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画的再认识*

2015-03-28 18:36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经典当代传承



对当代中国画的再认识*

张冬骏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当代中国画的衰落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西方绘画的介入,中西融合理论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中国画本质的认识模糊。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过世,当代画家对传统中国画的模糊认识,导致了中国画发展的停滞、衰落乃至倒退。究其原因,一是当代中国画家文化修养的缺失;二是书法的用笔对绘画的影响没有得到体现,造成笔法的不清;三是展览的错误导向使当代画家失去了方向。

关键词:当代;中国画;经典;传承

国画自产生起,就有规律地在继承与发展的脉络中行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然而从二十世纪起,中国画走向式微并乱象丛生,其原因是西方绘画的介入,中西融合理论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中国画本质的认识模糊,由此一批所谓的“专家学者”在此环境中应运而生,对中国画的影响是致命的。

西安曾几次举办了“国宝争辉”大型中国历代经典绘画复制品展览,观赏者络绎不绝,甚至展时延期,而当代的一些美术展则门前冷落,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之展览都不尽人意,且留下这样调侃:评委的不如获奖的,获奖的不如参展的,参展的不如落选的。虽是调侃,却说明了一种乱象,一是展览不能反映当今书画最高水平,并蕴含着文化界的腐败,二是当代中国书画水平愈加令人担忧。纵观当代中国画创作,能打动人的作品少之又少。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当代中国画缺少精品的原因何在?

康有为、陈独秀为改良中国画,喊出了“美术革命”,并通过徐悲鸿、刘海粟等以学院教育的方式传播放大,成为思潮。中西美术的交融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一个基本背景。陈绶祥讲到: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国画面临的遭遇是批判、取消和改造。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以西画为规矩的自上而下的所谓“改造”与“学习”,实际上当今还残存着相当一部分唯西画规律马首是瞻的所谓“当代国画”规律。不管有多少好听的说辞,20世纪对国画的基本改造不外乎两条:一是以状物取代画画,以西方基本的摹物方式(典型的是素描、色彩教学与写生创作)取代国画的“形”“相”“笔”“墨”;另一是以现实的某些极端社会功利来取代绘画对心性品格的造就这一根本的社会文化功能。这二者相互鼓吹,加上殖民思潮的泛化,致使某些“绘画翻译家”或“绘画活动家”的作品与创作方式掩盖了对国画本体规律的深入认识,更难谈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应用,反而呈现出一种不中不西、似是而非、唯洋是务、底气不足、割断历史、实用为尚的混乱,使得国画的规律要靠西方文化来解读。实际上,世所公认20世纪国画中的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却从未如此,他们的成就才揭示了当代国画发展的履迹。[1]

在近代美术史上,西化的教学模式,否定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西方绘画将画家心中的一切东西结构化,重物之“形”;而中国画更多的是以画家自身的心性来作画,以形写神,抒胸中之逸气。由于中、西观念的差异,造成在绘画的表现方法迥然不一。我们按照自己的绘画规律来解读事物,笔墨成了中国画的精髓。西方的绘画教学的对物作画,以此来改造中国画,结果使中国画失去其独有精神魅力。

传统需要整理、需要传播,更需要继承。在当今的中国画坛,自诩创新者层出不穷。而真正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继承、整理和传播。绘画教学虽然都在讲重视传统,其实中国画的传统缺失十分惨痛,因为我们缺少对传统的真正了解和透彻的分析,我们得到的是传统的皮毛而不是精髓。笔墨者,传统中国画之精魂。近代大画家黄宾虹曾对笔墨做了精准的解读,归纳出了“五笔七墨”说。笔、墨是国画的脊梁,缺此国画难立。

中国画的表达方法依赖于笔法,其笔法即书法之用笔。唐以前中国画家与书法家相剥离,宋以后书家画家则集于一身。张彦远提出“书画用笔同矣”。[2]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的骨法用笔,所列画家亦多以笔法论高下,宋人对绘画的书法用笔强调就更多。王学浩的《山南画论》对文人画更作了详尽的阐释:“王耕烟云:‘有人问如何是士大夫画? 曰:只一写字尽之。’此语最为中肯。字要写,不要描,画亦如之,一入描画,便为俗工矣”[2]周星莲于《临池管见》中更明确说到:“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3]

由此可知,中国画的发展有着历史的沿革,从而形成笔法体系,其基本路数即中国画的点法、皴法与描法。中国画的这些元素,是通过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形成的,各路体系的形成又恰恰适合于中国人的审美特征。点皴描已不是简单的绘画元素,而能独立成为文化观念,每一种方法都赋予对应的名称。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中国书法的用笔展现的。

西画的介入导致书法(笔法)的衰落,国画的衰落遂不可避免。20世纪主要画家的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吴昌硕五十学画,成就他的基础是其雄厚的书法篆刻功力。白石翁则是先雕花,后刻印,再习画。吴昌硕的厚重、齐白石的刚劲于他们的书法篆刻有极大的关系。黄宾虹更是一位精通书法的巨匠,在他的画论中,很多都是谈论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他在致傅雷的书信中说:“画源书法,先学论书,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肤浅。”[4]黄宾虹先生以自己的实践经验阐述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笔力上纸,力透纸背,笔力从何而来?从书法的用笔中去寻找。黄先生又说:“欧学物质文明,初步迥异,至于思想,原无不同。理法之外,当详气韵可也”。[4]中西差别理法之外,气韵不同。在近现代画坛上,像陈师曾、余绍宋、高剑父、吴湖帆等一批继承中国画传统型的国画家都是力主书法并身体力行,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灿烂辉煌,光彩照人。这些画家作品在当今不需吹捧、不许炒作,却赢得藏家青睐,何也?神从书法中来!徐悲鸿先生虽然喊出写实主义,选择融合中西,其中国画小品及应酬作品中,无不体现中国画的笔墨和书法的用笔,只不过在用笔上显得对于毛笔的把握多少有些力不从心。这也从另一面反映出中西绘画的融合是令人质疑与反思的。徐悲鸿与齐白石、黄宾虹较,其国画品味都与齐、黄相去遥遥。刘海粟笔墨苍劲,书法虽然不像吴昌硕、齐白石那样精湛,但对书法笔法的理解却非常到位,足当大师之称谓。溥心畬干脆认为学国画的途径只需读好四书五经,练好书法即可。他的书法雅美入古,画便极得古人笔法,神完气足。再观看现在的绘画作品,跟书法简直不沾边,更谈不上用笔之法,为何中国画走向式微,并愈来愈差,何也?书法功力的缺失所致。

由此可知,20世纪的画家,由于在书法上的欠缺,一代不如一代,这最终导致了绘画笔法的衰落。

从五代到民国,中国画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传承发展进行的,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种内容题材的艺术形式皆以气韵为主,以灵性为先,出现了浩瀚的中国画的经典之作,同时书画名家也名垂青史。然而,自从西方的教学模式传播到中国后,中国画的精髓被消耗,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当人们对经典之作无法企及或超越时,不是如何将经典浸淫深究,而是舍弃或否定,或重新回到先人探索的原点,对于点、皴、描的传统经典用笔方法,采取回避的态度,并喊出所谓的“创新”。即使四年的科班加上三年研究生的学养,也很难搞清中国画理论的秘诀,况且当今各大美院的教学多是为着展览而拼,导致中国画教学流于浅层,审美标准出现了混乱。这一乱想的形成,一是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出了问题,二是美术官方的展览导向偏离了艺术规律。

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美术事业的发展受到评委审美的制约,传统样式的审美标准受到侵害。回顾前几届的全国美展不难发现,作品出现了“大而空”的现象,制作的东西屡屡参展,展品的风格往往紧跟评委走,展览成了美术从业者的敲门砖,展品失去了应有的艺术质量,这一现象制约着中国画的发展。

教学不讲规律,全国研究班铺天盖地,普及提高专业的少,在这个专业行当里浑水捞鱼者众。参加他的高研班就可以参加全国美展,按图索骥,学会参展样式,找到参展评委就可以将展览搞定,随之加入全国美协,然后去忽悠社会,成为“名家”。全国有许多“全国美展速成班”,试想千年文化岂能速成?若以此方法进行美术事业的人生游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艺术作品岂能不出现拙劣?中国的书法题不到画上,如何感受到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失去了中国画的内涵和气象,这一现象如果进入高等教育,也会形成急功近利,追求参展指数,而失去学习中国画的心境,后果可想而知!

当今的美术成了角逐场,名利害人,诱惑难挡!一些所谓的理论名家,在这个角斗场上也推波助澜,一些低劣的作品被理论家说成经典,口无遮拦,信口雌黄。自己不懂画,不会画,却谈用笔,不会写,却鼓吹书法。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使文人的斯文扫地。展览会的所谓学术研讨,失去了学术性,只说悦耳之言,少了诤友之语,使美术事业失去了良好的学术环境,阻碍学术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的文化地位随之提升,世界的目光将瞄向中国,中国书画的地位将会在世界艺术的空间里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中国画的市场会更加广阔,世界拍卖行对于中国画的落槌声、叫卖价越来越高,传统的绘画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我国新的文艺座谈会的宗旨重新提出传统文化的振兴,这何等的及时!因为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适合传统的绘画元素会增多,一大批人重新思考了经典绘画理论,这是新的希望。中国画的发展经历几千年,沿着适宜国人的审美特征和文化观念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国粹,世界文化的典范。继承与创新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我们只有在传统经典的绘画语汇里吸收将其做精,使我们的经典发扬光大,中国画的穷途末路才是永远不会出现的,继往开来,在世界文化里,中国画的繁盛,才会显得更加耀眼。

参考文献:

[1]陈绶祥.张岩画集·序[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10.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4]云雪梅.20世纪中国大师画论书系黄宾虹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袁宗建)

Re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s

ZHANG Dong-ju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2)

Abstract:It is no doubt that Chinese paintings have become decadent due to the introductions of western paintings and the impact of the Theory of Sino-western Integration,therefore most people have vague concepts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paintings.After the death of old artists,contemporary painters’vague understandings have led to the stagnation,decadence or regres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s.The reasons are the painters’lack of cultural enrichment,unclear strokes in painting caused by calligraphy writing and the painters’disorientation misguided by exhibitions.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s; classical; continuity

作者简介:张冬骏(1990-)男,山东单县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

*收稿日期:2014-11-20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1-0140-03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经典当代传承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