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意蕴与路径选择*

2015-03-28 18:36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意蕴与路径选择*

安小文,李祖平

(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在当前阶段,高校对于如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多维度创新和完善培育的有效路径,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意蕴;路径选择

李祖平(1974-),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1]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意蕴

(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核心要素,是关系社会稳定团结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在实践中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而且能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思想共识,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3]高校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时代契机。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融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环节,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化人功能,引导德育课程与教学活动相通融、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联系,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形成价值共识,把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的进步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的实现视作一个历史的过程,首当其冲就是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这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有契合点。在经济市场化、价值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量西方价值观念充斥着大学校园。众多调查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嬗变中,呈现出多变化、复杂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依据和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培育,使个人价值观符合社会价值观,能够有效抵御西方腐朽思潮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一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的关系,从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育模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培育载体

近年来,尽管各高校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但仍然存在着培育模式与载体单一化的不足,没有突出教育的时代性与培育内容的丰富性。第一,培育的方式方法较单一,与大学生多元需求发生矛盾。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课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大班授课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少,课堂教育方法大多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流于形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微乎其微,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有些教育者过于重视理论灌输,忽视了校园环境的隐性渗透,导致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不强;第二,培育载体不够创新,缺乏吸引力和渗透力。很多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载体,更缺乏对教育载体的创新性应用,课堂教育枯燥、课外教育不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仅停留在简单的口号宣传和会议宣讲上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缺乏吸引力、渗透力。校园读书社、文化沙龙和社团组织等,紧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势发展的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创新意识不浓,功能作用难以发挥,组织的文体活动缺乏创新,不能吸引大多数大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不了大学生的价值诉求[5],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认同不足。

(二)培育体系不健全,未形成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合力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尚不健全,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培育的合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及社会未充分重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但其力量是有限的,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并且高校“重灌输、轻实践”的培育方式本身都存在问题,加之家庭、社会的参与度不够,严重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连续性;第二,高校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不完善,培育效果有待提高。首先,课堂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课堂培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不重视、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理论水平不能很好的转化为自身信念、信仰教育实效性不高等,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其次,校园文化实践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滞后,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不健全,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不足,学校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特色不突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落后,这些都不同程度阻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三)培育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实践养成环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培育机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实际,随着社会的开放、网络技术的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培育机制受到了很大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解读机制不完善,削弱了大学生的深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党倡导的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要为大学生广泛理解和认同,高校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解读机制。[6]然而,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机制未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存的社会关系中的特殊群体,其价值选择具有务实的特点,而教育者只是单纯宣讲理想性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进行深入阐释,未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心理状态,不能做到理想型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第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实践养成机制。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停留在认知层面的考察,缺少相应的实践转化机制。研究表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7]。当前,高校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力度和强度还远远不足,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量化评价还不到位,其行为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还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培育模式与方法,丰富培育载体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引导作用,创新培育方式方法,丰富培育载体。第一,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双管齐下”的新模式,提高培育的实效性。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将爱国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和善等价值观融入到不同的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影响的过程。[8]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集体灌输、效率高的特点,隐性教育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内容和范围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结合,发挥二者的互补性,能够有效提高培育实效;第二,丰富培育载体,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在高校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将其融入到高校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中;其次,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合理利用校园走廊、宣传栏、校史展览馆、学生公寓、图书馆等资源,举办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凝练高校核心精神,注重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构建校园内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制度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弘扬与践行;再次,利用网络载体,在网络培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通过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建立网上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设立红色网站等途径进行教育渗透,同时,利用新型网络工具如微信群、BBS论坛等讨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规范网络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构建“四位一体”培育体系,形成培育合力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最大化。第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功能。推进理论创新,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体系,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加强价值观引导,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培育联动机制;其次,拓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路。高校要不断创新培育载体,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9],努力拓展多种培育渠道,全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区活动、榜样宣讲、义务支教、志愿者服务等各种活动为依托,在大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第二,要发挥家庭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价值观培育渗透力最强的教育,为此,要提高家长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境界,提高家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家庭培育主要结合家庭日常生活进行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要大力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助力;第三,优化社会环境,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教育具有深刻性、丰富性、权威性的特点,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要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法治建设的各环节,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公平正义,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此外,还应该营造一个良好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正面宣传为主,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第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都要通过大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才会有实效。因此,学校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充分给予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空间,让大学生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从而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

(三)健全培育机制,注重实践养成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培育机制、注重实践养成,形成一套稳定的、有效的运行机制。第一,探索大学生认同规律,创新认同机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仅依赖学校的灌输教育实现,而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解决各种难题和困惑,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尊重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消费比较中提高对文化的辨别能力,增强文化自觉;第二,构建高校实践育人机制,注重实践养成。高校和社会应努力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鼓励大学生自觉参加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增强理想信念;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教育和实践,让大学生进一步铭记我们中国的历史,并且充分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崇高,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实际行动表达出来[10];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专业相结合,在学校内组织各种专业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第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固化培育保障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为此,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德行评价体系,遵循公正平等自由的价值理念,建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将大学生的德行表现记录在案,采取自评与他评的方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的自律和自觉,并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奖励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惩罚无故缺勤、玩物丧志的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

[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5]孙夏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12(5) :134-135.

[6]潘清.探索认同机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37-39.

[7]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12) :99-102.

[8]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 :67-75.

[9]Banaji MR.Value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Theory of Aetio[M].张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77.

[10]许远萍.浅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J].菏泽学院学报,2012(3) :91-93.

(责任编辑:王佩)

The Epoch Connotation and Route Sel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ng

AN Xiao-wen,LI Zu-ping

(Institute of Marxism,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Abstract: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trengthening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It is also the practical need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is the foundation of realiz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and improve an effective route of cultivating in multiple dimensions,on purpose of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mong students.They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be pione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epoch connotation; routing selection

作者简介:安小文(1990-),女,辽宁大连人,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红色文化软实力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养研究”(课题编号: mks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16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1-0053-04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