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2015-03-26 20:51王立荣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环境

王 羽,王立荣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走进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拓宽了大学生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受教育模式。尽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危机与挑战。而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对于诱惑与欲望难以抗拒,容易受新媒体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失范。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加强与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一)沉溺网络,迷失自我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ipad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走红,“上网”一词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前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四小时,而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足半小时。[2]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使部分大学生沦为电脑和手机的奴隶,宅男、宅女的称号也成为那些沉溺于网络世界足不出户的大学生的冠名词。网络的走红与飞速发展对于大学生是极具诱惑力的,然而部分大学生很难把握好对于网络的正确使用,以致于沉溺其中而脱离现实生活,譬如说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恋、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久而久之被虚拟的现象所迷惑最终迷失自我。

(二)网络责任意识下降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其言语与行为往往受到群体约束、道德监督。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一旦接触到虚拟网络,他们就找到任意发泄、释放自我的空间。在一个不用暴露真实身份,不用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虚拟世界里,部分意志和信念薄弱的大学生无视道德约束,跨越责任鸿沟,放松自我要求,担当感和责任感也随之泯灭。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也随之下降。

(三)网络诚信品质式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同时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也再次面临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挑战。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网上聊天交友时提供个人虚假信息,不愿意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他人,以及在一些网络申请中常常使用虚假身份注册等。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也逐渐淡薄,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其可以任意妄为,不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此外,虚拟的网络也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里提供了一个隐藏自身缺陷、美化自我的机会。这种种迹象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式微。

(四)网络侵权现象频现

随着新媒体科技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侵权也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之一。网络侵权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侵犯人格权和侵犯著作权两方面。从侵犯人格权角度来说,部分大学生在网上交流过程中无形中使用一些不健康带有污秽性的言语侮辱调侃同伴,从而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从侵犯著作权角度来讲,部分大学生在完成老师平时布置作业或者期末作业时直接下载剽窃使用他人著作成果,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抄袭使用他人学术果实。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侵犯人格以及网络抄袭没有太大的危害性,毕竟那是在虚拟世界里的网络活动,无伤大雅。可见,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网络侵权现象频现。

(五)网络色情泛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色情也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学生生理发展日渐成熟,生理需求也随之呼之欲出。在网络的开放性以及国外色情网站对大学生视觉冲击的环境下,浏览色情网站、黄色图片、视频,以及关注性话题已成为部分大学生的日常习惯。对于自我控制力薄弱的大学生来说,观看色情网站后沦陷其中,不仅耽误其学业,也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一些观看色情网站后的大学生,由于是非观念差,对两性又充满好奇之感,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六)网络语言约束不强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成为一门艺术,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部分大学生凭借网络言论自由,随意在贴吧、论坛等平台使用低俗语言随意污蔑他人、辱骂他人、损害他人形象。譬如一些大学生因为利益、观念不同,丝毫不顾大学生身份以及形象,在微博、微信、QQ等平台展开对骂,语言极其粗俗,严重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风貌。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

新媒体是指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3]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用,然而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也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与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新媒体时代以其信息量丰富、内容多彩吸引了多数大学生的青睐与关注,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的鱼龙混杂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威胁。同时,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也在引发着大学生道德观念危机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危机。可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好比大熔炉,经不起熊熊烈火锤打的那部分大学生将成为新媒体的奴隶,任其摆布。

(二)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阶段,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仍然处于一个可塑期。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的复杂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的。网络环境作为一片开放的国度,没有条条框框的管制,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无形中就会纵容了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恶劣品质的滋生与泛滥。同时,大学生情感情绪仍然处于波动期,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也处于一个正在建立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干扰。这样,在新媒体环境的诱惑与吸引下,大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经受不起考验,其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信念往往也随之减弱。因此,大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也成为了一个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因素。

(三)网络自身具有虚拟性特点

网络环境自身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广的空间,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了危害与负面影响。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言语行为受到群体纪律、社会舆论以及道德理念等无形规范约束,自然而然积极文明向上。然而,一旦进入网络世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无约束性,使自我约束差的大学生丧失了网络道德责任。这部分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隐藏真实身份、随意吐槽、恶意中伤他人,践踏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网络道德滑坡,进而引发当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失范现象。可见,网络的虚拟性是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不足

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不足也会引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危机。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方面内容的引导显然落后与不足,同时学校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监督与考察力度明显不足,这些因素也无形中引发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家庭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多数家庭认为孩子的教育任务都应由学校来承担,忽视了家庭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与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同时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多数父母也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管理的缺失也是诱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之一。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教育与家庭管理的不足也是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

(五)社会环境存在负面影响

大学生是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在网络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习惯均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文化观念以及社会舆论向大学生袭来,给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带来挑战与负面影响。此外,社会的高度发展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而处于压力环境下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发泄自我,这也是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危机的原因之一。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改善当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就必须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道德的发展根本上是由自主或不自主地个体对自身道德经验的积极构建”[4]435。所以,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以及主动性在其网络道德教育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网络道德教育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展现了鲜明的自主选择权、参与主动权等,可见引导大学生自觉加强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方面的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与形成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也要有意识地自觉提高自身网络道德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氛围做贡献。此外,网络道德教育也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网络言行符合道德的要求,进而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文明向上的网络平台。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校园网络道德教育阵地

在新媒体环境下,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情况必须重视和加快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道德教育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新平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载体,也是高校向大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主要源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规范管理,形成规范管理、文明健康、积极向上、为大学生服务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同时,高校也要用先进的文化理论来武装丰富校园网络建设,引导校园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影响和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网络文化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高校可以借助校园网络这一媒介,开展各种传播网络道德教育的活动,向大学生传播正能量,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环境。

(三)加强家庭管理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给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带来了危机与挑战,所以在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时要把家庭管理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完整而有效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从家庭管理角度来讲,当下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以及长辈过度的溺爱纵容了他们不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从而导致这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以及形成不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因此家长应转变对孩子的关爱方式,经常与孩子谈心向孩子传递正确的网络道德知识,以严谨严格的标准来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从社会监督角度来讲,大学生是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其言行与生活习惯深受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对大学生的监督作用,规范其网络言行,从而促进网络道德教育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对网络媒介的监督、调控,规范各个网吧、网点、网站的运行与内容的发布,从而净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总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把家庭教育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网络道德法治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网络道德法治教育,是给大学生思想加上的一道防火墙[5]281。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特点,对于那些缺少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大学生来说,只有加强法治教育,用法律来约束其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引导其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观,从而构建一个文明向上的网络道德环境。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网站自身环境也存在很多不健康、不道德的内容,这也要求发挥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特点净化改善网络环境,从而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形成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定点定时地开展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举办相关的网络道德规范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大学生自觉用法律来约束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此外,政府以及相关立法部门要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世界里违法犯罪行为,使网络平台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文明向上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健康而纯净的空间。

(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网络道德建设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频繁出现,警示着我们必须重视网络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理念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以及网络道德行为尚不成熟,因此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指导和改善处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引领作用从而凝聚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使大学生自觉维护、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言语与行为需要正确的理论观念来进行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党凝聚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共识,对于引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是不不可少的。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引领作用。

四、小 结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各种形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网络道德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必须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保证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是一项长久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大学生以及多方力量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道德风气,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1] 刘亚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J].教育求索,2012(5):192.

[2] 于睿.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求索,2008(3):112.

[3]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39017/5403053.htm?fr=aladdin

[4] 赵翔麟,王承续.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 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张楠,李航敏.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及教育的对策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116-118.

[7] 张晓红,闫东利.虚拟环境下网络德育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135-137.

[8] 肖光荣.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2):28-32.

[9] 冯明磊,宋海南,李帅三.杜威教育论著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102-103.

[10] 马丽华,肖胜春.网络文化境遇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123-12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环境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环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