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论语》中“之”字的助词用法*

2015-03-28 19:40高骥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山东菏泽274015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卫灵公助词代词

高骥(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山东菏泽274015)

试析《论语》中“之”字的助词用法*

高骥
(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山东菏泽274015)

摘要:“之”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它的用法主要为代词、动词、助词三种。通过对《论语》中“之”字的助词用法的考察,分析“之”字在助词用法上的语法功能和特点。

关键词:《论语》;之;助词

“之”字作为助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但却可以配合实词造句,帮助实词表达意义。“之”字可以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组成偏正短语,可译为“的”。一般中心语为名词,定语可以为代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数量短语等。其目的都是为了限制或修饰或描写后面的中心语。《论语》中“之”字共出现了613次。其中作为助词的用法中共出现了293次。下文将对《论语》中的“之”字的助词用法做详细的论述分析

《论语》中“之”字共出现了613次,其中作为助词的用法中共出现了293次。“之”字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可译为“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76次。

(一)数量短语作定语

(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3)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焉,焉用稼?(《子路》)

例(1)至(3)中“之”连接的是数量短语作定语,名词作中心语的偏正词组。三例中由“之”字连接的修饰语在注释时并未直译,但在原文中仍属于数量短语。

(二)名词作定语

1.时间名词作定语

(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5)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

例(4)至(5)中“之”字连接的是时间名词作定语的偏正词组。

2.专有名词作定语

(6)孰谓鄹人之子知利乎?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7)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雍也》)

(8)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季氏》)

(9)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

(10)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业已矣。(《泰伯》)

(11)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卫灵公》)

例(6)至(11)中“之”字连接的定语是专有名词,其中有些比较难理解的例子:如例(6)中提到的“鄹人”在这里指的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还有例(7)中出现的“宋朝”在这里指的是宋国的公子朝,相貌美丽。《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曾记载他因为美丽而惹起乱子的事情。例(9)中由“之”字连接的定语属于地名专有名词。《论语》中“之”字所连接这一类的定语中并未出现书名专有名词,且地名专有名词仅出现了一次。例(10)、(11)中由“之”字连接的定语属于国家专有名词。

3.有生名词作定语

(12)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公冶长》)

(1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例(12)、(13)中“之”字所连接的定语是有生名词(有生名词表示人或动物等。除了具有一般名词短语法功能外,有生名词的特点是可以充任施事主语。)。此二例中由“之”字连接的定语属于人物有生名词,这类有生名词表示人物,人的身份、职务和人的感觉器官等。如例(12)中“令尹”为楚国宰相之职。

4.无生名词作定语

(14)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卫灵公》)

(15)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

(16)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

(17)俎豆之事,则常闻之矣。(《卫灵公》)

(18)吾犹及史之阙文。(《卫灵公》)

例(14)至(18)中“之”字连接的定语是无生名词,无生名词大多表示具体事物处所,一般不做施事主语,其中例(14)、(15)中“之”字连接的定语属于表处所的名词。

5.抽象名词作定语

(19)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20)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

(21)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曰》)

例(19)至(21)中“之”字连接的定语是抽象名词。

6.方位名词作定语

(22)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例(22)中“之”字连接的定语是方位名词,虽然在译文中,根据言语通畅的需要,并没有直译,但由“之”构成的偏正结构中,“上”属于表示方位的名词性定语,这也是《论语》中由“之”字连接的这一类定中结构性质的偏正词组的唯一一次表示方位的名词性定语。

(三)动词作定语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

(25)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

例(23)之(25)中“之”字连接的定语属于动词。

(四)代词作定语

(26)是谁之过与? (《季氏》)

(27)我之大贤与,于何人所不容? (《子张》)

例(26)、(27)中由“之”字连接的定语属于代词。其中例(26)中由“之”字连接得定语属于疑问代词,例(827)中由“之”字连接得定语属于第一人称代词,这也是《论语》中由“之”字连接的这一类偏正词组中,定语属于人称代词的仅有两例。

“之”字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82次。

(一)偏正结构作宾语

(2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29)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

(3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

例(28)至(30)中由“之”字连接的主谓结构形成的偏正结构,在其所在的句子中作宾语。

(二)偏正结构做主语

(31)赤之递齐也,乘肥马,衣轻裘。(《雍也》)

(3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述而》)

(3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

(34)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颜渊》)

(35)君子之于天下,无递也,无莫也。(《里仁》)

例(31)至(35)中由“之”字连接的主谓结构形成偏正结构。其偏正结构一般作全句的主语,其中例(33) (34)是倒装句。如例(34)“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在朱熹的《集注》里把它作两句读:“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便应该这样翻译:“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笔者以为“夫子之说君子也”为主语,“惜乎”为谓语,此为倒装句。而在例(35)中由“之”字连接的谓词性成分是介词,在句中作为谓语,形成的偏正结构在句中作为全句的主语。

“之”字表示宾语前置,即为使宾语倒置在动词前用“之”,此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3次。

(一)“之”后为动词,作宾语前置

(36)吾斯之未能信。(《公冶长》)

(37)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

(38)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阳货》)

例(36)至(38)中的“之”字后面都有谓词性成分,且都起帮助倒装的结构助词的作用。因此,“之”字在这一类用法中起表示宾语前置的作用。如例(36)提到“吾斯之未能信”,这句是“我未能信斯”的倒装形式,“之”是用来倒装的词。再如例(38)中出现的“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这句话是“何必之公山氏”的倒装。“之之”的第一个“之”字是帮助倒装用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我们在这里研究的是第一个“之”字,因此要注意。

(二)“之”后为介词,作宾语前置

(39)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与? (《先进》)

(4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例(39)、(40)中的“之”字后面皆为介词成分,且都做宾语倒装。“义之与比”就是“与义比”,“非夫人之为恸”就是“非为夫人恸拗”,在这些例子中之所以使用倒装句式,主要是符合当时语言的行文规范和特点,而且可以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主要强调的是“之”字前面的部分。因此,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语言使用特点,即古人在使用否定句式以及疑问句式时通常要使用倒装句式。

“之”字在句子中无意义,起音节调节作用,此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22次。

(一)“之”作句末或句中语助词

(41)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也》)

(4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阳货》)

(43)犹之与人也。(《尧曰》)

例(41)至(43)中“之”字在句尾、句中并没有实意或者不属于任何句子成分,其仅仅是在句中起音节调节作用,使句子读起来有节奏感和美感。如“亡之”、“迩之”、“远之”,皆是在特定语境下表述诉说者语气的目的。“犹之”就是“犹如”,当然“之”不等于“如”,只是语气助词,是句子读来有节奏。

(二)组成固定词组“如之何”,表示疑问语气。此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6次。

(44)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微子》)

(45)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

例(44)、(45)的“如之何”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结构,译作“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怎么能”,“之”在其中没有实在意义,仅起到调节音节作用,可以不翻译。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古人在语言的使用上的习惯和特点,就是为了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由韵律和节奏感,常常会在句子中使用一些虚词,以增加其句子的流畅和美感,便于人们阅读和理解,虽然这些虚词的用法在句子中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然而却是古代汉语中虚词用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此可见,“之”字不管是结构助词还是音节助词,或者存在于固定搭配中,其在先秦的文学著作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出我国上古时期的行文特点与用语习惯。

参考文献:

[1]安作璋.论语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谭淑娟)

[3]萧民元.论语辨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许嘉璐.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On the Usage of Auxiliary Word“之”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AO Ji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274000,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之”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which can be used as a pronoun,verb and an auxiliary word.This thesis is to make a clear expounding of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an auxiliary word by analyzing its usag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Key word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inese character“之”; auxiliary word

作者简介:高骥(1984-),男,山东菏泽人,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教师。

收稿日期:* 2015-06-15

文章编号:1673-2103(2015) 04-0083-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042

猜你喜欢
卫灵公助词代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代词(一)
代词(二)
弥子瑕是对是错?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