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平衡研究

2015-03-28 08:48
关键词:开发性探索性强度

刘 新 同

(河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平衡研究

刘 新 同

(河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组织内部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而选择或者侧重这两种创新方式,从而使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并提升企业绩效,对企业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两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和协同关系,平衡这两种创新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适当地将稀缺的优质资源分配给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使得企业不仅能同时进行这两种创新,而且还能做到这两种创新的动态平衡。

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平衡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复杂,产品生命周期也日益缩短,企业要想应对这种环境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持续技术创新不是企业一次又一次技术创新的简单组合,而是企业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相结合的复杂创新。由于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企业组织内部两种性质、特点、绩效等不同的创新方式,它们必定争夺企业内部一定的稀缺资源。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而选择或者侧重这两种创新方式,从而使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并提升企业绩效,对企业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概念及内涵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创新,但是从探索和开发的角度研究创新才刚刚开始。March认为组织中的探索和开发应该同时存在,如果企业只进行开发活动,则企业会满足次优的均衡状态而使得思维具有惯性、能力变得僵化,相反,如果企业只进行探索活动,则企业可能会浪费巨额的创新费用[1];Benner和Tushman根据两个维度——当前知识或技术路径的接近程度和现有客户或市场细分偏离程度,明确提出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概念,并将这两种创新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探索和开发活动[2];李剑力认为从探索和开发角度划分技术创新能够体现组织驾驭其现有的知识和资源的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体现组织战略上的主动性[3];孔继红等认为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两种有着自身逻辑和轨迹并难以交叉的创新活动,一种是冒险性创新,一种是效率导向型创新[4];He Z.L.等将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不同放到了市场层面,认为前者是新产品和新市场领域的技术创新,后者是现有产品和市场的技术创新[5]。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但是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本质界定,它们只是由于对原有技术、产品、市场的不同突破方向所形成的两种创新方式。

探索性创新类似于突变创新,是为了满足未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脱离组织内部既有的知识或技术而依赖新知识进行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开拓和新分销渠道建立。通过探索性创新,企业可以发现和尝试新事物,为组织的未来寻找新的技术、新的赢利、新的发展机会。一旦成功,企业就抓住了比其他同类型企业有利的先机,从而增加创新绩效。海信集团就是一个例子,在传统电视领域,它只是中国众多制造电视中的一员,但由于其抓住了未来电视向液晶和3D方向发展的机遇,成为中国首家出口LED的电视生产商,2012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252.5亿元。但是,探索性创新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隐性的,偏离了企业原有的技术基础,因此,进行该种创新就具有非常大的风险,一旦过度就会使组织陷入失败的陷阱,也就是说,当企业在进行探索性创新失败后,可能会由于不信服而即使遭遇失败仍旧不断进行新的创意和技术试验、变革和创新,使企业陷入一种不断失败、不断投入而无回报的循环之中[6]。

开发性创新类似于渐进创新,是为了满足目前的市场和顾客需求,在企业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上,对知识、技能、设计、产品、服务、过程和结构进行开发、改进和提高。通过开发性创新,企业将其拥有的技术、知识、流程等进行选择、提炼、改良、生产而应用到成熟的或者相似的项目类型上,提高组织对已有市场和顾客的满意度。由于开发性创新是基于企业现有的技术和经验,往往会在短期内产生具有确定性和接近性的正收益,所以企业会倾向于进行开发性创新,也因此,企业可能会陷入三种不同类型的成功陷阱——熟悉陷阱、成熟陷阱、接近性陷阱。具体来说,熟悉陷阱是由于过分强调对现有知识或者技术进行开发而阻止企业探索新的知识或技术,成熟陷阱是由于需要可预测且可靠的结果而限制企业对知识或技术的探索,接近性陷阱是由于企业开发相似知识或技术的需要而排除对既有知识或技术的彻底性变革[6]。

二、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竞争、协同和平衡

(一)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竞争

由于性质不同,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存在着矛盾或悖论,表现出的就是竞争的关系。虽然这两种创新方式都对组织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它们之间难以协调的竞争关系不可忽视,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

1.企业外部环境。企业所处的外在环境不同,这两种创新方式的侧重就不同。当企业处于市场稳定且不饱和的环境时,员工更偏向于在已有熟练的经验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扩展,选择开发性创新的方式,提高创新的效率和绩效;当企业处于市场动荡、产业优化升级的环境时,意味着企业要将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流程转变为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流程,生产利润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就偏重进行探索性创新,提出新理念,尝试新设想和新实验,为新兴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

2.企业组织结构。如果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正式,内部活动强调程序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则偏向于选择依据固有的惯例或者成熟的技术,也就是倾向于开发性创新来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如果企业组织结构非正式和正式并存,员工可以跨部门自由的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信息沟通,则整个组织就容易发现和创造新奇的知识,从而鼓励组织内部进行探索性创新。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的组织结构会使组织倾向于不同的创新方式。

3.企业文化。企业创新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并受其影响。有利于组织内部学习交流的企业文化会增强员工之间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即虽然不同的部门或者层级有着自身独特的知识信息,但由于该种企业文化的存在,员工可以将彼此不相关或关联不紧密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为企业进行探索性创新增加更多的可能。而各司其职、保守的企业文化会大大降低员工不同观点之间相互碰撞和融合的可能性,并且过分强调本部门的利益,以各种方法保护自己的知识或者信息,降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得企业首选开发性创新这种创新方式。

4.企业奖励制度。不同的企业奖励制度对企业不同的创新方式选择及其之间的竞争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流程的奖励制度侧重于员工是否能完成对既定目标十分重要的特定流程或者活动,即不管既定目标是否能实现,只要员工的工作流程符合标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这为员工提供了一种相对轻松的工作氛围和一定的安全感,有利于员工提出和实施全新的创意或想法,进行探索性创新;基于产出的奖励制度偏重于员工是否完成了既定目标,更多注重效率和产出,这使大多数员工遵循目前成熟的知识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性创新。

5.企业优质资源的稀缺。企业内部具有的物质资源、财务资源、无形资源、组织资源等在一定时期是有限和稀缺的。如果将企业内部优质的资源大部分用在探索性创新上,则开发性创新可利用的资源相应就比较少;反之,如果将企业优质资源更多用在开发性创新上,则留给探索性创新的资源必然会减少。所以,企业内部优质资源的稀缺使得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为了争夺企业优质资源而变得对立、冲突,甚至相互排斥和不兼容。

(二)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协同

虽然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你存我亡”,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

开发性创新促进探索性创新。当企业需要已有技术领域之外的新技术时,企业会以探索性创新为主,而企业在探索新市场、新技术、新知识时需要内部已有的相关创新经验的支持,即原有的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使得企业具有吸收和消化新技术和知识的能力,而这更刺激企业寻找可能的新市场、新技术、新知识,进行探索性创新。因此,开发性创新可以促进探索性创新[7]。

探索性创新促进开发性创新。随着探索性创新不断进行,企业逐渐积累了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当探索性创新减少或者停止时,企业就可以对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开发性创新,从而最大化探索性创新所得的成果,提高企业的收益率。因此,对新领域知识和技术的探索性创新整合了新技术和原有技术,促进了企业对新老技术的开发性创新[7]。

总之,企业投资现有技术领域以外的新知识和技术会整体改善原有技术领域、工艺和产品,而对原有知识和技术进行开发性创新则为组织提供丰富的经验、人力、资金等,支持企业更有效地进行探索性创新,拓展企业技术范围,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即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创新方式的协同不是同等比例或者固定比例的协同,而是相互间的动态协同。因此,企业要想稳定发展,不能单一的进行探索性创新或者开发性创新,而是要同时进行这两种创新,并平衡好这两种创新方式。

(三)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平衡

探索性创新是在偏离了组织原有的知识和技术、脱离了现有的市场和消费群的基础上而探索出了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开辟出了新的市场和消费群。企业在进行探索性创新时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和高额的成本,有可能会陷入失败的陷阱,但是高风险意味着高利润,如果成功,它将会给企业带来相对比较高的利润,对企业未来能否抢占市场据高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开发性创新是基于现有市场和消费群的需求对已有技术或产品进行创新,即它能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决定对已有技术或产品做什么改变,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最大化其价值,有效地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为企业成为市场的领先者提供可能。对于企业来说,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各有各的优点,如果企业只进行探索性创新,则企业可能会因为要承担高额的试验成本或者缺乏足够的经验而没有能力开发好的创意,也就不能从新知识或技术中得到回报;如果企业只进行开发性创新,则企业有可能产生技术惰性使企业缺乏创新激情,造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短视,最终导致企业僵化,丧失对未来会发生变化的市场的主动权。

因此,企业不能单一地实施探索性创新或者开发性创新,而是既要实施探索未来无限可能的探索性创新,又要实施充分开发现有市场和消费群的开发性创新,以探索性创新引导开发性创新,以开发性创新促进探索性创新,平衡并充分发挥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效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定的发展和生存。

三、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平衡模式

虽然平衡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必要性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一致认同,但是很少有研究能清楚地阐述如何平衡这两种创新方式并确定两者最合理的混合程度。近年来,平衡两者的研究重点渐渐转移到了实现平衡的机制和模式上,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Oshri等人提出了间断平衡模式,即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不能同时进行,两者之间应随着时间的差异按顺序进行从而实现平衡,在新产品或新技术开发的早期阶段,组织应选择探索性创新,一旦获得了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技术,组织应该选择开发性创新,过一段时间,再按照顺序交替发生[8-10];沈灏等人认为即使组织内部的稀缺的资源不能够满足这两者,但是组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两者所需的资源,探索和应用在组织层面上属于两个维度,从而提出了二维矩阵模型和构建双元型组织的两种路径[11]。而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提出了一种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平衡模式。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基础,本文认为,虽然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协同关系,企业稀缺的优质资源不能同时充分的满足两者,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将稀缺的优质资源适当地分配给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使得企业不仅能同时进行这两种创新,而且还能做到这两种创新的平衡,为企业持续提高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且不管是现在的市场还是未来的市场都能占据一席之地打下基础。

具体来说,在初创期,企业刚刚建立,各方面都不成熟,因此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与同行业其他公司平均标准相比,创业阶段的当期利润比较低甚至没有,企业可能会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而过多地在目前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上不断提高既有的技能、过程和结构,充分开发和满足现有的市场和顾客群,降低对未来市场和顾客群的探索,也就是说,企业进行开发性创新的强度会高于探索性创新的强度;在成长期,企业的运行逐渐走向正规,机构、规章制度相对完善,成长性和竞争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经营规模和主营业务不断扩大并快速增长,利润相对丰厚,但却面临着市场逐渐饱和和激烈竞争的局面,因此,企业一方面追求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和变异性,不断优化升级自身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和顾客群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应对未来市场的饱和,利用资金相对雄厚的优势增加对未来市场和顾客群的创新,即企业同时进行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且开发性创新强度高于探索性创新强度,但是强度差异与初创期相比变得比较小;在成熟期,企业的灵活性、成长性和竞争性达到了均衡,制度和组织结构完善并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有一定的自协调机制来调节制度或结构暂时或局部出现的问题,拥有竞争力很强的产品群,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更强,现金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获得最大的利润,是企业生命历程中最为理性的阶段,但对一种技术或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限,该时期的产品开发创新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已经饱和,企业的生存危机开始逼近,因此,企业在此阶段应加大探索性创新,减少开发性创新,使得前者的创新强度高于后者的创新强度;在衰退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竞争力降低,被替代品所排斥,制度和组织结构繁多,执行力减弱,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赢利性也全面减弱甚至出现亏损,整体既缺乏灵活性,又缺乏成长性,更缺乏竞争性,企业的生存危机已经出现,因此,在此阶段企业要依靠探索性创新探寻和试验未来新的市场、新的消费群和发展机会,从而改变组织能力,提高创新绩效,增加企业起死回生的筹码,当然,此阶段仍要进行开发性创新,只是探索性创新强度高于开发性创新强度,且强度差异比成熟期的强度差异更大。企业在谋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一轮生命周期循环,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业依据创新强度差异的特点不断地随企业生命周期而循环。

四、结论

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的协同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升,也就是说,两者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对于那些只进行开发性创新或者探索性创新的企业来说,应该加强提升对另外一种创新的学习。不可避免地,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存在着竞争,为了降低这种竞争的副作用,以平衡两者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平衡模式,即在初创期和成长期,探索性创新强度低于开发性创新强度,在成熟期和衰退期,探索性创新强度高于开发性创新强度,两者之间强度差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企业对两种创新的资源的投入,应视所处生命周期而定。

[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2]Benner M J,Tushman M L.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Photography and Paint Industri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47:676-706.

[3]李剑力.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及其平衡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23-29.

[4]孔继红,茅宁.吸收能力与组织探索性——开发性创新的形成及惯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67.

[5]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6]Lev inthal D A,M arch J G.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95-112.

[7]朱朝晖.探索性学习、挖掘行学习和创新绩效[J].科学学研究,2008(26):860-867.

[8]Osh ri I,Pan,S L,Newell S1.Trade-offs between Knowledge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Activities[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5(3):10-231.

[9]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1.

[10]Rothaermel F T,Deeds D 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lliance in Biotechnology:A System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201-221.

[11]沈灏,李垣,蔡昊雯.双元型组织对创新的影响及其构建路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9):103-107.

2015-05-21

10.16366/j.cnki.1000-2359.2015.06.015

F273.1

A

1000-2359(2015)06-0077-04

刘新同(1965—),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开发性探索性强度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战略的相关研究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开发性核电厂厂址保护工作探索与初步实践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