成长。在皇权制度下,礼制与道德的结合——“礼治”成为官方的主要治理手段。

礼制的形成和确立在西周时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如《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3]24可见,礼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已经建构起基本的框架。而礼制与道德的结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的。春秋战国是“群雄争霸”而“礼崩乐坏”的时期,西周时期崇尚的礼制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亟需寻找新的治国方案来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然而,诸子百家提出的众多治国方案中,并不是在否定礼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是从各自的思想出发对礼制进行新的辩护,如最主要的儒家提倡“克己复礼”,主张“礼治”“德治”。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主张的“礼治”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礼治”借助权力的力量实现社会化,比如,“在以儒学为基准的选举制度确立之后,教育制度完全受到科举的影响而成为科举之一环,……由于选举和取士的制度日益单一化,导致教育制度和取士制度的合一化倾向,官方的知识传播系统自不用说,由于权力指向的唯一性,民间的知识传播体系日益向科举准备转向。到明清时代,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儿童的启蒙教育都日益以科举为唯一取向,这样,权力、儒家知识和政治合法性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完整地建立起来。”[4]23除此之外,儒家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如朝廷礼仪、宗庙祭祀、政府组织和法律等,使统治者获得合法性。明朝时期,儒学已经发展成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那么,这种政治制度的道德化又是如何束缚着人的行为,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呢?前已述及文官集团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儒家思想教导这些士大夫要成为君子。作为君子,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把握,他们在处理各项事务中把圣贤语录作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事实上,拥有强大势力的文官集团成为儒家道德规范的发言人。皇帝对于文官来说只是一种制度的象征,他们标榜“道德伦理”,不希望皇帝通过行使权力获得权威,而是给予皇帝太多的教化——要成为道德模范。所以,对于万历皇帝,他“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分属于文官,他不被允许能和他的臣僚一样,在阳之外另外存在着阴,他之被拘束是无限的,任何个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责为逾越伦理道德”[2]110。对于整个帝国来说,任何企图触犯文官利益的改革,都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5]60。

四、评 价

黄先生的这本小书从序言到结论总共不超过300页,但其中心思想也非常鲜明。《万历十五年》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截取了一个小的历史节点,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详细地分析了六个人物的政治历程,探寻这些人物背后的制度性悲剧。总的来说,黄先生对明朝的政治制度持有一种同情的理解。

但是任何事物都很难十全十美。黄先生对明朝的分析只是局限于作为上层的皇帝与官僚的层面,而忽略了占有多数的普通民众。事实上,晚明的社会可以分为两层结构:在上是庞大的官僚集团,在下则是多数无组织的农民,例如在1578年,山东省的3000农民,由于饥荒而走险,丛聚为“盗”,各地的白莲教信徒也不断增加。[5]52-53那么,对于这些不读书、不明理、没有在历史上留名的普通民众,是如何通过道德治理的规则维持其协调性的呢?

对于普通民众的儒学教化,是由民众所处的社会组织和环境决定的。杜赞奇认为,文化网络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这些组织既有以地域为基础的有强制义务团体,也有自愿组合而成联合体,文化网络还包括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血缘关系。[6]13-14明朝时期,处在这一权力的文化网络中的农民也会时刻受到儒家道德教化。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是某一家族的成员,从小就会受到家族规法的规训。除此之外,他还可能要经常参加宣讲活动,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仪式和象征,向他传达儒家道德伦理的信号,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生活化的仪式将儒家道德内化于心。[7]50也就是乡绅通过“间接管制”将各项“民规习俗”延续下去。

将明朝的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来看,16世纪的欧洲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工业化的道路,而中国却处在保守的帝制时代而停滞不前。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也许我们应该理解那个时代。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而对于现时代的我们,需要通过历史的失败,从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反思过去,直面未来。

[1]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2010.

[3] 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李贽.焚书(第二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6][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7] 刘静.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文官万历皇帝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陕西华阴市唐宋素墓发掘简报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西方文官制度中职务常任原则的演进与嬗变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北京政府时期文官任用制度的运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