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2015-03-27 07:53张铭
关键词:保障机制思政课思政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2013年8 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 [1]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们应当不断完善思政课保障机制以保证其顺利高效实施。思政课保障机制的建构与实施必须依赖于不同主体的协作参与,因此分析不同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思政课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它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承担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任务决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全国高效思政课建设进行全面而统一的规划,力图保障其顺利高效的实施。各级教育部门在思政课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首先是学科保障。任何课程建设都必须依托于学科发展为前提,一个新学科的建立意味着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能够为提升学术水平、凝炼研究方向、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供必要前提,而这些又能促进课程的发展。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早在2005年决定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五个二级学科,为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学科保障。其次是教材保障。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规定了教师的基本教学内容,同时确保教师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这对于思政课来说尤为重要。

二、高校在思政课保障机制中的作用

(一)组织保障

在“建设标准”出台以前,很多高校并没有独立的从事思政课教学科研的二级机构,要么是隶属于其它二级学院,要么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这些二级学院同时拥有其它的专业和学科,因此很难在时间、人力、财力等方面对思政课进行专项投入。而根据“建设标准”,高校必须设置独立的、隶属于学校直接领导的思政课教研机构,并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不得兼任其他学院的主要负责人。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力地保证了各二级学院能够集中所有力量来进行思政课建设,从而增强老师职业归属感,明确教师发展方向,极大地保障了思政课的有效进行。

(二)教学保障

学校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为了保障思政课教学,高校也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管理、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条件。例如在保证思政课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高校必须确保思政课开设的门类和学时数。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高校应当积极鼓励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和影像图书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等。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高校必须积极与地方联系,统筹安排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与人员保障。

(三)经费保障

“只有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落实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才能保障高校思政课的可持续发展”。 [2]一门课程的建设包含内容非常多,包括教学网站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进修提升、教学资源开发等,这些无一不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而在“建设标准”出台以前,高校思政课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经费拨款,来源单一,总额较少,申请手续繁琐,这种状况对思政课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掣肘。因此,在“建设标准”中明确提出高校还必须按学生总数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的建设,目前这一规定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四)师资队伍建设保障

拥有一批综合素质高、人员充裕、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思政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在教师引进和评聘方面,加大思政课教师的引进力度,确保专职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第二,在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制定培训进修计划,建立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相关部门组织的课程培训或者研修。第三,建立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保障机制。保证思政课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的平均水平,可以将教师所取得的教育教学奖项、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调研报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促使思政课教师专心从事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效果。第四,个人待遇保障。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基本上都是大班教学,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往往都会出现打折的现象,这样会影响到教师的绩效考核,进而对教师的收入产生影响。为了保障思政课的顺利实施,应当制定政策,使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费的计算标准与其它专业课教师一致,保证其收入不低于全校相同职称教师的平均收入。

三、教师在思政课保障机制中的作用

(一)思想保障

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因此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政课教师的必要条件。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活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3]尤其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有的教师追逐名利、贪图享乐,有的教师愤世嫉俗,贬低党的统治,还有的教师道德败坏,违法乱纪,他们经常有意无意的将这些言行、情绪和思想在大学生面前表现出来,这对于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将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

(二)知识保障

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必须在知识水平和结构上不断深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提升:首先,专业知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知识。由于现在思政课采取的是“05方案”,和原来的“两课”相比综合性更强,原有老师的一些知识储备略显片面或单薄。一些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学时有所侧重,或详或略,这样无法把握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其次,相关学科知识。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日趋丰富,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也非常关注,希望能够从理论上得到指导,但是如果教师知识面窄,无法用相关理论去阐述这些现象。最后,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思政课教师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还能够帮助教师整理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之有效地转化为理论。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不同专业和生活背景使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兴趣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提高教学实效。

(三)能力保障

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理想信念,渊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当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组织实践能力。首先是教学科研能力,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应当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总是围绕如何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解决不仅促进了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同时也对增加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是信息技术能力。当前,随着互联网、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日益普及,大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这使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思政课教师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平台和信息工具,实现与学生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的多重练习,更加有效地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最后是组织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教学不仅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思政课课程实施的目的所在。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思政课教师来说,不仅要具有较高课堂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具体高效的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高校思政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我国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教育主体应当明确自身责任,发挥自身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机制及其有效整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 sk291”)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