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

2015-03-27 15:50曹磊王非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腰间盘诊断率椎间盘

曹磊 王非

(鹤岗矿业集团总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鹤岗 154100)

腰间盘突出症(PLID)是由于患者脊椎或腰椎受工作影响、运动不当或劳作损伤等原因,而导致的椎间退化、受损,从而造成的纤维环破裂或髓核突出。腰间盘突出与背、腰、脊椎等损伤都有很大的联系,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发病率越来越高[1]。临床对此类疾病的确诊一般根据CT、X线或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进行判定,但事实证明核磁共振的确诊率明显优于CT 或X线等的检查结果。下面本文就本院16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及磁共振脊髓造影检查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接收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162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5例;年龄为25-80 岁,平均年龄(52.5 ±7.5)岁;病程6 个月至16年。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腰疼、坐骨神经痛、脊柱侧弯畸形、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且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并排除椎管狭窄、精神病、骨折、脑血管疾病及检查图像质量较差而影响确诊等患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先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扫描检查,之后再使用正中矢状位图像定位冠状位行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并观察和对比两者间的诊断率。且所有患者核磁共振检查前,需将随身携带的金属配饰、电子产品等全部摘掉,然后取仰卧位,进行腰椎扫描。核磁共振扫描仪选用飞利浦牌的1.5T 超导型扫描仪[2],扫描时医护人员应注意核磁共振矢状面体层成像的要点,矢状位SE 序列的T1WI 轴位的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分别为700ms 和10 ms,层厚为4.5mm,层间距离为0.9mm,激励次数为2;矢状位FSE 序列的T2WI 轴位的TR、TE、层厚、层间距离及激励次数分别为3700ms、120ms、4.5mm、0.9mm 和2;而横轴位FSE 序列的T2WI 轴位的TR、TE、层厚、层间距离及激励次数分别为4500ms、120ms、5.0mm、1.0mm 和3。之后对患者进行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冠状位3DFASE 序列的重复时间为8000ms,回波时间为120ms,层厚为1mm,没有间隔距离,激励次数为1;同时将脂肪抑制技术开启,将视野扩展为30cm ×30cm,矩阵设为384 ×384,层数则为23-40,扫描时间设为3.5 至6 分钟。之后将成像用MIP(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进行影像重建[3],并以影像头部或足部为轴心,在180°平面内向外旋转18°保存并经仔细观察后确定。之后请医师对核磁共振图像及磁共振脊髓造影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和确诊,若两者有异议可进行会诊讨论后确诊。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用P <0.05 表示两者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椎间盘确诊情况

162例患者经常规MRI 与MRI 结合MRM 检查结果均显示,诊断为L1-2 椎间盘突出的13 个,L2-3 椎间盘突出的17 个,L3-4 椎间盘突出的34 个,L4-5 椎间盘突出的70 个,L5- S1 椎间盘突出的73 个,共有207 个突出的椎间盘。

2.2 常规MRI 与MRI 结合MRM 的诊断结果对比

常规核磁共振成像中的207 个椎管内型影像中,呈中央型的111 个(53.6%),旁中央型的60 个(29.0%),椎间孔型的23 个(11.1%),游离型的9 个(4.4%);确诊数量为203 个,诊断率为98.1%。常规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成像中的207 个椎管内型影像中,呈中央型的111个(53.6%),旁中央型的62 个(29.9%),椎间孔型的25 个(12.1%),游离型的9 个(4.4%);确诊数量为207 个,诊断率为100.0%。两者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患者椎间盘受外伤、劳作损伤或退变而致的髓核突出,临床对其病情确诊较为常用的是进行CT 或X线检查,但其结果均不如核磁共振的确诊率高。核磁共振是利用扫描仪的脉冲序列,矢状位的T1WI、T2WI 的形态及信号辨别对患者的横断面、矢状面及各斜面进行的成像检查。虽然本文中采用MRI 检查的确诊率(98.1%)略低于采用MRI 结合MRM 检查的效率(100.0%),但其确诊率还是极高的,它可以清晰的将椎间盘的膨出、突出和变形等病理变化呈现出来,具有视野开阔、分辨率高等特点,说明了它的应用价值。

但其设备近5 米内都有很大的磁场[4],为了不影响成像结果,除患者在检查时摘掉随身携带的金属饰品或电子产品外;陪同家属也需摘掉;并禁止体内有支架或金属夹等家属入内。总之,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病情诊断率较高且具有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马跃虎;李永霞;田丽;鞠慧;陈跃芳.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8):3156-3157.

[2] 王富山.磁共振脊髓造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08):323.

[3] 袁强;田伟;程晓光;屈辉;刘波;李勤;胡临;李志宇;何达;行勇刚.腰椎间盘疾患诊治中腰椎间盘造影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与磁共振显像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2166-2170.

[4] 徐安波.腰椎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15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6):45-46.

猜你喜欢
腰间盘诊断率椎间盘
手术与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分析
X 线CT联合检查对非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腰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78例疗效观察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中药附子汤加减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