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语境下认知行为的情感化导向研究

2015-03-27 04:07彭曲云
关键词:人类空间情感

见物思情,心随情动。人总是借助多样的物态感知来体验空间,以获得对空间的主客观评价,进而为行为的实施提供判断的参考。作为世间万物容器般的空间,当人类思维介入其中后,便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并包裹着可感知的多类实体形态,划定出各自的领域,形成视觉一体化的空间形态。反映在人的大脑思维中,空间形态便成为“智”与“情”两类信息的综合体。可以说,只要有人参与活动着的空间,就必然会有情感信息的存在,这是因为人总会在自身内在情感驱动下自然而然地寻找空间的行为归宿。

一、空间情感化认知方式下的行为理解

针对空间语境下的人类行为,情感的作用可以是潜移默化式的,也可以是鲜明独特化的。在各类人群中,往往表现在“情同行相同”;“情异行相同”;“情同行相异”;“情异行相异”等四类状态。

(一)人类空间感知的多元化

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不是以孤立器官来感知的,而是人们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官器官来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彼此沟通的过程。往往由一种感觉出发,并超越这种单一感觉的局限,从而加深对其它感觉的体味,感觉的相互挪移,相交为用的联想促使情感的多变。在人类对空间情感体验最佳的转换器中,除了语言外,还有虚拟化的视觉图像,包括静态化的绘画、平立面与动态化的影像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虚拟互动感知技术的带动下,人们可以有超越现实空间体验的情感成分,感知多元模糊状态正是情感千变万化的身心基础。

(二)空间情感化认知下的行为

由于对空间的认知不仅包括“智”的理性成分,更有“情”的感性成分。人能完成具有功能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在于“智”的驱动,其过程不是机械麻木的,而是伴随“情”的评价制约。在同一空间条件下,无论是大到城市宏观空间,还是小到室内微观空间,不同情感状态下必然有着不同的行为导向,愉悦与否的情绪不仅来源于空间环境对情感的唤醒,还会借行为对环境产生相应的情感传递。在地球村的空间层面下,人类即时的空间行为也因情感特征的一致性有了行为可调控的共同设计基础。

二、空间语境中物质形态的多义化沟通

空间的体验有赖于围合物质形态感知,其中空间的情感体味也不得不依靠周边形态的展现与暗示。人总是凭借情感的调整来适应整体空间形态环境传递的多种意义。使自然及人造世界形态能够抚平人的正负情绪,达到和谐的借物抒情功效。由此建立一个物质“形”与非物质“情”交融的多义化翻译平台,就可以将空间场所真实意义有效体会出来。这不是孤立评判某一形态本身,而是在大的环境场所下来制衡人的真实状态。由于“每个形态都有自己的场域,这个场域既有围绕实体的人的行为活动所赋予其的领地范围,又有人思维参与下视知觉判断出的空间区域。其是实体的‘形’与虚体的‘意’相互复合于空间‘场’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形意场’。”当然这里的“意”是认知的思考结果,自然伴随“情”的认知取向。我们可以获得空间场所语境下的真实意义。这对于利用空间物质形态的设计来指导行为的空间消费起到可持续的积极意义。

三、多元化情感下的行为导向

人类的情感虽然复杂多变,但依据生存的利弊关系就有喜恶双向基调的分野。面对世间形态多元化理解,人类在喜恶情感两端的中间部分存在着大量而微妙的情感取向,其决定了人类行为表现的多元化。

(一)空间认知多元化下的情感取向

“物情恶衰贱,新宠方妍好”反映出人类喜新厌旧的心理发展常态。在一定程度上看,这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心理动因之一,也是进行空间行为导向设计的心理基础。情感根据空间形态的多义理解,在“形意场”的环境下找寻自身即时的取向。因此只有空间形态认知在整体环境中获得理解后,情感才会有相应的认知平衡,如解释建筑装饰中龙的吉祥意义后,非中国人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回应。所以“智”的空间认知正是“情”认知的转换基础,透过空间形态获得“形”与“意”在“智”上的信息就可以掌控“情”产生的根源。从而为行为的管理与调控上找到“情”在喜恶上的宣泄口。

(二)情感多元化下的行为取向

在情感与行为的互动制约下,情感的丰富性主导了行为的差异,而行为的表现又会影响情感的发展进程。人的行为在空间认知的前提条件下需得到令其活动判断信服的理由,不同人的同一活动有不同情感,如排队;同一人不同时段下的情感变化会引发不同行为,如从早晨排队到晚上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肢体行为及言语行为的差异表现。而不同地域及民族中的人的情绪更为多样,空间中的事务表现便有了行为上的分歧。

但不管怎么说,由于人类情感基调相通,在空间安排上,可以用促成行为活动的物质形态设计让情感得到共鸣。如许多水景小品试图创造宜人的空间形态来激发人类良性情绪,并使人所承载的负面情感得到宣泄。所以满足人的情感,不一定是以浪费空间的形式来达到,还可以用“时”的变化与“事”的多样来有目的性满足空间转换的需求,使得行为合乎常态关系。如银行取款,不一定靠增加服务窗口空间来增加行为效率,也可以用上下午不同内容的服务时段来分配占据空间的人群;还可以用办事程序分类来调节人的行为动向。

四、空间环境中情感行为的共融化

空间的过去与未来不是固定的,是个体与群体活动不断的场所。世界各民族通行的喜怒哀乐外在活动及常态肢体行为是相互沟通的基础。因而众多情感行为在历时性与同时性的空间场所碰撞中寻找和谐。情感不断受到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即时感受挟持,并对未来预期展开探求。在空间认知地图的描述中,情感导向使人更愿意推广自己喜爱的地标、边界、节点、路径、街区等,在行为上也会倾向于情感偏好而活动。以公园及民居场所为例,趣味化的地标增进人的亲和力,如街边的水景雕塑,让人参与其中,随不同人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景观情感效果;猴捧草帽式的果皮箱激发人的情趣,在情感带动下游人将垃圾丢入其中,获得猴的敬礼与模仿。这远比张嘴吃垃圾的动物造型设计更有情感教育性。而冷漠的边界隔绝了沟通的可能。如玻璃渣、仙人掌式的土墙和纵向的尖刺护栏体现出强烈的防御心态,让人在普通情感交往中望而却步。所以合理的空间形态设计成为情感共融的关键。

空间场所历时而变,不仅在人的物理活动中改变,也在社会与个人的情感交流中改变,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空间进化,这种进化的目的是社会运转的可持续发展,即使得物质层面的新陈代谢得以完成,也使得情感以符合人类物种常态来可持续地融合个体异态而得到历史记录。其中人性化设计虽是情感需求的一个方面,但在形意场的制约下,个体的人性感受并不代表集体的人性感受。如门可罗雀的VIP高端客服服务售票区域与拥挤不堪的普通服务售票区域并置时,空间设计上的反差强化了的集体对个体的负面情绪。

针对当前情感行为设计的和谐化,首先,情感和谐必须是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为先导。这时个体与集体间情感的制衡以人类物种生存的发展层面为内在基础,如福建圆形土楼,除了功用效率需求外,单体组合房间形式很好地维系着个体与群体间的情感沟通,远比“老死不相往来”的国际主义高楼要有亲和力。其次,情感和谐以多元空间表现技术为手段。空间提供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从原始互动模式,到视听一体化,再到视屏装置互动化。丰富的空间表现手段带给人无穷尽的情感体验,人总是在物质与非物质形态传递出的信息中寻找自身整体的平衡化需求。最后,情感和谐以自然化的行为改变为目的,行为与情感不是麻木地重复空间规定。所以空间语境下认知行为的情感化导向设计是一种可规范性的艺术,引导介入者,甚至改变其习惯行为的策划活动。设计可以在综合通感后,将空间感知中所创造的情感,融入空间中商品性、娱乐性、通俗性、快餐性等特点。空间中各个形态已不仅是空间界面及围合,更是代表某种信息载体。人类情感只有在360度的空间有机建构中才能获得大众化、交互化、消解化的审美享受。如厦门鼓浪屿的空间场所体验中,游者通过可以盖印戳留念的地图小册页引导,寻找街区空间中的能够肯定自我的店铺,以获得情感的满足。这是一个富有情感营造的空间策划,使人带走的不仅是对空间的记忆过程,更是情感体验丰富的交互过程。

猜你喜欢
人类空间情感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空间是什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享空间
人类第一杀手
情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