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影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2015-03-27 15:50丁建峰郭兴华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下颌骨颌面部粉碎性

丁建峰 郭兴华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CT 室 山西 运城 044000)

颌面部骨组织结构复杂,软组织脆弱,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开口所在的部位,而且与脑毗邻,因此颌面部损伤可以诱发严重的并发症。交通事故是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占颌面部骨折的57%[1],而高处跌落导致下颌骨骨折的相对危险度最高,男女比例为3.52:1[2]。CT 影像技术从1972年发展至今,已经有40年历史,三维CT 能够准确、立体地显示复杂多发的骨折及累及的范围,定位骨折碎片及异物[3]。三维重建图像能让临床工作者和患者直接观察到颌面骨解剖结构的立体空间关系,包括骨折线全程走行方向、骨折位置、范围、类型等,有助指导选择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n = 32)年龄分布24~64 岁,平均年龄为(38.83 ± 5.61)岁;男性23例,女性9例。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急诊患者,检查时间为受伤后1~48h,其中交通事故19例,硬物打击8例,高空堕落5例。临床表现为疼痛、面部肿胀、颜面畸形、开口受限和咬合紊乱,均进行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 检查及扫描后图像重建。

1.2 CT 扫描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稍内收下颌。采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Sensation16)16 层螺旋CT 对患者扫描,扫描范围为眶上缘到下颌骨下缘,行颌面部平扫,平行于眶耳线。参数为电流为250mA,电压为120kV,扫描层厚为2mm,螺距为1.89,重建间隔为1.0mm。结束扫描后将图像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

1.3 图像处理

将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表面遮盖重建(SSD)、多平面重组图像(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重建层厚1mm。根据骨折部位,采用不同方位、角度切割旋转,可在X 轴、Y 轴、Z 轴上任意旋转,尽可能显示骨折的位置,骨折线的方向以及转移情况等。

1.4 治疗方法

对面部塌陷和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采取临床保守治疗,其它患者根据报告的骨折部位和移位等立体结构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和重建骨折部位关系。

2.结果

CT 扫描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的骨折部位、范围、移位和骨折线的走向。其中复合骨折19例,下颌骨骨折6例,鼻骨骨折4例,颧骨颧弓骨折3例。2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因骨折移位和面部塌陷不明显采取保守治疗。术后三维CT 复查,骨折部位复位良好,伤口均I 期愈合,颌面部基本对称。

复合骨折的CTVR 图像能清晰显示上颌骨粉碎性骨折的位置、碎骨片移位,以及眶下孔和副鼻窦的受累情况。可以通过旋转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的走向和外伤后畸形,而CTMPR 可以观察到上、下颌骨复合骨折咬合错位的情况,如牙齿的缺失、错位等。图像显示上颌骨骨折比较容易发生在骨质结构薄弱部位,如牙槽突、上颌窦、骨折移位致上颌窦窦腔变形。颧骨颧弓骨折CT 可表现为线样骨折,但多呈M 型错位骨折,也可观察到粉碎性和内陷性颧骨骨折。可观察到鼻骨骨折CT 影像为横形、斜形骨折或纵形及粉碎性骨折,鼻眶筛区的骨折常常导致严重面部畸形和颅底骨折。下颌骨骨折有横行、纵行、斜行、粉碎性骨折,CT 影像显示骨折线发生在颏部最多,其次为下颌角部和髁状突颈部。

3.讨论

颌面部骨折需要早诊断和早治疗,以免骨折错位愈合、导致颌面部畸形。颌面部的结构复杂,而且粉碎性、陈旧性和多发性的颌面部骨折因缺乏解剖标志和明显骨断段,其复位是治疗的难点,正确判断出骨折部位、骨折片的大小、形态和移位程度等是复位和固定的关键。X线检,耗时比较长,投照体位不方便,且是图像是二维的,对于复杂的骨折及其移位情况的显示准确度不高,容易导致误漏诊。普通的二维CT 扫描只能显示患者颌面部某一方位的部分信息,要通过方向、多方位扫描才能显示完整图像,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射线辐射量,而且延长扫描时间。三维CT 重建通过建立快速原型和分析计算机的图像模型,更加深人了解领面部骨折具体情况,检查时间缩短,患者只需仰卧于检查床上,更适合急诊患者。多平面MPR 图像质量堪与CT 横断位及冠状位图像媲美,完全可代替冠状位扫描图像[4]。

本组32例颌面部骨折的患者,其中手术治疗22例,22例手术中发现骨折部位56 处,三维CT 发现骨折部位52 处,X线平片发现骨折部位43处,明显地三维CT 漏诊率显著低于X线平片。部分患者的一些临床上有或无明显症状的细小骨折,不影响功能,可以不用治疗。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随访,,骨折部位复位良好,伤口均I 期愈合,颌面部基本对称。CT 三维重建图像可任意旋转,临床工作者可以从各个方面观察颌骨损伤的位置、大小、骨折线分布、移位等情况。临床工作者可在术前精确定位,正确选择手术进路和内固定放置位减少术后继发畸形。

MPR 重建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可以清晰显示出骨折的大小及部位,同时显示相关软组织情况和移位软组织邻近解剖间隙的情况,此研究病例中有1例蝶窦顶壁骨折在轴位扫描时显示不明确,但经过MPR 重建后可见蝶窦顶壁骨折的骨折线。VRT、SSD 重建的图像对关节脱位、旋转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不能准确骨折移位,而且其不能准确显示细微骨折[5],而MIP 重建则对细微骨折诊断的补救。

CT 影像技术能立体、精确、直观、多方位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部位、范围、移位、凹陷程度等情况,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 王立军.颌面部交通撞击伤的研究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8,01(2):47-49.

[2] Chrcanovic BR.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cidence of maxillofacial fracture[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2,16(1):3-17.

[3] 程波,戴琳,张汉东,等.常规X线平片、二维和三维CT 检查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对比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05(4):661-664.

[4] 韩永顺,徐冶敏,李开成,等.面中部骨折的16 层CT 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03(1):161-164.

[5] 蒋孝先,吕发金,谢惠,等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组与轴位骨窗诊断颅骨骨折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11(6):1465-1468.

猜你喜欢
下颌骨颌面部粉碎性
双钢板技术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与展望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
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的临床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