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的幸福观

2015-03-27 14:52朱磊,李云
关键词:幸福观中国梦大学生

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的幸福观

朱磊,李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幸福是人类始终关注的主题,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幸福是每个人的终极追求。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在向往着幸福,向着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努力地寻求着幸福。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到来就是梦想成真的时候,我们追求梦想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幸福生活。大学生作为我们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才能科学地理解和践行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幸福生活。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幸福观

一、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追求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3年3月,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中国梦不仅仅是民族梦、国家梦,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梦,它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中国梦的提出让人们对自己的梦想有了一个科学的审视,对追求未来的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中国梦的本质是幸福梦,中国梦提出与实现过程都与人们的幸福生活紧密相连,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梦的承载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其践行中国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幸福的内涵

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权利和金钱能给自己带来幸福,还有的人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种幸福。可能大家对幸福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理解与回答。幸福是人生理想实现的心理体验,是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是获得了对于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利益的心理体验。[2]幸福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内心产生的一种完满的心理体验,会使人感到满足和愉悦。并且人是生活的主体,要分析幸福的内涵,必须从人自身出发。每个人都是独立而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阅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每个人对幸福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中国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每个人的个人梦想,个人梦想一定是符合国家梦想的价值规范的,是与社会价值导向相一致的。为了使大学生在追求幸福的时候能与中国梦的主旋律保持一致,与我国的主导价值规范相一致,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只有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理念,他们才能合理地追求幸福、享受幸福。

(三)梦想与幸福的内在联系

中国梦是由每个人的个人梦想构成的,追求梦想也是因为我们渴望幸福的生活,当我们感到幸福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梦想成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就是一切行为的目的。”[3]每个人对生活都是存在期待、向往和憧憬的,这些既源于生活的现实,又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理解。生活的现实与对生活的理解,构成了每个人幸福观的现实基础。中国梦让我们每个人对未来有了新的期待,它让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了方向,它让我们每个人平凡的梦想与宏伟的国家梦想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梦想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依托于对现实生活理解的幸福观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程度和践行的积极性。

二、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和环境下。他们朝气蓬勃,但却总是在迷茫中追求着自己理想中所谓的“幸福”状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多元化的选择和冲击下,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过分关注物质带来的快乐,忽视精神生活的富足;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与不幸,对幸福的体验能力较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缺乏创造幸福的能力,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追求幸福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过分关注物质幸福,忽视精神幸福,幸福观存在偏差

幸福可以分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是人的物质性需要得到实现和满足的幸福感受,主要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幸福。精神幸福是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状态,主要是指人的认知、理解、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经济有了稳步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起来,这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物质保障,但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也影响了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对于金钱的价值认识变得绝对化,片面的追求物质生活,崇尚炫耀性消费,追求非理性潮流,进行物质上的攀比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纯粹追求物质生活的富有,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体验,并且很快就会被空虚和迷失感包围。个人主义的蔓延也造成了大学生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态度散漫,对什么事情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忽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幸福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既然是需要的满足,那就应该有层次之分,精神富足才是最高层次的幸福。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幸

福观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只有精神生活得到了升华,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

对城市道路每盏灯实现全面的感知、智能的控制、广泛的交互和深度的融合,在满足正常照明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智能调光、降功率、按需开关灯等管理方式,减少过度照明,电能节约率可达30%~60%。

(二)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与不幸,体验幸福的能力较弱

幸福是一种体验能力,这种体验不仅仅是直觉范围内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深入内心的体验,所以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教育的教化功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比较富足的时代,按理说实现幸福的条件还是比较充裕的,但是很多大学生还是缺乏那种深入内心的幸福感受,尤其是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对幸福的体验就迅速下降。人的幸福因为人自身需求的多样性和生活领域的多变性而具有复杂性的机制,不幸是幸福的否定面,幸福与不幸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人们谋求幸福的命运不是一种凝固的“定势”,而总是流动着,复合着程度不一的苦难、祸患等等的不幸。[4]所以处于发展期的大学生,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必然伴会随着不幸和挫折的考验。既然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挫折和不幸,那么大学生在树立幸福观的时候,就不仅仅要认识到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还要思考怎样对待不幸与挫折,怎样提高面对不幸和战胜挫折的心态和能力。

(三)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缺乏创造幸福的能力

人作为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最高本质规定性。没有主体性或丧失了主体性的人,只有活动而没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他与动物没有两样,不是“真正的人”。人要成为实践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是需要内部条件和外部的条件相配合,来激发人的主体性的,而激活人的主体性的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就是接受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是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社会实践,更好促进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现在的高校教育在贯彻主体性教育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没有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主要导向来培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没有把主体性教育系统地贯彻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不仅压抑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缺乏创造幸福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途径

幸福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生活带来生存欲望的满足感,幸福更多地承载着个人对于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对幸福的认知和理解决定着人的幸福感受,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幸福理解存在的种种偏差,我们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幸福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才能正确地树立幸福目标,然后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去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人生幸福。。

(一)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提高大学生认知幸福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时期,国家的物质、经济、文化、生态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物质生活的快速提升,也造成了人们过分关注物质因素,轻视精神和道德的影响,对幸福的认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的幸福不是单一的物质生活富有就能获得的,真正的幸福是指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幸福的获得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是幸福的内容并不是指物质生活本身,它只有同丰富的精神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成为实现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幸福依赖于心灵上的完满和精神上富足,在某种程度上,精神生活带来的幸福体验更长久更稳定。所以大学生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要能权衡二者在人生中的价值和作用,面对物质幸福,我们要做到知足常乐,面对精神幸福,我们要不懈追求。幸福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才能真正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大学生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去认知幸福和追求幸福,才能获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统一的幸福。

(二)乐观面对不幸与挫折,提升大学生体验幸福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乐观心态是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环节,良好心态的培养也成为幸福观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幸福是人的一种理想追求,是必须通过人的努力并且付出一定的代价才可能换取的。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生活随时都面临着挫折和困难,所以挫折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主要是提高其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其克服挫折的应变力和适应力。很多学生都害怕挫折,害怕处于逆境,认为这些都是不幸的遭遇。这就需要让大学生对挫折和不幸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其实在人生旅途中,挫折和不幸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面对逆境时那种夸大失败与痛苦,消极逃避的悲观态度。所以一定要引导大学生对挫折与不幸进行理性地认识,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鼓励他们在挫折中积极地去克服困难和不幸,提升自己体验幸福的能力。只有这样,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才能稳定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价值,更好地适应社会、贡献社会。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前提,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要培养其自立意识,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独立自觉地进行学习、选择和追求,用理论和实践去充实自己和发展自己。能动性是主体性的核心,提高大学生的能动性,就要激发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性,敢于选择,敢于验证,不畏惧挫折和失败,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创造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开展实践教学,充分提高其创造性。在高校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主体性教育的贯彻实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充分激发起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其创造力,才能真正增强其创造幸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4.

[2]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18.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

[4]陈根法,吴仁杰.幸福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7.

猜你喜欢
幸福观中国梦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