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维解读

2015-03-27 20:43荣开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和平发展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荣开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维解读

荣开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还需从多种视角进行全面探讨。文中选择四个维度作了简要解读:一、反思历史: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内涵,为治国理政提供基本遵循;二、谋划未来:提出并系统阐述中国梦,为治国理政确立奋斗目标;三、立足现实: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治国理政总方略;四、面向全球:适应形势新变化,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四个全面;和平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2-626X(2015)03-0093-08

doi:10.3969/j.issn.1672-626x.2015.03.016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简介:荣开明(1931-),男,湖南醴陵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研究。

Abstract:Xi Jinping's thinking on governance, involving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reform,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defense, all aspects of running the party, state and army, is a scientific system, which need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is paper briefly interpreted from 4 aspects: First, Reflect on history: to inject new conno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basic follow in governing; Second, the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proposed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Chinese Dream, to establish the goal of managing state affairs; Third, based on reality: presents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the formation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overall strategy. Fourth, face the world: change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win-win cooperation as the core.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方略。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概括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实践经验,面对新时期国内、国际的机遇和挑战,以问题为导向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深刻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内涵丰富深刻,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本文仅就反思历史、谋划未来、立足现实、面向全球四个维度作些简要解读。

一、反思历史: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内涵,为治国理政提供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郑重宣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2]为了写好这篇大文章,他十分重视从历史的反思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内涵,提供基本遵循,使新时期治国理政思想建立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排除和纠正各种错误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成为其核心和灵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

去。”[3]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我们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4]这就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根源、实践基础,又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性和内在规律。习近平不仅对此作出了上述简要概括,还从许多角度作了具体阐述。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探索中国道路取得的根本成就。它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5](P7)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的产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的历史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些人在认识上比较糢糊,有的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有的用前30年否定后30年。这是不对的。两个30年“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2]“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灾难和困难——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6]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中国救亡图存道路的历史选择、人民选择。“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7]在这一斗争中,“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8]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和根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形成的民族文化基因。“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正是这些悠久的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魂和根,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认定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五个时段之后的第六个阶段,[2]从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及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在反思历史中,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特色、要义作了新的论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特就特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特就特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上。正是这些特色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总”: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5](P9-14)

国内外有些势力和个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习近平针对这些歪曲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课题。”[2]据2013年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规模翻了四番;国内生产总值由不足万亿元到40多万亿元;城镇化率达53.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自1981年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6.6亿,占世界脱贫人口的70%以上,被世界银行赞为“史无前例”。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谋划未来:提出并系统阐述中国梦,为治国理政确立奋斗目标

未来是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和趋势,其发展往往有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的种种可能,这就要求执政党的领导层依据现实的需求,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对未来早作谋划。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就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习近平后来又在很多场合对中国梦作了系统阐述,赋以多层次的深意和新意,揭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根本指向和实现途径。

第一,中国梦的提出是多方面的迫切需求。从现实看,它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联,是奋斗目标的形象表达。从历史上看,它与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和奋斗史紧密相联,反映了民族夙愿、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期盼、美好前景,能成为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共识。从世界范围看,它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相联相通又独具特色,易于与各国人民沟通交流。

第二,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大特点是传承和转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淀下来的“家国情怀”: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第三,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第四,中国梦不是“强权梦”、“扩张梦”、“霸权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力求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8]

第五,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9]

第六,中国梦的实现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第七,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行、行必果。”“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10]

第八,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

第九,中国梦对我们的要求是: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

正是由于中国梦的多层次深意和新意,两年多来,全国人民热议中国梦,国内外舆论聚焦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正是由于中国梦的多层次深意和新意,使得它既具有历史的指向,更具有价值的指向和全球的指向。决不像西方有的政治家所说的,“中国只生产物品,不生产思想”,而是要在西欧文化复兴运动中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第一次现代价值启蒙后,再作第二次现代化或者说“后现代化”的价值启蒙,解决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推行“霸权统治”,实行殖民主义而造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当今世界逐步走上人类自杀之路的困境。解决这一困境的根本出路,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魂和根,将全球核心竞争领域从物质生产、物欲横流的较量逐渐转化为文化力的比拚,使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精神与核心价值成为持久影响世界、具有巨大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最重要的软实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淮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结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2500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东方文化的“独特思维方法”,即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1]

正是由于中国梦的多层次深意和新意,它还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和价值自信,既让一切希望中国完全照搬“美国梦”模式的企图落空,也坚定表明了中国发展决不会重蹈前苏联、日本、德国等所谓“世界第二大国惯衰”的覆辙。17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题都是“世界走向中国”,提出中国梦标志着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开始了历史的又一个转折,意味着向所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郑重承诺:和平崛起的中国绝不步西方崛起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后尘,一定要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造福世界人民。

三、立足现实: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治国理政总方略

现实是我们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它一极连接历史,一极指向未来。现实的事情搞不好,历史便宣告中断,未来也将化为乌有。立足现实就要在新的起点上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治国理政的总方略。这个总方略就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自习近平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有11次讲话论及它的深刻内涵、相互关系、重大意义和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执行,足见其被重视的程度。

第一,“四个全面”的提出背景和重大意义。2015 年2月11日,习近平在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喜迎新春联欢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难题得出来的。这就一语中的,揭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四个全面”的提出,开拓了我们党治国理政认识的新境界,确立了我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向,开启了接续打造“中国优势”的新篇章,有利于我们克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所遇到的矛盾,有利于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现代化完善和定型,是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统领中国发展的实

践纲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第二,“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和相互关系。“四个全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宏观性、整体性,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相互联系紧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特别提出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实现中国梦“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内涵是“5+1+1”,即覆盖构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相对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与国防和军队改革。具体内容涉及15个领域330多个项目。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其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要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六个方面的任务、180多项改革举措。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具体要求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坚持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等八项任务。要求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很显然,“四个全面”是一个巨大系统,每一个“全面”各自也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一个系统网络。在这一网络系统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属目标系统,处于战略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调控系统,三者都是战略措施,共同构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支撑、战略抓手。具体而言,四者之间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面深化改革,其本身就包含了法治建设和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既包含了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固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容,也包含了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的内容。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重要的政治引领和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作用。三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最终又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这一伟大实践就是我们党通常所说的“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从而保证“中华巨轮”在世界大潮的剧烈碰撞中行稳致远,驶向胜利彼岸。

第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完成这样的工程,要像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集体学习(第11次和第20次)强调的那样: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此就必须: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客观规律和发展主动性、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发展稳定等关系,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当前尤其要以“四个全面”引领新常态,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坚守理想信念,坚守公平正义良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干部、党员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工作举措,着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落实。

四、面向全球:适应形势新变化,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治国理政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第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习近平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世界仍很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仍未消除,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体己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要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和良好发展势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私利搞乱形势。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察。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的最大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12]

第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5](P267)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识,来源于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已经深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精神之中、血液之中。从发展目标看,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从世界发展大势看,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会碰得头破血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即使我们强大了也决不称霸。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和平道路走下去,决不动摇。

但是,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

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正是出于上述外交理念,党中央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加强了外交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从“有所作为”到“奋发有为”,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中国智慧”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以“中国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难题,使我国外交工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我们积极运筹主要大国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得到了深入发展。中美两国正在朝着共同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努力。中欧正在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遭到安倍晋三等破坏的中日关系也从去年11月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后出现了转机。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走和平发表道路的同路人。中非、中拉、中阿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国际事务团结合作持续增强,到去年年底,中国已同70多个国家和诸多地区组织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上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当前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一个重点”就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探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建设,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加快自由贸易谈判进程。“两条主线”就是做好和平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

第三,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关系。远亲不如近邻。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处于战略布局的首要地位。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我们通过切实的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落实正确义利观,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合作共赢。总体而言,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充满生机活力,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已成为周边外交的主流。

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二十国集团金砖五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一直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仅2014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就分别参加了海牙核安全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第十届亚欧峰会、金砖国家峰会、北京APEC会议、东亚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金砖国家机制异军独起,我国倡导构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迎接挑战和考验,积极探索适应各方客观需求的安全高效的运行机制与模式,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事关重大,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也是充满挑战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不会唾手可得。不管征程多么曲折、多么漫长,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永不放弃、百折不挠、携手前行的人们。”[1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3]习近平在布鲁日欧盟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4]习近平在中共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7]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

[8]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8.

[9]习近平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讲演[N].人民日报,2014-03-28.

[10]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8-87.

[11]叶小文.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精的魂和根[N].光明日报,2014-09-24.

[12]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30.

[13]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讲演[N].人民日报,2015-03-29.

(责任编辑:卢圣泉)

4D Interpretation on the Governing Thought of Xi Jinping

RONG Kai-ming
(Hu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1, China)

Key words: Xi Jin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hinese dream; four comprehensive; peacefu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和平发展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外媒关注网络治理“中国方案”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浅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海阔凭鱼跃 天空任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