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2015-03-26 16:42徐如卫俞奇力杨福生李倩胡廷尖
河北渔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池塘养殖技术

徐如卫 俞奇力 杨福生 李倩 胡廷尖

摘要: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台湾大泥鳅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个体体重可达100~200 g。台湾大泥鳅最适水温为25~28 ℃,摄食范围广,耐低氧,适应性强,喜好偏酸性环境,既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是一种养殖前景乐观的新品种。

关键词: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又名台湾龙鳅、台湾鳗鳅、台湾大黄鳅等,是一种选育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型泥鳅,当年养殖个体可长至体重100~200 g[1-2]。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笔者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对该泥鳅的循环水养殖、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进行了一系列生产性试验。结果发现该泥鳅生长优势明显,抗病能力较强,适养水温15~30 ℃(最适25~28 ℃);在养殖条件下,既能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等天然饵料生物,也喜食各种性状的人工配合饵料(浮性、沉性、粉状、颗粒皆可);因口径较小,摄食为轻啄吸入式,饵料颗粒的适口性会直接影响其摄食及饵料效率[3]。因具有鳃、皮肤、肠壁等多重呼吸器,其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据笔者试验观察及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其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下列技术环节。

1创建适宜环境

1.1池塘条件

常规养鱼池大多适合泥鳅养殖,但面积宜为0.33 hm2左右,以方便饲养管理及水质调控;池深应为 1.2~1.5 m,不宜太浅,以防夏季水温过高;池埂坡比1∶3左右为适;池底要求平坦,便于拉网捕捞。台湾大泥鳅不钻泥,水中无需构建防逃设施,但为预防陆生敌害生物(蛙、鼠、水蛇等)入侵,应在埂面四周设置高约50 cm的筛绢围栏,并应在整个水面上方覆盖目大5 cm左右的轻6股网片以防鸟害。这是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获取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1.2清塘消毒

清塘方法可基本参照常规鱼类养殖,其中基于泥鳅喜好底栖的特性,做好底质改良(干池、翻底、曝晒等)尤显重要。放养前10 d,应按常规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各类敌害生物及病原体,尤其应杀灭水蜈蚣、蜻蜓幼虫,为泥鳅苗种放养准备安全的环境条件。

1.3培育水质

放养前,池塘注水约60 cm即可。进水须用120目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随水而入。注水后,按750~1 500 kg/hm2的用量,沿池边浅水处泼洒鹌鹑粪、小鸡粪等农家粪肥,其中须特别注意:用肥须事先堆置发酵,并在其中加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杀灭病菌;不宜直接使用新鲜粪肥,以免病菌传播和氨氮及亚硝酸盐升高。通过施肥培好水质(做水),是提高放养初期成活率的重要关键,尤其是直接放养水花。

2苗种放养

2.1种苗质量

选购泥鳅种苗时,应特别重视其种质和规格。经笔者多方调研及实测比较,台湾大泥鳅的种质优劣,不仅会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及生存能力,而且势必会影响到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4]。因此,养殖所用苗种应选择由个体不小于150 g的原种亲本繁育,平均规格宜为体长4 cm左右(约3 000尾/kg),外观以大小均匀、体态匀壮、逆水性强为佳。

2.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关乎养殖产量;确定放养密度应参考池塘条件、放养时间、苗种规格、放养模式(专养、套养、轮养)、生长周期、预期产量、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在池塘条件、放养规格既定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放养时间、预期产量和技术水平。通常,放养时间宜早,如能在4月初完成放养,则一年可实现2茬养殖。具体放养密度可视预期产量及养殖模式而定,一般为30万尾~45万尾/hm2(见表1)。

2.3苗种放养

苗种下塘前,应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以避免感染及带入病菌。入池时须特别注意水温差异,以温差不超过2 ℃为宜。

3日常管理

3.1水质调控

池水以肥爽、透明度30 cm左右为好,水色以黄褐或油绿为宜。日常可视水质、水色及透明度变化,适时施放腐熟粪肥和微生物制剂,并适量补充新水进行调节,其中经常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有利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是稳定水质、减少用药的重要措施。

3.2饵料投喂

放养前,通过施肥培育充足的小型浮游动物,有利于加快泥鳅种苗的适应性、提高成活率。饲养中,应选用优质饵料,以利于泥鳅生理健康、生长快速,且产生较少废物。所用饵料可为沉性颗粒,也可浮性颗粒,但必须适口,且高温季节白天不宜投喂浮性料。日投喂量宜为池鳅总体重的3%~5%左右。饵料粗蛋白含量视泥鳅规格大小及池水肥瘦,宜为40%~30%;不宜图省钱选用劣质饵料;日投喂次数可随池鳅规格及水温变化分为4~2次。其中须特别注意:一次性过量投喂,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容易引发泥鳅肠炎,而且会产生过多的废弃物,败坏水质。

3.3及时分养

分养及轮捕是确保泥鳅养殖增产增效的措施之一。放养1个月后,泥鳅群体因吃食不匀等原因出现个体差异;应尽量进行定期分苗(每20 d一次)。后期可采取捕小留大,小规格放入另外新的池塘继续养殖。每2周轮捕1次,既可加速整体生长,提高产量,又能实现均衡上市,回笼资金。

3.4病害防控

养殖泥鳅的防病工作应遵循以防为主的基本原则,以维持良好的水质、投喂适宜的饵料、泼洒适量的微生物制剂为重点手段,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物品和药物。病害防控关键应从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上下功夫:通过清塘除害、改善底质、调控水质等措施,以实现敌害稀少、水质良好、天然饵料丰富的安全舒适环境。对生物敌害防控主要是放养初期严防水蜈蚣等敌害生物的滋生。

4捕捞上市

当放养规格为3~5 cm时,通常经3个月饲养即可用地笼网进行筛捕,捕大留小,每两周一次。由于台湾大泥鳅不钻泥,年终起塘可用拉网牵捕,起捕率可达95%左右;最后干塘捡捕。

参考文献:

[1]

邹聪.鳅科中的王者—异军突起的台湾龙鳅[J].渔业致富指南,2014(10):9-10

[2] 陈景星,朱松泉.鳅科鱼类亚科的划分及其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J].动物分类学报,1984,9(2): 201-208

[3] 郑石勤.黄泥鳅养殖行情正夯[J]. 海洋与渔业 ,2013(11):80-85

[4] 杨雯雯.泥鳅养殖选苗要谨慎[J].当代水产,2013(07):30-31

Abstract:In 2013,we conducted the breeding experiment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which hasnt yet been clarified in phylogen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ggest advantage is greater growth speed and the body weight can reach 100 to 200g ,its optimum temperature is 25~28 ℃.They have a various range of feeding dietary and can tolerate low dissolve oxygen and well-adapted.It is prefer to acid environment and is suitable to high density culture for pond as well as recirculating intensive aquaculture system.So,it is a optimistic new breeding specie for aquaculture.

Key words:Taiwan big loach; pond aquaculture;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14-12-01;修回日期:2014-12-04)

猜你喜欢
池塘养殖技术
东北寒冷地区斑点鳟鲑池塘成鱼养殖试验
安岳县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探讨
金乌贼人工养殖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淡水鱼养殖的技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