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辩语言感受林黛玉的魅力

2015-03-27 12:59张楠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宝钗林黛玉黛玉

张楠

从论辩语言感受林黛玉的魅力

张楠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红楼梦》中林黛玉能言善辩,她的论辩语言体现了自身的人格特色与魅力。林黛玉在论辩中直抓本质,善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显现了雅趣、奇趣、风趣的趣味美,体现了尚智、尚新、尚真的慧者型人格。

林黛玉魅力;论辩语言;方法与技巧;趣味美;慧者人格

0 引言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里“十二钗”中最优秀的人物之一,她的杰出才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她不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懂文擅音,而且也有务实头脑,对贾家内部形势等有着清醒的认识,尤其她的辩才给人的印象深刻。特别是林黛玉的论辩语言生动活泼,不仅显示了个人的性格特点,而且体现了深层的学识、颖趣,脂砚斋赞美她“以莲为舌”。研究者历来对黛玉的个性、命运研究已很深入,本文则从分析她的论辩语言的角度出发,从中感受黛玉的辩者风范和人格魅力。

1 论辩方法与技巧:直抓本质,善用修辞

《红楼梦》十二钗性情不一,但每个人的行为处事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经验依据,一方面是社会规范,一方面是个人性格。相对于薛宝钗、贾探春遵守社会规范的言论,林黛玉的言论则更多地体现了其个人性情。林黛玉性情本慧,其论辩没有成规,嬉笑怒言,随心自出。

林黛玉善谑,辩论时直抓本质,以问与譬启人思考,长于修辞式辩论。她并不直接分析利弊,而是以自己的敏捷与悟性,往往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林黛玉语言简洁而有吸引力,利用令人兴奋的语言,吸引听众支持自己的观点。林黛玉所使用的反问及比喻等语言形式自出机杼、无所依傍,活用眼前景眼前事,这正是林黛玉论辩的顿悟与敏捷,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韵味。

1.1 善用喻

宝钗曾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井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景都现出来。亏他想的倒也快。”[1]318母蝗虫、呆雁、蕉下鹿等比喻都形容贴切。

当惜春为画园子人物为难时,“黛玉道:‘人物还容易,你草虫上不能。’李纨道:‘你又说不通的话了,这个上头那里又用的着草虫?或者翎毛倒要点缀一两样。’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前仰后合。”[1]319黛玉见人就打趣,见到刘姥姥这种迥异于个人熟知的所作所为,就给起了个外号“母蝗虫”,“蝗虫”作喻已能表现出人能吃,却又加“母”形容,非常符合刘姥姥在贾府餐桌上的表现。刘姥姥的食量大从吃点心可见一斑,“别人不过拣各人爱吃的一两点就罢了;刘姥姥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且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他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有人认为母蝗虫的形容是黛玉对劳动人民的不尊重。但刘姥姥自言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1]300黛玉的“母蝗虫”与刘姥姥自言的“牛”“老母猪”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形容食量大。“母蝗虫”中“母”字的形容其实还是受“老母猪”的启发而来,只不过是黛玉一时调笑而已。

1.2 善反问

对于需要个人领悟的问题,林黛玉采用了反问法,以启发对方思考。黛玉在反问中,显示了对事物本质的洞穿及高于对方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又流露着强烈的感情,体现了对对方的关心。

宝钗过生日当天,宝玉得罪了湘云和黛玉,自己回屋参禅并写了一首偈语。为了打消宝玉欲舍了的念头,黛玉采用的就是反问法。黛玉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1]159宝玉不能对答。黛玉的这个问题何其巧妙,其实就是用禅法问宝玉你了解你自己么。黛玉以反问直追的形式驳斥宝玉并没有悟透人生,让对方无话可说。当宝玉雨夜探望黛玉归去时,黛玉把自己的玻璃绣球灯送给宝玉,宝玉说自己的玻璃灯是因担心失脚滑倒打破没有随身带,黛玉反驳:“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命他们前头照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1]344黛玉以反问进行“跌了灯”与“跌了人”的价值比较,结果不言而喻,自然宝玉听从了黛玉的建议。在香菱学诗一节,黛玉又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的”[1]365来反问,卸下对方的精神负担,提纲挈领地教导香菱学诗,最终使香菱学诗有成。

1.3 善用活事活景

黛玉善于运用眼前景、眼前事来表达思想感情,用语精妙,形容贴切、自然天成,轻松活泼,机智风趣。

在宝钗羞笼红麝串,宝玉看呆的时候,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1]213以呆雁嘲笑宝玉此时因看宝钗而怔住了的呆相,表现对宝玉的不满,随口用的比喻极其形象。“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1]231用端午节吃粽子的眼下之景打趣袭人和宝玉的流泪伤感,缓解了当下沉寂的气氛,自然而成。当宝玉受紫鹃“黛玉要回苏州”的言语刺激,袭人前来怒问,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1]443“用绳子勒”与紫鹃的“捶”相对,表现自己对紫鹃说话不当造成的后果的情绪,生动活泼。

黛玉的语言是修辞,而非修饰。如将黛玉的语言和宝钗作比较,这种语言上的特点就体会得更清楚。宝钗宽厚、沉稳、冷静,有时又不免显得冷酷无情。宝钗的语言就多修饰,少真实。如当王夫人的丫环金钏投井自杀时,宝钗为安慰王夫人的一番辩解中透露了对普通生命的冷漠。

2 论辩的风格:趣味美

精彩的论辩不是简单的口舌之争,而是智慧与个性的突出展现,体现了人的精神美、人格美,反映出人的胸襟气象,给人美的享受。林黛玉的论辩充满智慧,谑语娇音,语中有智、有趣,显现了引人入胜的趣味美。林黛玉将辩者的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几句言语就让普通的生活得到了升华,显示了生活的乐趣。

2.1 人之雅趣

雅趣者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对世事持恬淡态度,注重内在心灵的表达,超脱世俗的功利实用。林黛玉的生活本身便是一首诗,她的屋子中书架上磊得满满的书,墙上挂的是雪里婵娟的画,布置典雅;她以诗写心解愁,感悟戏曲的情韵,她的生命价值在艺术美中得以自由展现。

趣味必定是超脱紧张与功利的,必定是众人皆营营之时自己却能有闲情逸致去做些其他的事。黛玉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她的性情最为灵动活泼,她的心和自然最为接近,她不仅赏花之美,而且赏一切美的景致,如埋残花化于土中,听雨打残荷之声。大观园里参加诗社的每个人都有文雅的一面,唯有黛玉才有这种闲雅。作海棠诗时有时间限制,他人都在各自紧张地思索,黛玉却“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只管蹲在那潮地下”,最后又是“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1]276。在黛玉这里,生活和诗是统一的,因此她不会为了写诗而大动脑筋,只是随心自然,显现了面对生活的悠闲及艺术化的生活[2]。

2.2 思之奇趣

论辩中的趣味美还意味着思维的敏捷与不同流俗,思维灵敏,反应快捷,能在瞬间引发众人的情绪;语言能自出机杼,语无定法,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奇与快乐。只有思想没有束缚,才能善于联想,能想他人之未想,能言他人之所未言。黛玉在看待日常事物上,有自己独特的不同凡俗的角度。常人爱花、种花、插花,黛玉却是惜花、葬花。黛玉看问题往往能更深一步。

宝玉与黛玉为香而斗。宝玉为黛玉袖中幽香而奇怪时,黛玉笑言:“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一时不解,黛玉就点头叹笑:”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1]141此处以黛玉自己并不觉察的自然香气象征黛玉的天性纯真[3]。由奇香、冷香而至暖香,调侃了宝玉,也是调侃了金玉良缘之说。金玉相配为身份相配为美,可冷香却无暖香相配,宝钗与宝玉两人性情并不相配,实际也并非真正的相配。从奇香至暖香的跳跃,黛玉的反问中有着无人能比的思维敏捷,进而产生了谐趣。

2.3 语之风趣

黛玉语言幽默生动,言简意赅,具有语言的形象化与直观化。黛玉喜欢开玩笑,调谑他人,幽默不断,黛玉一开口,就带来众人的欢笑。知识同样广博的黛玉从不像宝钗那样吊书袋子,讲大道理,而是活用典故,插科打诨,充满生机,生活气息浓厚。

如探春自取诗号“蕉下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明白。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黛玉的学问深博,联想迅捷,切合情景由此可见。在黛玉这里,辩论就是一场有趣的智力游戏。再看宝玉提出要起社作水仙腊梅诗时,黛玉笑说:“罢,罢!我再不敢作诗了。作一回,罚一回,没的怪羞的。”表面上说自己,其实以反语形式讽刺宝玉每次作诗必输,以致非常清楚黛玉语言特点的宝玉笑说:“又奚落我作什么! ”[1]397

3 辩者的人格:不惑的慧者

论语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4]。 林黛玉属于智者,是一个无功利心的聪慧型的人,人如其诗,风流别致;又是一个有禅心的人,常和宝玉一起讨论禅机。黛玉的美是清灵隽秀之美、慧者之美,“代表着道家所推崇的‘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人格理想,反映出道家以自然无为为本,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反对一切违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虚假矫情的审美观念,真纯不羁,率性而行,天真脱俗。”[5]在黛玉头脑里没有过多的社会规范,她以自己的聪慧,在融会贯通各家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自由发挥,运用得体、巧妙。

3.1 以智为柢

慧者的语言以知识为底蕴,显现出深厚的积累。林黛玉的语言幽默,缘自大都有出处,一经解释便觉趣味无穷。林黛玉曾对大观园中凹晶馆的凹字作说明:“也不只放翁(古砚微凹聚墨多)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1]615林黛玉很少直接引经据典地解释某个问题,偶一阐释,就显现了她的学问。

林黛玉论辩中能抓住问题的根本,语言诙谐多趣,这缘于她自身有着很高的人文修养,论辩中以学识为柢,知识储备颇广,逻辑思维力很强,明晓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3.2 慧者尚新、独特

林黛玉言谈中自有见解,写诗也立意不凡。宝钗称赞她做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1]510。 黛玉曾批评宝玉的文章“未免熟滥”,不如用“现成真事”,以致宝玉也赞“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1]644可见,黛玉颇知语言能新奇的奥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眼前的事、真事去说明问题,根本不必舍近求远。现在的事大家印象深刻,用得好就能翻新出奇。

黛玉即善用此道,每打趣宝玉都是确有其事。如“宝玉道‘: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林黛玉忙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说着,宝钗等都笑了。”[1]295宝玉的“雪下吟诗”为文人雅事,黛玉的“雪下抽柴”为生活俗事,但两人的言语效果截然不同。正是黛玉对宝玉词语的巧妙改变,借指刘姥姥刚讲故事里的内容,取得了新奇有趣的效果,并调侃了念念不忘刘姥姥讲的雪中抽柴的小姑娘的宝玉。

3.3 慧者尚真、尚情

慧者重情,辩者有度。黛玉在辩论中显现了她的诙谐雅趣,显现了真性情。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黛玉亦不例外。真诚者不掩饰自己的错误。每当辩论结果证明是黛玉自己的错误时,黛玉都能接受他人的批评,显现了真实与大度。黛玉和宝玉间常有口角争执。当两个人关系和谐时,宝玉基本上不反驳,甘愿被黛玉嘲笑;而出现矛盾时,宝玉都要为自己辩护。此时,林黛玉常被宝玉痴情所动,甘心接受宝玉的反驳[6]。

如听到宝玉说“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及“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的一番话后,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1]203,因感动受到了震颤,察觉到宝玉的道理与自己的无理。黛玉并非小心眼的人,当自己被反驳得理屈词穷时,都能够心无异议地接受对方的批评与建议。

慧者尚真,这种真既有人际关系的真诚相处,又有语言上的不伪饰。宝钗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一句是一句。”[1]318黛玉与凤姐两人语言的相同点是趣,相异处是俗与雅。黛玉的语言有趣纯真,毫无机心。王熙凤言谈诙谐,却往往有机心有目的,言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如当王夫人问姨娘们的钱为何短了一吊时,凤姐振振有词,将责任全部推给外头,说自己“每月连日子都不错给他们”。[1]267实际上王熙凤拿月钱放贷,每月都要延发。凤姐机敏,却利欲蒙心,做事多欲利,为自己的辩护真中有假,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与名声。

4 结语

黛玉和他人的争论中显现了慧者语言和人格的魅力。然而,黛玉的论辩语言有其所美,又有所短。黛玉聪慧敏捷,话语有趣,急速脱口而出,却常于不留意间说错话伤人,自己也很尴尬。探春与宝钗按照社会规矩行事,不会说错话,只有黛玉随心任情,说话欠周密思虑,才会无意中伤到他人。这却正是黛玉的真性情所在。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7.

[2]李英然.黛玉葬花:《红楼梦》诗意叙事的深度开掘[J].红楼梦学刊,2012(1):28-43.

[3]凌晓蕾.闻香识玉人——从宝钗黛玉看中国古代文人的“体香”雅趣[J].红楼梦学刊,2012(5):301-313.

[4]肖雁,孙熙国.修己安人:论语[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350.

[5]赖振寅.眼泪与冷香丸——黛玉、宝钗原型命意探微[J].红楼梦学刊,1999(2):85.

[6][美]乔纳森·赫林.争论的十大金律[M].潘奇凡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45.

[责任编辑 樊建科]

I207.411

A

1008-486X(2015)03-0098-04

2015-04-27

张 楠(1979-),女,河南信阳人,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文学鉴赏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宝钗林黛玉黛玉
品潇湘妃子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黛玉为什么爱哭?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