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塔吉雅娜的爱情观变化及其意义*

2015-03-28 18:36朱储炼蒋永国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奥涅金上流社会爱情观

朱储炼,蒋永国

(1.广东开放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091;2.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塔吉雅娜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她是“俄国妇女的典型”[1]626,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其是“俄国妇女的圣像”。塔吉雅娜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她跌宕的爱情、变化着的爱情观来完成,因而她的爱情及爱情道德观便成为一个说不尽的话题。鉴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塔吉雅娜的爱情观变化及其意义。

一、塔吉雅娜爱情观的发展历程

综观全诗,塔吉雅娜的形象塑造是在两个典型的环境中完成的:一是在乡下;二是在莫斯科的上流社会。与此相对应,她的整体形象由农村少女和贵妇人构成。由农村少女向贵妇人的转变,贯穿始终的就是塔吉雅娜的爱情观变化历程,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完整而鲜明生动的塔吉雅娜。下面拟从三个阶段来分析这一变化。

第一阶段:爱情观萌芽期

塔吉雅娜稚嫩爱情观萌发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需从塔吉雅娜成长环境来看。先回到俄罗斯美丽的乡村:

一座幽静的地主庄园,

它的屏风是一座大山,

门前一溪清流。

眺望远方,

色彩斑驳,一片繁荣景象,

那是牧场和金色的农田,

和几处疏疏落落的村庄;

牧场四处游荡着牛羊,

一座巨大的荒芜的花园,绿树铺开宽阔的浓荫,

遮蔽着沉睡的森林女神。(第二章第一节)[2]

塔吉雅娜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乡村长大,在这个环境里,没有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尔虞我诈,她徜徉在这明媚动人的自然景色中,听奶妈给她讲民间故事,所以从小就形成了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纯朴气质。她热爱大自然,感情丰富,个性独特,耽于幻想,背叛传统,厌恶贵族社会的矫饰。同时她喜欢读理查逊、卢梭的小说,尤其是小说中自由恋爱的民主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她,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她独立自主精神的形成。自然而然也让塔吉雅娜质朴而纯真的爱情观萌芽了,这是她后来大胆追求爱情的基础。

奥涅金的出现是塔吉雅娜质朴而纯真爱情观产生的客观原因。奥涅金经过8年无聊的贵族生活,对上流社会非常厌倦,于是来到乡村,他展现在塔吉雅娜面前的是一个不同于流俗的一个觉醒的贵族青年,别林斯基说:“她看见了他,他在她面前显得年轻、漂亮、灵巧;才气洋溢、冷漠、厌倦、不可思议,不可理解,这对她的奇异的想象来说是个诱惑。”[1]607这正和塔吉雅娜所具有的精神气质相吻合。孤寂的塔吉雅娜在这个令她窒息的贵族社会中看到了希望,于是她就射出了她的丘比特之箭,大胆给奥涅金写情书。她真挚纯洁的爱情观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作用下,在美丽的乡下长出了嫩芽。

第二阶段:爱情观成长期

塔吉雅娜看到奥涅金,把他引为知己,这是她对新生活的追求,对旧生活的摒弃,她以她挑战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独立精神,主动、大胆、坦率地向奥涅金求爱。但是奥涅金以他上流社会惯有的眼光拒绝了塔吉雅娜的爱情,这对塔吉雅娜是致命的一击。可是塔吉雅娜的爱情并未到此中止,而是怀着思念之情去访问奥涅金的书斋。在书斋中塔吉雅娜看到心爱的人所读的书,从而加深了对奥涅金的理解,知道他也是一个忧郁和痛苦的人,他又怎么能将自己从孤寂和苦闷中解脱出来呢?[3]143这实际上是她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这之前他眼中的奥涅金是单一的,她的爱情观也是单向的,虽然纯洁真挚但却忽视了奥涅金的思想状况,所以别林斯基说访问奥涅金的书斋,使她头脑清醒了,思想成熟了,为她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做好了准备[1]620。理想的爱情可能从来都是一厢情愿,从社会现实来看这是不成熟的爱情。所以塔吉雅娜自此原谅了奥涅金,也打消了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当奥涅金违心打死朋友连斯基离开乡村后,塔吉雅娜去了莫斯科,嫁给了一个胖胖的将军。从内心深处她是不愿意的,但是在一个父权制的社会环境下,父母之命不可违,她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这个妥协正是塔吉雅娜的爱情观由理想主义走向成熟的体现,也是她的爱情观跳出个人思想的圈子走向社会的开端,融入了社会内容。

第三阶段:爱情观成熟期

奥涅金漫游归来后,在莫斯科的上流社会看到塔吉雅娜雍容华贵光彩夺目,他一下被昔日追求他的这个农村少女迷住了,“孩子般的爱上了塔吉雅娜,他在爱情思虑的痛苦里,日日夜夜度过他的生涯。”(第八章第30节)他终于“没有力量再忍受它”(第八章第32节),于是向塔吉雅娜写情书求爱,这一次是他遭到了拒绝。塔吉雅娜拒绝他,是她爱情观成熟的体现,从社会因素考虑,其时她已是将军的夫人,她虽然在心灵深处还爱着奥涅金,但她知道这种爱情是理想之爱,现实不可能成全她,道德不可能成全她。

此外,从个人因素而言,塔吉雅娜也冷静地思考着奥涅金的求爱之举。也许看到这个失落的贵族青年是陷入虚荣之中,是精神陷落后的求援。因为奥涅金逃离上流社会,没有找到出路,那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对于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向贵妇人求爱,是否别有企图了呢?塔吉雅娜也曾怀疑,原文这样写道:

为什么你对我这般热恋?

为什么您苦苦把我紧追?

是不是因为,在这上流社会,

如今我不得不去抛头露面?

因为我如今有名而且有钱?

因为我有个作战受伤的丈夫,

我们为此而得到宫廷的宠幸?

是不是因为,如今我的不贞

可能会引起所有人的注目,

因此,可能为你在社会中

赢得一种声名狼藉的光荣?

因此,塔吉雅娜对奥涅金爱的拒绝正是她的爱情观从理想回归现实的表现,那种纯洁真挚的爱情只是精神层面的永恒追求,与当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是相悖离的。塔吉雅娜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存在,她的拒绝是她理性的复活,这个复活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抗中完成的,在塔吉雅娜冷漠的面孔下伴随着思想的激烈冲突,那是真爱与道德习俗的冲突,那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第八章第43-47节)。所以别林斯基说:“达吉雅娜的整个内心世界包括对爱情的渴望,再没有别的东西能诉诸她的心灵;她的理智在酣睡,只有经历了生活中的沉重的忧患以后才能把理智给唤醒过来,即使这样,也只是为了抑制感情,是热情服从于明达的道德法则的考虑……”[3]604。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简略分析,我们可以约略看到塔吉雅娜从乡村少女到贵妇人,爱情观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完成她爱情的艰辛之旅和痛苦之旅。

二、塔吉雅娜爱情观变化的原因

塔吉雅娜爱情观之所以不是一成不变,是因为活生生的现实催生她爱情观念的变化直至成熟。她第一次主动的爱情追求遭遇奥涅金的拒绝。当时而言,她并不了解奥涅金,被盲目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人轻易托付爱情,有点草率。而其时的奥涅金也不了解塔吉雅娜,在他看来上流社会的妇人都是朝三暮四、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争风吃醋的货色,如果他接受塔吉雅娜的爱组成家庭,塔吉雅娜也必将成为那样的女人,他又将回到自己厌恶的上流社会中去。因而他害怕家庭的拖累而拒绝塔吉雅娜。第一次求爱受挫是塔吉雅娜美好爱情憧憬的结束也是其爱情观告别理想主义的开始。塔吉雅娜第二次遭遇爱情时选择了主动拒绝,爱情观折射出一种理智的成熟。她之所以拒绝爱情直接原因来自道德的束缚。奥涅金向塔吉雅娜求爱时,塔吉雅娜已为人妇,在一个封建宗法道德规范森严的社会,不允许塔吉雅娜接受奥涅金的爱,迫于社会压力,塔吉雅娜的爱情夭折在现实中,只能成为她心中永恒的念想。

如果进一步探究,塔吉雅娜爱情的被拒和拒绝,是因为父权制语境压迫下的结果,这也是她爱情观由稚嫩到成熟的根本原因。凯特·米利特认为父权制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指男性统治女性;第二,它指男性长辈统治晚辈。”[4]依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塔吉雅娜爱情观的存在语境。当她是一个乡村少女时,虽然从主观上她迈出了爱情惊人的一步,然而她的背离传统并没有得到奥涅金的理解和认同,在奥涅金眼中女人都是薄情寡义、矫揉造作、争风吃醋的。他为何有这种思想呢?那是因为在男权社会女人沦为了男人的附庸,上流社会的女人只能如此。奥涅金深受这种思想影响,所以当塔吉雅娜真挚的爱情来临时他也以固有的思维来看待,塔吉雅娜的纯真爱情就在奥涅金武断专横的男性观念中走进了坟墓。这就是当时现实的写照。别林斯基言:“男子在俄国社会所有的地位中,所有的阶层中始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不能说,妇人在我们这里扮演着次要地位的角色,因为她是根本不扮演任何角色的。”[1]584《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奥涅金虽然是觉醒的贵族青年,但他依然脱胎于贵族社会,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没落的性别观念。其次,我们更容易看到父权制的痕迹。塔吉雅娜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中嫁给了一个肥胖的将军,她成了将军的女人,哪怕是没有爱情,也要恪守“妇道”,塔吉雅娜那句著名的台词“可是现在我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一辈子对他忠贞”(第八章第47节),就是很好的体现。传统道德桎梏了塔吉雅娜的身心。面对奥涅金的求爱,她违心的拒绝了,因为女人真是没有支配爱情的自由。所以从深层来看,塔吉雅娜爱情观屈服于现实,是父权制文化压迫下的必然结果。

塔吉雅娜的爱情最终是个悲剧,这个悲剧“说明了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里,一个道德纯洁、情操高尚的妇女不可能得到真正幸福和爱情。”[3]144从而也说明了封建父权制是人类爱情自由的桎梏,是人类爱情观由自由美好走向世俗的幕后推手。

三、塔吉雅娜形象及其爱情观的意义

塔吉雅娜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其爱情观也带给人们深沉的思索。对其形象及爱情观作评价能更好揭示文本背后的多重意义。

1.塔吉雅娜是俄罗斯文学史第一个最能打动人心、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在普希金以前,俄罗斯文学没有太大起色,作者普希金说塔吉雅娜是他理想的结晶,不仅如此,的确这个形象无论如何都在俄罗斯文学形象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进而可以推广到世界意义。作为塑造塔吉雅娜形象关键手段的爱情及爱情观变化,可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具吸引力和思考力的塑造艺术形象的经典手法。在此可以和卡拉姆辛笔下的丽莎做一简单对比。中篇小说《可怜的丽莎》中的丽莎是塔吉雅娜以前小说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而且是俄罗斯文学中近乎虚妄的农家少女形象,她有着鲜活的青春、罕见的美丽和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她住的地方是一个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作者的笔下,丽莎是大自然的化身。总之,丽莎和她周围的一切都被作者涂上了一层牧歌式的色彩。这个形象是不真实、不典型的。说她是农家少女,不如说是贵族小姐。所以丽莎的爱情是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是作者一厢情愿的爱情,理想得近乎肤浅、天真[3]79。塔吉雅娜和丽莎有很大的区别,她深沉、坚强,由农村少女到贵妇人的成长过程,容纳了许多社会的真实内容,开始纯洁得幼稚,最后纯洁得高尚[5],她的爱情是理想与现实纠葛的产物,自然符合人性的爱情追求而鼓舞人心,爱情的毁灭又伤透人心,所以她的爱情有张力、打动人。透过塔吉雅娜的爱情不仅看到人类追求爱情的理想,而且也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而其曲折的爱情及变化着的爱情观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使我们既能看到欢乐的一面,又能看到悲痛的一面;即能走进理想,又能回归现实;既能为幼稚而惜叹,又能为成熟而欢呼。从丽莎到塔吉雅娜,是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突变,因而塔吉雅娜是俄罗斯第一个最能打动人心、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

2.塔吉雅娜的爱情观成熟起来是俄罗斯文学中妇女觉醒的肇始。在漫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里,俄罗斯妇女始终没有地位,父权制使女性依附于男性,所有女性在出嫁之前主要是学会如何迎合男人的需要。塔吉雅娜作为第一个觉醒的女性文学形象正是对这种现实的挑战。她秉承了自然的淳朴,深沉、仁爱、热烈,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勇敢大胆、真诚坦率地追求,毫不畏惧当时的道德法则,冒着受男人责难、女人轻蔑的危险,独立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而在现实面前,塔吉雅娜又能够理智地看待自己的爱情,做出理性的选择,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也是女性觉醒的肇始。在这以后出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卡捷琳娜,这是一个追求人格自由、人权自由的俄罗斯妇女,在这个黑暗王国里,她敢于挣脱家庭道德的束缚,去爱鲍里斯,在她的爱情中我们看到诚实而智慧、温柔而刚毅、美丽而善良的品质,她顽强抗争,对反动势力宁死不屈。托尔斯泰的安娜更是一个有人性深度的女性形象,她在与木头似的丈夫生活了八年后,与渥伦斯基相爱,新的爱情唤醒了她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有人说:“新的爱情唤醒了她想过真正有价值的生活的渴望,这是她在生活中第一次尝到巨大而真正的爱情幸福。”[6]为了爱情的权力她与上流社会斗争、与卡列宁斗争、与渥伦斯基斗争。这两个文学中的妇女形象都是塔吉雅娜的延伸和发展,由爱情的觉醒到女性各种权力的争取,从而构成了俄罗斯文学中女性觉悟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始就是塔吉雅娜的爱情经历,从这个意义上,塔吉雅娜的爱情观成熟可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中妇女主权意识觉醒的肇始。

3.塔吉雅娜爱情观变化历程是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塔吉雅娜的爱情并不简单,是新旧时代的产儿,如同但丁的《神曲》。从塔吉雅娜的爱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思想的因子。首先是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塔吉雅娜读理查逊、卢梭的小说,深受小说中自由恋爱思想的影响,这是她后来大胆追求奥涅金的思想根源,她的纯洁、勇敢、真诚、坦率是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熏陶的结果。其次是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从乡村长大的塔吉雅娜,深爱着俄罗斯的乡村、大自然、深受俄罗斯民间文学的影响,具有大胆的叛逆精神、坚韧精神,这些东西构成了俄罗斯人的民族精神,是俄罗斯的灵魂。最后是宗法制传统道德思想。塔吉雅娜最后向奥涅金的表白,表明他最终忠于“妇道”,忠于上流社会宗法制的道德准则,这个准则就是男人对女人的绝对优势。“宗法制家庭道德传统和中国的儒家道德伦理观都要求妻子绝对服从于丈夫,忠实于丈夫,而基督教则禁止离婚。”[7]塔吉雅娜的最后选择说明他认同现实,认同封建宗法制的道德观念,她的爱情道德观体现了她的宗法制传统道德思想。

尽管受传统宗法制道德思想的束缚,塔吉雅娜作为个体摆脱不了父权制语境下妇女形象塑造的共同走向:女人终究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从而抹不去时代的烙印,但塔吉雅娜的爱情观变化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时代的体现。借助爱情观变化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塔吉雅娜深具魅力、打动人心,反映了俄罗斯文学中妇女的觉醒。

当之后的文学评论家很多在关注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划时代的意义,赞美塔吉雅娜“勇于追求”、“守身如玉”的道德形象时,我们从另一个层面解剖塔吉雅娜的形象及爱情观,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感悟,对我们解读历史上的文学经典不无裨益。

此外,当我们在重温文学经典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伟大的艺术形象之所以不朽归根于作者辩证的文学创作观:既立足现实,对现实进行深刻审视,又充满前瞻,敢于对未来即将出现的思想或观念进行大胆构想。这对我们当下思索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塑造艺术典型仍不无启示意义。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满涛,辛未艾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M].智量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戈宝权.俄国文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4](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戈宝权等.普希金创作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

[6]晓帆.论俄罗斯文学中妇女形象的人道主义激情[J].外国文学研究,1998(1):101 -104.

[7]左碧辉.普希金与他的达吉雅娜[J].广西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41-45.

猜你喜欢
奥涅金上流社会爱情观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性格成因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浅析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咏叹调《假如我喜爱家庭生活》的场景与表演处理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多余人”的苦恼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